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2.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两幅图,分别是钱塘江、火烧云。
导入新课:大自然充满了奇迹,在过去的学习里,我们一同体验了钱塘江的壮观潮水,还有那变幻莫测的火烧云。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种不同寻常的生物——爬山虎。
2.展示多幅爬山虎的图片,并介绍爬山虎。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3.展示叶圣陶的照片,介绍本文作者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阅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画出生字词,随后分享对爬山虎的初步了解。学生自由阅读后讨论:
(1)爬山虎实际上是一种植物,不是动物。
(2)爬山虎具有“脚”。
(3)爬山虎依靠“脚”向上攀爬。
2.指定学生分段大声朗读,确保读音准确。其他同学仔细聆听,检查是否有读音错误。
3.展示生字、新词
均、柄、蜗、曲、萎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1)识字组词:
均jūn(均匀、均衡、平均)
叠dié(重叠、叠加、叠印)
隙xì(缝隙、空隙、乘隙)
茎jīng(茎叶、细茎、花茎)
柄bǐng (叶柄、话柄、刀柄)
蜗wō(蜗牛、蜗居、蜗角之争)
曲qū(弯曲、曲线、曲折)
萎wěi(萎谢、萎靡、枯萎)
瞧qiáo (细瞧、小瞧、瞧不起)
固gù(固定、固然、固执)
(2)理解词语的意义
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
牢固:结实;坚固。
(3)多音字
曲:qū (弯曲)qǔ (歌曲)
重:chóng (重叠)zhòng (重要)
鲜:xiān (鲜花)xiǎn (鲜为人知)
铺:pù(床铺)pū (铺上)
空:kòng (空闲)kōng (空洞)
(4)搜集描写植物的四字词语
枝繁叶茂 漫山遍野 苍翠挺拔 欣欣向荣 郁郁葱葱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进行交流。
预设:先介绍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最后介绍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2.课件展示:一面墙上的爬山虎随风摇摆的画面,请学生观赏,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见。
预设:满墙碧绿、满目苍翠、枝繁叶茂 ……
3.提问:你刚才所见的画面在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展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认真仔细的阅读这一段,边读边感受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可以用手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2)提问: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位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
(3)在这一段中,有哪些词语表现出爬山虎叶子的特征
预设:嫩红、嫩绿、新鲜、均匀、漾起波纹等等。
(4)赏析句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点拨:“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叶子颜色的变化描写十分细致,提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4.小结: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继续阅读
1.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爬山虎叶子均匀地铺展在墙上,风一吹过,景色美极了。那么,为什么光滑的墙面上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预设:因为它有脚。
2.过渡: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面,这与它的“脚”密切相关。这也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课文的主题 ——爬山虎的脚”。
3.提问: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先不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预设: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二、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1.课件展示爬山虎,让学生观察,引导他们从脚的形状、颜色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分享观察所得。
2.展示课文的第三段描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提问:书中对其脚的描述是怎样的 请用你喜欢的标记标出相关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请自行阅读这些句子,并理解后画出爬山虎的脚。
3.提问:爬山虎的脚虽然细小且隐藏在叶子下方,为何作者还是如此详尽地描述它呢
预设:这是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
4.赏析这一段话。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赏析:“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三、细节探究,找寻规律
1.展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爬山虎的图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提问:既然爬山虎有脚,它必定拥有独特的攀爬技巧,那么它到底是如何攀爬的呢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段,自学要求:
①找出描写爬山虎向上攀爬的句子。
预设:描写爬山虎向上攀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找出描绘向上攀爬动作的词汇。
预设:触、巴、拉、贴
③在小组中模拟爬山虎的攀爬动作。
预设:选取小组进行攀爬过程的模拟,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进行纠正
小结: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攀爬方式与动物不同,它不是交替使用脚部向上攀爬,而是不断生长新的脚部,紧贴墙面,不断向上生长,正如叶圣陶爷爷所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观察地细致和用词的精确
(2)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爬山虎脚部向上攀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解。
提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2.展示课文的第五段: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请学生自行阅读第五段,感受阅读后的想法。分享自读体会:
(1)提问:如果爬山虎的脚未能触碰到墙面的话会怎么样
预设:几天内就会枯萎,最终连痕迹也消失。触碰到墙面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为灰色。
(2)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时间的。教师引导:“ 几天内……后来……最终……”这表明了什么 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是连续细致的。
3.结合全文,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巴住墙) →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展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茎上伸出的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总结方法,自我练习
1.过渡:通过本文中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描写,总结出如何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1)观察爬山虎叶子: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观察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预设:(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结合对全文的学习,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五、仿写练笔,记录生活
