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 永久的悔(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 永久的悔(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6 09:03:26

文档简介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六、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七、完成课堂练习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八、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课件14张PPT。永久的悔 ---季羡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文章结构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作者“永久的悔”是: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二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感情(课后练习三)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也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归纳小结:1、条理清晰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
3、体会平实语言中蕴涵着作者的深厚感情。
4、把握文章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