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朗读诗歌,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初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2、联结比较,学习通过品析意象、揣摩用词炼字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
3、了解唐诗绝句抒情特点。
教学目标
复习:课外诵读古诗词(方法)
知人论世、
分析意象、
分析情景关系、
把握抒情文字(关键字)、
关注动词、诗眼、时令
比较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是阅读、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重阳节登高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知识备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任务一:
大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争取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和“忆”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
作品 诗人 处境 时代背景 诗中表达情感的词句 诗人
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年十七”,独自漂泊在外,远离故乡。
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中,“未收长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孤独
思念亲人
思念故乡,同情百姓,渴望和平
思考:
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的情感有何不同?
行军途中,遥想战乱中的故园长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抒胸臆。通过“独”、“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通过“倍思亲”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情感质朴动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景抒情。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蕴藉。
思考:
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
如果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一种明媚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一种朦胧之美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是一种缤纷之美。
你认为诗人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赋予的花语是什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那簇簇盛开的 菊花,大概也是惨白容颜,只能顾影自怜了。
花语: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都通过想象场景来表达思念。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重阳节: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遥想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却“少一人”的欢聚和遗憾,流露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小结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通过写“强欲登高”和“无人送酒”的兴味索然,写出战争夺走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乐。登高和饮酒都不能尽兴,赏菊也只能在想象中进行,诗人身在行军路上,心已飞回故园长安。可故园菊花盛开的旁侧,却是战火纷飞。画面触目惊心,诗人情感的表达也水到渠成。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主题思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知识备查
重要的节日会触发诗人的乡愁,一些特定的声响、画面也会激荡诗人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任务二:
两位诗人在夜里听到笛声产生什么感想?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朗读或默读这两首诗,并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 描写笛声的句子 写景词句 表达情感的词句 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不知何处吹芦管
沙似雪
月如霜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乡
思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有“玉笛”“春风”这些温润美丽的意象,所以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是悠远而轻柔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在描绘笛声之外,还描绘了征人身处的环境:大漠如雪月如霜,写出了征人所处之境的苍凉旷远,他们在这种处境下因听到悠悠笛声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是沉重而哀伤的。
思考:两位诗人笔下的笛声(或意象)有什么区别?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春风、《折杨柳》,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情感。由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芦管,空寂边塞,月亮让沙漠流雪,让空里流霜,月亮冷如霜雪,可见边塞环境的寒气袭人、凄凉空寂与惨淡,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思考:两首诗中除了笛声,还有其他意象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结
闻笛而生乡愁,是古人常有的经历。引发乡愁的笛曲,最有名的应当是《折杨柳》,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情感。“折杨柳”的名字也是由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来。
所以,在我们阅读古诗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累“杨柳”、“芦管”“玉笛”等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这样,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会越来越精准。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题思想
作业
(一)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配乐、配图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后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或组合,至少完成其中一项。
1.为《峨眉山月歌》选曲或谱曲配乐,力求用音乐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并配乐诗朗诵。或者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景物描写配图,力求准确传达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情感。
2.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二)必做作业:
1、背诵新学的两首古诗。
2、抄写两首古诗原文+翻译+主旨1遍。
3、积累诗句(意象:花、月、特定的节日、特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