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6 溶解度曲线
1.如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第1题图
A.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69 g冷却到20 ℃时,析出137.4 g硝酸钾
D.80 ℃时,向5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得到140 g饱和溶液
2.(贵阳南明区期中)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2题图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 ℃时,a点表示乙的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t2 ℃降温到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D.t2 ℃时,将甲和乙各15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3题图
A.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将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
C.20 ℃时,将12.5 g乙物质溶于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
D.10 ℃时,将乙、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此时两种溶液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4.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4题图
A.阴影区域中,A、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除去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B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t1 ℃时,将50 g固体A加入200 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6.7%
5.(贵州模拟)印染使纺织品颜色更加丰富。印染时,先向水中加入染料形成染液,再向染液中加入NaCl和 Na2CO3提高染色效果。查阅资料:
Ⅰ.操作顺序:先加入NaCl, 一段时间后再加入Na2CO3。
Ⅱ.质量分数为3%~6%的NaCl 溶液促染效果较好;质量分数为2%的Na2CO3 溶液固色效果较好;若染液中有NaCl 和Na2CO3 固体时,会导致染色不均和固色率低。
Ⅲ.NaCl 、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NaCl 、Na2CO3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Na2CO3 。
(2)20 ℃时,配制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 溶液,需要 NaCl 的质量是 6 g。
(3)固色时,需先用40~50 ℃的水充分溶解Na2CO3, 再将溶液分批次加入染液中。控制温度在40~50 ℃的理由是 能使碳酸钠固体充分溶解,防止染色不均和固色率低 。
6.(贵阳开阳县模拟)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图1 图2
(1)20 ℃,将固体物质X溶于水并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根据图1判断,物质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2)20 ℃,物质X溶于不同质量的水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①20 ℃时,A、B、C、D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C、D 。
②A、B、C、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C=D>A>B 。
③20 ℃时,将X溶液从A状态转化为C状态的一种方法 向溶液A加入12 g溶质X或将溶液A蒸发掉30 g水,再降温至20 ℃或先加入20克水,再加入20克溶质,搅拌 。
7.(贵阳息烽县模拟)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硝酸钾溶解度(g/100 g水) 31.6 63.9 110 169
氯化钠溶解度(g/100 g水) 36.0 36.6 37.3 38.4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变大 (填“变大”或“变小”)。40 ℃时将20 g氯化钠溶于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68.3 g,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加水(合理即可) 。
(2)探究20 ℃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
图1
下列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bd (填编号)。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图2
40 ℃时,甲的溶解度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能否判断40~80 ℃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 不能 (填“能”或“不能”)。专题训练6 溶解度曲线
1.如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题图
A.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69 g冷却到20 ℃时,析出137.4 g硝酸钾
D.80 ℃时,向5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得到140 g饱和溶液
2.(贵阳南明区期中)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 ℃时,a点表示乙的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t2 ℃降温到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D.t2 ℃时,将甲和乙各15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将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
C.20 ℃时,将12.5 g乙物质溶于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
D.10 ℃时,将乙、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此时两种溶液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4.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阴影区域中,A、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除去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B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t1 ℃时,将50 g固体A加入200 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6.7%
5.(贵州模拟)印染使纺织品颜色更加丰富。印染时,先向水中加入染料形成染液,再向染液中加入NaCl和 Na2CO3提高染色效果。查阅资料:
Ⅰ.操作顺序:先加入NaCl, 一段时间后再加入Na2CO3。
Ⅱ.质量分数为3%~6%的NaCl 溶液促染效果较好;质量分数为2%的Na2CO3 溶液固色效果较好;若染液中有NaCl 和Na2CO3 固体时,会导致染色不均和固色率低。
Ⅲ.NaCl 、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NaCl 、Na2CO3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2)20 ℃时,配制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 溶液,需要 NaCl 的质量是 g。
(3)固色时,需先用40~50 ℃的水充分溶解Na2CO3, 再将溶液分批次加入染液中。控制温度在40~50 ℃的理由是 。
6.(贵阳开阳县模拟)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图1 图2
(1)20 ℃,将固体物质X溶于水并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根据图1判断,物质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 。
(2)20 ℃,物质X溶于不同质量的水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①20 ℃时,A、B、C、D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②A、B、C、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
③20 ℃时,将X溶液从A状态转化为C状态的一种方法 。
7.(贵阳息烽县模拟)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硝酸钾溶解度(g/100 g水) 31.6 63.9 110 169
氯化钠溶解度(g/100 g水) 36.0 36.6 37.3 38.4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变大”或“变小”)。40 ℃时将20 g氯化钠溶于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2)探究20 ℃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
图1
下列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填编号)。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图2
40 ℃时,甲的溶解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能否判断40~80 ℃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 (填“能”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