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我是什么(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以拟人化手法讲述水的变化与作用。课文通过“我会变”的自述,展现水化为汽、云、雨、雪、雹的过程,融入灌溉、发电等实用价值,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语言生动,多用比喻和排比句式,符合儿童认知。文本暗含中华文化中“水善利万物”的智慧,插图呈现自然景观,为跨学科学习(科学与语文)提供载体,是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典范。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已有“水会变成冰”“下雨”等生活经验,但对水的循环变化认知零散。他们能认读常用字,喜欢拟人化故事,却难以理解“汽→云→雨”的抽象转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借助实验、动画等直观手段,同时对“有时候…… 有时候……”等句式的灵活运用存在困难,需强化模仿与实践。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润泽万物”的象征意义,感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智慧认知,增强对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语言运用:学习生字词和叠词短语,模仿“有时候…… 有时候……”等句式表达,在朗读与交流中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积累科学类文本的表达素材。
思维能力:梳理水的形态变化过程,分析其变化条件,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推测“我” 还可能变成什么,激发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欣赏文中拟人化的语言表达,如“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体会科普文的生动美,尝试用语言描绘其他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知道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2.初步感受科学童话,体会作者写作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难点词句,了解水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明白水与自然、人类的关系,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 复习回顾
1.生字复习: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跟着音频读一读生字。
2.词语复习。
2.内容回顾:借助图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
预设:云、雨、冰雹、雪。
学习任务二、精读课文,领悟运用
1.朗读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3)了解水的日常生活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自主阅读: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水由地面到空中的变化”“白衣服”“黑衣服”“红袍”的意思。
3.精读课文: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雨”“冰雹”“雪”。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水在空中的变化。
4.准确用词:
(1)朗读句子,说说加点字“落”“打”“飘”的意思,并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明确: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5.讨论交流:“露珠”“雾”“霜”是水的化身,引导学生说说水的变化过程。
6.日常生活:朗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平常“我”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等。
7.讨论交流:说说“我”还会在哪里?
出示“湖泊”“水井”图片,让学生用“我在_____里______”说一说。
8.情绪变化: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我”分别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
好事:帮助人们工作
坏事:给人们带来灾害
9.词语理解:
出示“温和”“粗暴”的解释,引导学生用这两个词语写句子。
明确:“温和”的反义词是“粗暴”。
10.讨论交流:出示句子“人们想出种种方法……不做坏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出示“筑提拔”“修沟渠”“保水土”图片,引导学生明白要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
11.小组讨论: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结尾的特点。
明确:疑问结尾,活泼有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照应课文题目。
12.课外拓展
(1)讨论交流:你觉得水重要吗?如果没有水会怎样呢?
明确:土地干旱、植物干枯、天气恶劣、吃水困难。
知识拓展:三峡大坝——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
学习任务三、随堂练习,自我检测
1.读一读,连一连。
2.选一选,填一填。
3.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交流: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并书写生字词。
2. 收集或查找有关水的书籍(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