22《皇帝的新装》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皇帝的新装》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0: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海的女儿》
《拇指姑娘》
童年记忆
下面的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故事?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
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文学体裁
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 ,引人入胜。
最重要特点:拟人。
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凡举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课文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ē)谀(yú)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病状。
多音字
( )漂亮
( )漂流
( )漂白

( )圈定
( )圈起来
( )羊圈、圈养

( )系鞋带
( )维系

( )自称
( )称职

字词积累
piào
piāo
piǎo
quān
juān
juàn


chēnɡ
chèn
滑稽:
称职:
精致:
呈报:
炫耀: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理解词语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担任的职务。
精巧细致。
报告(上级)。
夸耀。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速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
理清文章结构,故事以什么为线索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课文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了一段荒诞离奇的故事。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5-7分钟)
速读方法:寻找关键词句,全神贯注,从头到尾快速阅读课文,不回看,不指读。
故事依次写了哪些人物
0
9
0
0
0
5
8
7
6
5
4
3
2
1
5
4
0
0
4
9
8
7
6
5
4
3
2
1
0
3
9
8
7
6
5
4
3
2
1
0
9
8
7
6
5
4
3
2
1
0
2
1
9
8
7
6
5
4
3
2
1
0
9
8
7
6
5
4
3
2
1
0
0
Hours
Minutes
Seconds
Insert Text Here
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故事
2、故事依次写了哪些人物
3、划分文章结构
4、找线索,思考: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
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骗着穿不存在的衣服举行游行大典,最后被一个小孩子揭穿谎言的故事。
课文中依次出现了哪些人物?
皇帝、骗子、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随员、骑士、典礼官、内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老百姓、小孩子。
皇帝爱新装
骗子做新装
君臣看新装
游街展新装
小孩揭新装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理清文章结构
如果课文第一段用小标题“皇帝爱新装”概括,请你快速浏览全文,用类似的小标题给课文故事拟个提纲。
第一部分: 第1段
第二部分
(2-4段)
第三部分
(5-23段)
第四部分
(24-33段)
第五部分
(34-37段)
读课文思考
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按照故事情节排列以下场景,
思考: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线索:皇帝的新装(不存在的“新装”)
骗子行骗
皇帝受骗
官员助骗
百姓传骗
孩子揭骗

