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4: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
/
/
shù
lán
/
/
/
/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
/
/
shù
lán
/
/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庄里,我并不为自己哀伤,
仍然/尚且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风吹雨打的声音,
【注】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守卫。 轮台:代指边关。
阑: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注】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守卫。 轮台:代指边关。
阑: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
关于最后一句的四种翻译:
A.披着铁甲的战马与冰封的河流进入了我的梦境。
B.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河的声音进入了我的梦境。
C.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沙场的场景进入了我的梦境。
D.在梦中想象自己骑着铁甲战马,踏过冰河,上阵杀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现实的处境
坚持的信念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双关,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梦境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双关,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写现实
现实的处境
坚持的信念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1.意象对比——风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VS 夜阑卧听风吹雨
凄苦的相思与离愁 VS 壮志难酬的悲苦悲壮
1.由卧听“风雨”联想到 “铁骑踏兵” ,这“风雨”一定是暴风骤雨, “壮”也。
2.“风雨” 也有一种隐喻,由现实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忧从中来。
3.“夜阑”的意思是“长夜将尽”,表明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彻夜难眠,报国无门,只能梦中金戈铁马,上阵杀敌。一辈子壮志难酬,岂不悲哉!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2.为什么诗人不是自己去沙场征战,而是在风雨夜“铁马听河入梦来”?
材料链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名门之后,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主和派排斥。
1189年被罢官后一直闲居在家,此诗写于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重回疆场收复国土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拓展阅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 陆游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主旨归纳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
诗人的爱国情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出了老迈境况,表明了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实写天气,又象征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表达诗人愿意为国出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
/
/

sàn
tónɡ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久远的高空中的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仍嫌拘束,
【注】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河:特指黄河。 散:由聚集而分离
束:拘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秋风猎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奔腾壮阔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巍峨险峻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诗人感觉中的河山 VS 客观现实中的河山
冲决罗网、
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高云簇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笔锋一转
河:“犹嫌束”
山:“不解平”
诗人感觉中的河山 客观现实中的河山
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巍峨险峻
奔腾壮阔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材料链接: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此诗是谭嗣同十几岁时所作,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光荣。
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于是写下这首诗。
景与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和磅礴的力量,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任务四:拓展阅读
“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为主要领袖之一。同年,变法失败,9月21日谭嗣同被捕,9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
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万古山云高耸,秋风呼啸而至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表现北方山水的壮阔,又表现了诗人内心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尚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周末作业:
1.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潼关》,默写后红笔订正抄三遍,拍照上传。
2.《2020-2021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全部完成并红笔订正。电子版答案周日发。下周先讲评本张试卷和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卷。
3.《简爱》36章。
4.复习第一单元知识,重点复习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