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制鲁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40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四学制鲁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40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18: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体验感知
取两块土质一样且体积相同的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裸露,分别放置在两个倾斜度相同的矿泉水瓶中,如图所示。以相同的速度往这两块土壤上浇等量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的程度,比较下方塑料杯里的积水中泥沙的多少。
目录
01
02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
观看视频:“听地球的声音”
思考: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
情境导入
一、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从全球范围看,大量的天然林有的被砍伐,有的被人工林或种植园所代替。这些天然林的消失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土流失加剧。
3.气候调节能力下降。
4.碳汇功能减弱。
综上所述,天然林的消失会严重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使用禁用工具,如毒药、电击等来诱杀或伤害野生动物等;
交易与买卖,即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和出售被非法捕获的动植物产品,如象牙、虎骨等。
非法捕猎、采集以及非法贸易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面临极大威胁。你听说过哪些类型的非法捕猎或采集活动 这些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非法捕猎会使一些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化肥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有的湖泊中蓝细菌和藻类大量滋生,形成水华。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这些湖泊恢复秀美的原貌
1.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藻类大量繁殖会遮挡阳光,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死亡;
②藻类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中氧气,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③一些蓝细菌会产生毒素,污染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健康。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①被污染的水体不适合饮用或用于灌溉,可能引发腹泻、肝炎等疾病;
②蓝细菌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肝脏和神经系统。
水华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导致蓝细菌和类大量繁殖的现象。
为使湖泊恢复原貌,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污染源:
减少化肥使用,推广生态农业;
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防止其直接排入水体。
2.生态修复:
引入食藻鱼类或种植水生植物,通过生物手段控制藻类生长;
采用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净化水质。
3.加强监管与宣传:
政府应加强水体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用于扩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用地。这种转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可能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退田还湖还湿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防洪能力等。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清洁能源基地或项目 个人和家庭在利用清洁能源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安装太阳能系统,使用节能电器;
绿色消费,低碳出行;
废旧物品分类回收。
绿电产业园
零碳园区
海上风电项目
核电项目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国成功进行了朱鹮、麋鹿、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放归。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你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地 为什么说建立自然保护地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①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③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
我国“三北”防护林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重要成就还有哪些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塞罕坝林场建设
光伏治沙模式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当溶液在常温下:
pH<7,则溶液呈酸性
pH=7,则溶液呈中性
pH>7,则溶液呈碱性
酸雨:具有较强的酸性
(pH<5.6)的雨水。
1.什么是酸雨?
2.酸雨的起因是什么?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吗?
酸雨对生物有影响。
①种子的发芽率
②幼苗的生长状况
③小鱼的生长
④蚯蚓的生长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吗?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制定计划:
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探究的问题,写出实验方案,字迹工整清晰
自主学习要求:
1.思考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的话,应当怎样设计?
2.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要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
3.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时间5分钟。
小组合作要求:
1.选择一份学案为作为底稿,小组成员共同完善。
2.确定一位发言人,稍后作为代表展示交流。
3.时间5分钟。
展示交流要求:
1.发言人要声音洪亮,上台展示小组成果,说明“我们组认为......”
2.发言人交流后作为主持人提问其他同学是否有质疑或者补充。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举手示意,发言时说“我认为......”
或者“我们组认为......”
清水
pH为5的“酸雨”
本实验的变量:
“雨水”的酸度
规范实验步骤:
1.将浸泡过的20粒小麦种子,分装在2个培养皿中,编号。
2.将培养皿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中。(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每天定时浇水,水量刚好到种子的一半,同时浇模拟酸雨,观察发芽情况
清水
pH为5的“酸雨”
实施计划:
实验现象 酸雨对发芽率的影响
种子发芽率没有差异 没有影响
“酸雨”中发芽率比较高 促进作用
清水中发芽率比较高 抑制作用
预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1.酸雨含有什么成分,以及模拟的酸雨与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真实的酸雨是不是比模拟的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更加严重 为什么
3.酸雨只是危害生物个体的生存吗 它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没有影响
讨论:
酸雨:水、硫酸和硝酸
模拟酸雨:水和醋酸
真实酸雨危害更大,因为其酸性更强,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酸雨不仅危害生物个体,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酸雨有哪些危害?
①酸化水体、危害渔业生产
②酸化土壤,影响农业、损坏森林
③腐蚀建筑、设备、文化古迹等
④影响人体健康
4、酸雨防治
①优化燃料(脱S、脱N)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改进生产技术、改造污染严重企业
④加强检测和研究,控制排放
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水能等
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大气 污染 温室效应
酸雨
雾霾
臭氧层 空洞
水体 污染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土壤 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总结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使大气CO2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
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
氟氯烃等化合物使用
重金属、农药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
水中富含有机物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水体酸化,危害植物生长。
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
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
三、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
“碳中和”近日成为热词
引发各方关注
从2021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
我国多次表示
二氧化碳排放
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列入重点任务之一
究竟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为什么提倡碳达峰和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
1.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我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使其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
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1.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明显
(1)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国家和低地地区;
(2)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存环境;
(3)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4)世界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等。
2.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1)我国油气资源短缺,而能源需求日益增加;
(2)气候变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哪些措施
①组建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
碳达峰和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设立单独机构来协调各个部门和系统的关系,平衡各部门的利益,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②加大植树造林,利用生物固碳
利用生物固碳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生物措施。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日本为68.5%,俄罗斯为49.8%,美国为33.9%等等,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距离。
③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我国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及火电为主,因此要实施更严格的控煤措施。西北地区致力于风能、太阳能的开发,东部地区推进渔光互补的实施,加快东部地区核电开发,多种电力共同发展,减少对煤炭及煤电的依赖,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
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依托当地自身的优势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减少过度依赖能源工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不断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⑤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进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要在仅仅10年内完成碳达峰,需要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将污染物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将大型工厂或发电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进行处理为碳捕集;若转化成其他产品为利用;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为封存。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白马山水泥厂“碳捕集”系统
将二氧化碳注入沉积盆地进行封存
减少碳排放我们能做点什么?
碳排放涉及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为助力国家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低碳经济,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双碳”目标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课堂小结
人类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
影响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是由酸雨造成的( )
A.森林枯萎 B.鱼虾死亡
C.水俣病 D.土壤肥力降低
1、“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汽油大量燃烧 B.农药的大量使用
C.煤的大量燃烧 D.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多
C
C
评价练习
煤的燃烧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
水俣病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
评价练习
3.关于废电池最好怎样处理( )
A.埋入土里 B.丢入垃圾箱
C.烧掉 D.交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D
4.下列行为哪个不利于保护环境( )
A.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
B.使用充电电池
C.注意卫生,大面积使用消毒剂消毒
D.购买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C
水源污染、土壤破坏、资源浪费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