细读课文
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
(骗子的骗术为何行得通?)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骗子狡猾阴险,投皇帝所好做新衣,并且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箝口术”——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骗子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细读课文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
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
皇帝:
老百姓: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怕人嘲笑愚蠢; ,怕招杀身之祸。
细读课文
皇帝的游行大典上,小孩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于说真话。
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细读课文
当皇帝听到老百姓的议论之后为什么有点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在事实面前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和维护皇帝的尊严,从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表现出了皇帝的虚伪昏庸。
人物分析
“理想的衣服”并不存在,但大臣、官员、皇帝、部分百姓都说它存在,确实不能被我们理解。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走进这些人物的心理,品味人物形象,寻找他们性格上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请同学们用“这是______ _的皇帝(大臣、官员、百姓),因为______”的句式自由发言。
要求:
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以及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人物性格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受夸张的妙处。关键语句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夸张,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观点一:这是不称职、爱慕虚荣的皇帝。因为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观点二:这是一个心虚的皇帝,因为他很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但是害怕自己看不见,就先派了很有理智、称职的老大臣去看,后来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觉得这样比较稳妥。
观点三:这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明明什么也看不见,却说:“哎呀,真是美极了!”强调自己“十二分地满意”。
观点四: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因为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裸裸地做出了这种丑态。
观点五:这是一个昏庸、愚蠢的皇帝,因为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忠诚。
观点六:这是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贪婪的骗子,因为他们获得了金钱、爵士头衔和勋章,谎称这种布织出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观点七:这是虚伪、愚蠢、阿谀奉承的大臣(官员),因为他们为了保住官位,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骗子“美妙极了”,完全不诚实、不称职。
观点九:这是天真无邪、敢说真话的小孩子,因为只有他没有顾虑,说出了真话。
观点八:这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的百姓,因为他们不敢触犯皇帝,又怕别人认为自己很愚蠢,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因而在小孩子叫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的时候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小结人物性格
深入探究
1.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
这是为什么?
(1)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装”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装”。
(2)深层的原因则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深入探究
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三、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有些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理下伏笔。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三句话有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故事可能有着怎样的结局?
安徒生语: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悲剧,谁都能看得出,可是谁都不愿意说,可怕,可悲。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说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的天真、大胆和率真,从侧面反衬出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骗子的行为 ?
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 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
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深入探究
作者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童话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本质,启发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卑鄙自私、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点
1、夸张与想象: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方式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
2、清晰的脉络:全文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骗子编造的新衣服具有“奇怪的特性”这一谎言,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情节的发展脉络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脉络清晰,很有条理。故事内容简单浅显,情节却波澜起伏,很有喜剧色彩。
3.多角度、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同时针对不同人物,又运用了不同的写法,避免了手法的单调。
童话想象奇特,语言特点鲜明。
在文中找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品味其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骗子行骗做了铺垫。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荒唐、昏庸。
4.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一“转”一“扭”写出了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6.探究: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描写上: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写官员心理活动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其虚伪。
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小结
这些所谓“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的人们,在并不存在的新装前面表现得多么滑稽!童话不仅描写精彩,其夸张的手法极大地讽刺了现实中的丑陋。这就是童话的独特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游行结束以后》为题为文章写一个续篇。
提示:
内臣们托着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装”后裙回到了皇宫……
作业布置
皇帝游行回来,知道人们在议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所以他非常生气,便派人把“御聘织师”叫来,过了一会儿,“御聘织师”来了,皇上问他们:“百姓们议论的事,你们怎么解释?”织师们说:“皇帝,因为你的百姓都很愚蠢,所以他们看不见这衣服,而您聪明绝顶,所以您能看见。为了证明我们的清白,我们要再做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皇帝非常高兴,让他们快点做。一个月以后,另一次游行大典开始了,皇帝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街上游行,大臣和百姓们都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皇帝怎么不穿衣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说这件华丽的衣服多么漂亮,那么皇帝肯定把他当叛国者斩死。皇帝回到宫中,收到了一封信:爱漂亮的皇帝,也许您正在更衣间,我只是想打扰您几分钟。您嘛,好比一艘大船,而我们平民百姓则是海水,我们既可以把您托得高高在上,可是我们也能淹没您,希望您能当个好皇帝,让我们永远托着您。一个天真的孩子。皇帝读完非常感动,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从此人们在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间,在书房。
示例2:皇帝听到人们的话后,大发雷霆,游行也取消了。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宫殿。叫来了那两个可恶的骗子,还有他的两个官员,对他们说:“你们竟然骗我!”于是,让侍卫将两个骗子及那两个官员拉出去斩首。老大臣看自己快要没命了,对皇帝说:“陛下,难道您没有错吗 您为了漂亮,不理朝政,那件衣服您也没有看见,可您也把自己骗了。”皇帝听了,自己十分惭愧,放了老大臣一马,并把说实话的孩子招进宫来,奖赏了这个孩子,自己从此也勤政爱民了。
课下作业
示例3:那个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 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他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了冷宫,另一次因为大臣辞职后说:“再也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1000多个老百姓。有一个善良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
课下作业
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绝,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庭,都要把人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虚伪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了地上。
课下作业
总结反思
本故事很是夸张,可是大家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瑕的。这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恶、丑,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感悟二:《皇帝的新装》是一场欺人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严肃的思考。人性中的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如何去呵护,去坚守。我们应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的家园永远灿烂无畏。
课堂小结
夸张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分析夸张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命题点
(1)概念和作用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③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
(2)夸张的种类
①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烈地表达了……的感情。
(3)考查形式
(4)答题模式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爱新装(引子)——皇帝受骗
做新装(开端)——骗子行骗
看新装(发展)——大臣助骗
揭新装(结局)——小孩揭骗
穿新装(高潮)——百姓传骗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课堂检测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xuàn yào( )一下他的新衣服。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yú chǔn(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tuǒ dàng( )。
(4)是的,我将要chéng bào ( )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炫耀
愚蠢
妥当
呈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课堂检测
A.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D.班长提议星期日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D
2.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
3.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课堂检测
(1)“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 )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 )
(3)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 )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感谢聆听
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
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
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
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
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
————张秋生《常读常新的安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