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复习
@考点突破
考点1 材料及其性质
1.【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下列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C )
A.清代瓷盘 B.明代书轴
C.西周铜鼎 D.宋代石函
2.(遵义开学考试)金属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重要的用途,下列关于金属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烹制食物用铁锅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B.导线常用铜制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钙是生活生产中使用最多的金属
3.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具有耐腐蚀、 光泽好、耐磨、硬度大 等优点。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 2Mg+O22MgO(或4Al+3O22Al2O3) (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考点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4.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所示探究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甲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Fe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B.通过乙试管的实验可以比较Zn与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若a是Zn,b是CuSO4溶液,即可实现实验目的
D.若a是Fe,b是CuSO4溶液,则无需甲试管的实验也能实现实验目的
5.(贵州模拟)金属材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验证Fe、Al 、Cu 、Ag 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记录如下表。
实验 X Y 实验现象
1 Fe 稀硫酸
2 Al 稀盐酸 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3 Cu AgNO3 溶液 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1)实验1的现象是 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
(2)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是 Cu 比 Ag 强 。
(3)补充实验证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需选用的试剂是 Al2(SO4)3溶液、Fe、CuSO4溶液或Al、FeSO4溶液、Cu (选用最少种类的试剂)。
(4)由以上实验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有 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金属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
考点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6.【古代科技】《天工开物》中描述了系统、连续的炼铁炼钢过程,利用煤炭炼铁,从炼铁炉流出的生铁水,直接流进炒铁炉里炒成熟铁,从而减少了再熔化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煤炭燃烧的温度能够达到炼铁所需的温度
B.炼铁炉中流出的是纯铁
C.生铁炒成熟铁的过程中降低了含碳量
D.该炼铁工艺减少了再熔化的过程,节约燃料,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7.(贵州模拟)密封保存航空航天的精密仪器时,需要放入“双吸剂”防锈防潮。某“双吸剂” 标签如图1,当“双吸剂”中铁粉的含量低于30%时需更换,以更好保护仪器。检测使用一段时间的“双吸剂”中铁粉的含量,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
取一袋使用一段时间的“双吸剂”样品,称其袋中试剂的质量为38 g,将其加入图2的硬质玻璃管中,先通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再通氮气至冷却。测得装置Ⅱ增重3.2 g,装置Ⅲ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1)“双吸剂”能保护航空航天的精密仪器的原理是 铁能与氧气、水发生反应,氯化钙可以吸水 。
(2)如何判断碳粉是否发生反应? 看装置Ⅲ中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碳粉发生反应,反之则没有发生反应 。
(3)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剩余铁粉的质量分数为 17.9% (结果保留到0.1%)。
@易错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对合金的组成及性质理解不准确
1.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只能由金属和金属熔合而成;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生铁是铁合金;⑥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高,抗腐蚀性能也更好;⑦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共性。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⑦ C.①③④ D.③④⑤⑥⑦
易错点2 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分析不清
2.现将等质量且形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
B.金属活动性:乙<丙<甲
C.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D.甲、乙、丙不可能分别是锌、铁、镁
易错点3 对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的成分分析不准确
3.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镁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滤液为无色溶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镁
B.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C.若滤液为蓝色溶液,则滤液中至少含有三种金属离子
D.若加入镁的质量为2.4 g,则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2.4 g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复习
@考点突破
考点1 材料及其性质
1.【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下列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清代瓷盘 B.明代书轴
C.西周铜鼎 D.宋代石函
2.(遵义开学考试)金属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重要的用途,下列关于金属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烹制食物用铁锅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B.导线常用铜制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钙是生活生产中使用最多的金属
3.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具有耐腐蚀、 等优点。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 (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考点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4.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所示探究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Fe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B.通过乙试管的实验可以比较Zn与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若a是Zn,b是CuSO4溶液,即可实现实验目的
D.若a是Fe,b是CuSO4溶液,则无需甲试管的实验也能实现实验目的
5.(贵州模拟)金属材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验证Fe、Al 、Cu 、Ag 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如图,记录如下表。
实验 X Y 实验现象
1 Fe 稀硫酸
2 Al 稀盐酸 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3 Cu AgNO3 溶液 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1)实验1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是 。
(3)补充实验证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需选用的试剂是 (选用最少种类的试剂)。
(4)由以上实验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有 。
考点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6.【古代科技】《天工开物》中描述了系统、连续的炼铁炼钢过程,利用煤炭炼铁,从炼铁炉流出的生铁水,直接流进炒铁炉里炒成熟铁,从而减少了再熔化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炭燃烧的温度能够达到炼铁所需的温度
B.炼铁炉中流出的是纯铁
C.生铁炒成熟铁的过程中降低了含碳量
D.该炼铁工艺减少了再熔化的过程,节约燃料,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7.(贵州模拟)密封保存航空航天的精密仪器时,需要放入“双吸剂”防锈防潮。某“双吸剂” 标签如图1,当“双吸剂”中铁粉的含量低于30%时需更换,以更好保护仪器。检测使用一段时间的“双吸剂”中铁粉的含量,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
取一袋使用一段时间的“双吸剂”样品,称其袋中试剂的质量为38 g,将其加入图2的硬质玻璃管中,先通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再通氮气至冷却。测得装置Ⅱ增重3.2 g,装置Ⅲ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1)“双吸剂”能保护航空航天的精密仪器的原理是 。
(2)如何判断碳粉是否发生反应? 。
(3)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剩余铁粉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易错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对合金的组成及性质理解不准确
1.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只能由金属和金属熔合而成;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生铁是铁合金;⑥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高,抗腐蚀性能也更好;⑦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共性。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⑦ C.①③④ D.③④⑤⑥⑦
易错点2 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分析不清
2.现将等质量且形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
B.金属活动性:乙<丙<甲
C.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D.甲、乙、丙不可能分别是锌、铁、镁
易错点3 对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的成分分析不准确
3.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镁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为无色溶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镁
B.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C.若滤液为蓝色溶液,则滤液中至少含有三种金属离子
D.若加入镁的质量为2.4 g,则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2.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