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去外婆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去外婆家》以“外婆家”为主题,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在外婆家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外婆家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外婆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透露出外婆的慈爱、舅舅和舅妈的勤劳与关心,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生字部分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课文内容时可以从“外婆家”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素养分析】
化自信:通过“外婆留山楂”“舅妈戴野花”等细节,感受乡村生活中尊老爱幼、亲近自然的传统美德,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能正确认读“婆、候”等14个生字,用“山上有…… 有…… 还有……”句式描述场景,积累“姹紫嫣红”等优美词汇。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山雀不会逃”与“野花无人种”,体会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逻辑;在“外婆家为何有趣”的讨论中,培养因果推理能力。
审美创造:用彩铅绘制“外婆家的山”,通过色彩搭配表现“杜鹃花姹紫嫣红”的画面,在朗读中用语气变化传递“快乐、惊喜”等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婆、候”等14个生字,会写“宝、活”等9个生字,并学习本课新词语。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难点】
理解“山雀不会逃”“外婆留山楂”背后的情感,体会亲情与自然的深层关联。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儿歌导入,解析课题
1.(课件出示童谣“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外婆家?指生说说自己去外婆家的经历。
2.解析课题:(板书课题:去外婆家)外婆是一种称谓,指母亲的母亲,书面称谓是外祖母,其口语称呼形式在不同方言中存在很大差异。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字词通关
1.阅读提示:请认真聆听课文,留意生字的读音。听完后,大声朗读课文,确保字音准确,句子通顺。为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说一说这篇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2.认读生字:出示本课要会认的生字。
要求:把它们分为左右、上下、全包围结构。
3.识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
我的观察:展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按结构给生字分类。
4.图片识词。
5.书写指导:
宝:“宀”点画居中,横钩长短适中。“玉”三横平行,下横宜长,竖画居中,点画位置恰当。
活:“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舌”上撇短平,横画稍长,竖画居中;“口”正对竖画,上宽下窄,大小适中。
些:上部宽阔,下两横稍短。“此”竖画端正,左边两竖间距适中,竖弯钩弯转自然,钩底要平。两短横居中。
总:上窄下宽。上点撇距离适中。中框端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心”卧钩呈月牙形,三点间距大致相等,点画位置恰当。
学习任务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朗读指导:本文开门见山,去外婆家。朗读时用欢乐的语气,语调略上扬。自然段中的“乐趣”两个字要重读。还要注意文中长句子的停顿与节奏。
3.段落赏析。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外婆家有趣的原因?
学习任务四、随堂小测,素养提升
1.补充音节。
2.比一比组词。
3.这样子写句子。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抄写、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