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0: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列子》,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含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话说以前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每天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课 堂 导 入
杞 人 忧 天
列 子
杞人忧天
(1)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的文学体裁叫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     》。
(2)《穿井得一人》选自《      》。此书为__________ (朝代)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寓言
伊索寓言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
课前回顾:
杞人( ) 崩坠( )
星宿( ) 中伤( )
躇步( ) 跐蹈( )
舍然( ) 充塞( )

zhuì
xiù
zhònɡ
chú

shì
预习检测:

因往晓之( )
奈何忧崩坠乎( )
充塞四虚( )
若躇步跐蹈( )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古义:你 今义:如果
身亡所寄( )
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没有
同“释”,解除,消除
预习检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
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战国前期道家学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作 家 作 品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主张清净无为,相传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歧路亡羊》、《九方皋(gā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ué)金》、《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作 家 作 品
文 题 解 读
杞,周朝诸侯国。题目的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题目简单扼要地概括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者。
释义: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担心
崩塌
陷落
通“无”没有
废止、停止
所寄:容身的地方
寄:寄托,托付
梳理文意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释义:另外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所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于是
开导、告知
聚积的气体

行动、活动
罢了
为何、为什么
梳理文意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释义: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集的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有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如果
泛指星辰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纵使、即使
伤害
梳理文意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释义: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对/把…怎么样
聚积的土块

踩、踏
四方
整天
梳理文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释义:那个杞国人听了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高兴。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梳理文意
1、划分层次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
交代故事的起因——杞人担忧天塌地陷,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之者耐心地向杞人解释了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原因。
交代故事的结局,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第一部分(1):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害怕不会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庸人 。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成语)杞人忧天:指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合 作 探 究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杞人“忧” 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忧”的程度:废寝忘食。
情绪变化:从忧虑到舍然、大喜。
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1、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
2、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3、最后解释的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5、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1、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情瞎担心。
2、我们对事物了解不够时要增长学识、积累生活经验。
3、我们不要做“现代的杞人”,而要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并且胸怀大志,为了理想去拼搏奋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寝安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讽刺了那些害怕不可能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课 堂 总 结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学后感悟
写 作 特 色
活动一:链接出处,探究寓言语境义。
中国古代寓言不像《伊索寓言》独立成篇,它往往出自某篇文章,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文章的节选。《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把寓言放回原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寓言在文中的寓意。
阅读《列子·天瑞》第十二章的后半节。
拓展探究
背景:《左传》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长庐子①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②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选自《列子·天瑞》
【注】
①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
②奚:何,为什么。
任务: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
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 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 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的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尽,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 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 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活着的事;来时不知道去时的事,去时不知道来时的事。毁坏与不毁坏,我为 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
任务: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
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本文中的用意。
拓展探究
活动二:联系现实,寓意新解。
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他的思想和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近,链接之后我们发现原文就是借“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表达列子的思想。
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杞人忧天”的看法。
提示:①必要;②不必要。
拓展探究
示例一:我同意比喻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看法。
杞人整天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他的这种担忧是毫无益处的。如果真的会天塌地陷,他担忧也无济于事;如果不会天塌地陷,他更没必要担忧。所以他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是没必要的。
示例二: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和生活就不对了。
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
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从现在的角度看,杞人忧天有没有道理呢?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
鱼也难逃厄运
活动三:
原始生态林遭滥砍滥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但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在汶川地震来临时,该校2300多名师生转移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堪称奇迹。这源于叶志平校长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除了加固“豆腐渣”教学楼外,该校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未雨绸缪的叶志平因此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希望每个人都能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
《杞人忧天新篇》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长沙望城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
寓言故事 寓言启示
三人成虎
原指街市上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有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了。现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相信
杯弓蛇影
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是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拔苗助长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续表
智子疑邻
以亲疏为是非标准,不顾客观事实,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叶公好龙
一些人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只是用以装饰门面,图个虚名
庖丁解牛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使复杂艰难的问题易于解决
望洋兴叹
只有在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
邯郸学步
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的做法,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丢失自己原有的本领
成语积累
成语
意思
杞人忧天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
D.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D
【解析】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
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当堂练习:
下列对《杞人忧天》这则寓言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
B. “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主要意义在于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C.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这两种人。
D. 作者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
D
板 书 设 计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晓:
杞 人 忧 天
要消除没有根据
或不必要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