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训练历史思辨能力。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 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时代背景
1.社会背景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社会大动荡
——社会大变革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①政治:分封制瓦解,旧制度分崩离析。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1.社会背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
“学在民间”
“学在官府”
私学兴起
③思想: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壮大。
招贤纳士
秦孝公发求贤令
材料: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时代背景
文化大繁荣
一、老子和《道德经》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1.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和《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老子的主张。
(1)核心思想:
“道”是万物总根源、总规律
(2)朴素辩证:
万物有对立面并能相互转化
(3)处世之道: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老子和《道德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
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壮年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战争而死去,因为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丢马
得马
断腿
保全性命
坏事
好事
坏事
好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老子(生卒年不详)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一、老子和《道德经》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
前479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1.人物小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弟子整理
至圣 先师
2.孔子的思想主张
译: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2.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受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城服,社会才会稳定。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根据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秉持着怎么样的教育思想?
3.教育成就
《孔子杏坛讲学图》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耕、南宫敬叔
出身贫寒:颜回、闵子骞、子路、伯牛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大盗:颜涿聚
——根据《论语》《史记》等整理
突破学在官府的限制,有利于教育公平;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
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启示:①有利于构建和谐公平社会;②有利于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5.孔子的历史地位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出土的《论语》竹简
孔子的思想和言行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
《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6、影响:
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在他死后700年,汉武帝正式把儒家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它是17世纪欧洲介绍孔子及其著作最完备的书籍,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大都读过这本书。如伏尔泰在《风俗论》中介绍孔子学说时,就引用了此书内容。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传入欧洲,《四书》被翻译成拉丁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展现在欧洲人面前。1687年,柏应理所著《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在巴黎出版。左为书影。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定义
“百家”: 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
法
道
墨
三、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环境自由)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历史规律性认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三、百家争鸣
3.阅读课本,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武
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三、百家争鸣
4.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亚圣孟子
墨子像
尊为“科圣”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即做人要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体现了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百家争鸣
5.结合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家国情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先秦诸子的哪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光盘行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法治国
有教无类
提倡节俭
人与自然
民贵君轻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随堂训练
1.《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3.春秋战国时期,倡导树立君主权威,强调以法治国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C
B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