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0: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故事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狮子和蚊子》这两则外国寓言。然而在我们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很多诙谐幽默的寓言故事,比如《坐进观天》《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画蛇添足》等。
课 堂 导 入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作 家 作 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此书是博采众家学说之所长,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后人称它为杂家著作。
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作 家 作 品
写 作 背 景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整 体 感 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于是就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打水浇田。溉,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住,停留。
疏通文意
待,等到。
挖掘、开凿。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道:“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听到/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知道,听说。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疏通文意
令:命令、派遣。
对:回答。
国都
讲述
使听到
消息
像这样
不如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起因、经过、结果、结论/开端、发展、结局)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合 作 探 究
1、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得一人)。
因为“人”既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
丁氏的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3、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宋君是一个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明察秋毫、实事求是的君主。
4、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①(从丁氏的角度)
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
②(从“传之者”的角度)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轻信盲从、以讹传讹。
③(从宋君的角度)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5、这个寓言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1)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4)看待一件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5)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调查才是真理。
文章中哪一句话点明了主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最后一句的作用:
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
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探究寓意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诫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课 堂 总 结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1、一词多义
基 础 积 累

宋之丁氏( )
有闻而传之者( )
国人道之( )
闻之于宋君( )
得一人之使( )
求闻之若此( )
助词,的
代词,丁氏说的话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介词 ,向
介词,在

闻之于宋君( )
有闻而传之者(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动词,知道、听说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
②国人道之
③国人道之
基 础 积 累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义:讲述;
今义:道理
写 作 特 色
1、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播传言。
写 作 特 色
2、叙事完整,寓意深刻
文章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家无井而出溉汲”,到“穿井得一人”,再到传言四起,最后澄清事实。结构完整,内容清晰明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寓意深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丁氏穿井,“得一人”
结果: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经过: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流言不可轻信
耳风不可乱传
记叙
关于谣言的成语
穿井得一人
小道消息 以讹传讹 无稽之谈 空穴来风 道听途说 齐东野语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认为齐国东部乡下人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不足为凭的话。
用成语评说故事
网上陆续出现多篇标题为《教育部: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重磅!裸眼视力纳入中考成绩考核,近视学生将吃大亏!》等内容的文章,“裸眼视力纳入中考”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讨论。经媒体了解,教育部目前没有将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的相关考虑,网贴内容的来源,不过是山西省长治市相关领导提及的内容。显然,这也是一次“标题党”式的炒作。
标题党是指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击查看,内容却是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甚至是严重失实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拓展延伸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寓意】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拓展眼神
拓 展 延 伸
1、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如果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拓 展 延 伸
2、都是“谣盐”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