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语文二上-2. 我是什么(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语文二上-2. 我是什么(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我是什么(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以拟人化手法讲述水的变化与作用。课文通过“我会变”的自述,展现水化为汽、云、雨、雪、雹的过程,融入灌溉、发电等实用价值,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语言生动,多用比喻和排比句式,符合儿童认知。文本暗含中华文化中“水善利万物”的智慧,插图呈现自然景观,为跨学科学习(科学与语文)提供载体,是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典范。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已有“水会变成冰”“下雨”等生活经验,但对水的循环变化认知零散。他们能认读常用字,喜欢拟人化故事,却难以理解“汽→云→雨”的抽象转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借助实验、动画等直观手段,同时对“有时候…… 有时候……”等句式的灵活运用存在困难,需强化模仿与实践。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润泽万物”的象征意义,感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智慧认知,增强对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语言运用:学习生字词和叠词短语,模仿“有时候…… 有时候……”等句式表达,在朗读与交流中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积累科学类文本的表达素材。
思维能力:梳理水的形态变化过程,分析其变化条件,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推测“我” 还可能变成什么,激发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欣赏文中拟人化的语言表达,如“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体会科普文的生动美,尝试用语言描绘其他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汽、越”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种”,会写“升、连”等9个生字,理解“天空、傍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变化。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指导朗读,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难点】
依据图文,读懂内容;了解水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形态。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谜语激趣,新课导入
1.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平得像镜,清得透明。热了变气,冷了变冰。(打一自然物)
预设:这个自然物是“水”。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读一读,让学生知道:课题采用了自我介绍的方法,用问句为题目,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预设:《我是什么》的“我”是第一人称,“什么”是指水的不同变化。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朗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本课生字,拼读生字的音节,把生字多读几遍。
思考:“我”到底是谁?
2.认读生字:出示要求会认读的字,分别让学生看着读音读和组成词语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字的结构。
3.出示:滴、海、洋等生字。你们发现这组词语中的生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它们都有三点水,都与水有关。
4.认读多音字:没,种。
5.识字学词: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冲毁”“淹没”“傍晚”的意思。
6.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明确生字的结构、部首、笔画、音序。
7.出示生字书写动画,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并跟着动画进行书空练习。
“海”书写指导:右部笔画舒展,左窄右宽。
“洋”书写指导:仔细观察“羊”字的三横长短,左窄右宽。
“作”书写指导:两撇要平行,左窄右宽。
8.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任务三、指导朗读,整体感悟
1.朗读指导: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用调皮可爱的语气,读得神秘一点儿。)
明确:水——汽、云、雨、冰雹、雪
(2)出示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知道:第三自然段写“我”的日常活动状况,第四自然段写“我”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第五自然段照应题目。(读出相应的语气)
2.理解词语:在文中找出“暴躁”“灌溉”“灾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3.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学习任务四、随堂小测,素养提升
1.看拼音,写字词。
2.照样子完成练习。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交流: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并书写生字词。
2. 收集或查找有关水的书籍(故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