布置作业: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式,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进行观察,从远处观察后再近距离观察,特别是要细致观察其茎、叶、花的特点,然后将观察结果具体记录下来。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去描写身边的一种植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上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2
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3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钱塘江
火烧云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声朗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画出生字词,随后分享对爬山虎的初步了解。
自读要求:
自由阅读后讨论:
爬山虎依靠“脚”向上攀爬。
1
爬山虎实际上是一种植物,不是动物。
2
爬山虎具有“脚”。
3
均、柄、蜗、曲、萎
均、柄、蜗、曲、萎
均jūn(均匀、均衡、平均) 叠dié(重叠、叠加、叠印)
隙xì(缝隙、空隙、乘隙) 茎jīnɡ(茎叶、细茎、花茎)
柄bǐnɡ(叶柄、话柄、刀柄) 蜗wō(蜗牛、蜗居、蜗角之争)
曲qū(弯曲、曲线、曲折) 萎wěi(萎谢、萎靡、枯萎)
瞧qiáo(细瞧、小瞧、瞧不起) 固ɡù(固定、固然、固执)
识字组词:
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牢固:结实;坚固。
理解词语的意义:
曲:qū (弯曲)qǔ (歌曲)
重:chónɡ(重叠)zhònɡ重要)
鲜:xiān(鲜花)xiǎn(鲜为人知)
铺:pù(床铺)pū(铺上)
空:kònɡ(空闲)kōnɡ(空洞)
多音字:
枝繁叶茂
漫山遍野
苍翠挺拔
欣欣向荣
郁郁葱葱
搜集描写植物的四字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思考:
观赏图片,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随风摇摆的画面。
1
每个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什么?主要介绍了爬山虎哪两个部分?
2
提问
提问
你刚才所见的画面在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提问
提问
在这一段中,有哪些词语表现出爬山虎叶子的特征?
1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位?
2
赏析句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总结: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 pū。这两句话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叶子颜色的变化描写十分细致,提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提问
提问
一、回顾前文,继续阅读
一、回顾前文,继续阅读
一、回顾前文,继续阅读
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先不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
1
2
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
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
了脚的作用之大;
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
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二、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二、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二、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从脚的形状、颜色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分享观察所得。
仔细观察:
提问
提问
书中对其脚的描述是怎样的?请用你喜欢的标记标出相关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提问
提问
爬山虎的脚虽然细小且隐藏在叶子下方,为何作者还是如此详尽地描述它呢?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赏析: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提问
提问
既然爬山虎有脚,它必定拥有独特的攀爬技巧,那么它到底是如何攀爬的呢?
自学要求:
在小组中模拟爬山虎的攀爬方式。
1
找出描述爬山虎向上攀爬的句子。
2
找出描绘向上攀爬动作的词汇。
3
提问
提问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
提问
如果爬山虎的脚未能触碰到墙面的话会怎么样?
思考: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根据第五段发表对爬山虎求生精神的感想。
思考: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茎上伸出的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结合全文,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四、总结方法,自我练习
四、总结方法,自我练习
四、总结方法,自我练习
1
通过本文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描写,总结出如何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1)观察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观察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4
结合对全文的学习,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去描写身边的一种植物。
1.仿照《爬山虎的脚》中作者的观察方式,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进行观察,从远处观察后再近距离观察,特别是要细致观察其茎、叶、花的特点,然后将观察结果具体记录下来。
五、仿写练笔,记录生活
五、仿写练笔,记录生活
五、仿写练笔,记录生活
再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10.爬山虎的脚 一、请完善爬山虎的资料卡,全面认识爬山虎,为解说做好准备。 名称爬山虎生长环境适应性强,性喜阴湿环境观察 记录学校①cāo chǎng北边的墙上满是爬山虎, 它们②zhàn mǎn了整个墙面。爬山虎刚长出来 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子③ jūn yún地铺在墙上,叶尖④ yí shùn儿朝下,没有⑤ chóng dié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⑥ kòng xì,让人看着非常⑦ shū fu。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观察 记录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很像蜗牛触角的细丝。可别⑧ qiáo bù qǐ这些_____的脚,当它们变得弯曲巴住墙时,可是非常_____的,爬山虎就是靠着它们拉住嫩茎往上爬的。那坚韧不拔的精神真让人想为爬山虎唱一曲赞歌!
1.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工整。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2. 资料卡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叶柄(bǐng) B.蜗牛(wā) C.弯曲(qū) D.一曲(qǔ) 3. 下面关于“嫩”的解释中,“嫩红”“嫩茎”中“嫩”的意思分别是( )、( )。(填序号) ①初生而柔弱;娇嫩 ②(某些颜色)浅 ③阅历浅,不老练 4. 依次填入资料卡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细微 坚固 B. 细小 坚固 C. 细微 牢固 D. 细小 牢固 5. 资料卡中的画线句描绘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列图片最符合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一项是( ) 二、为了让讲解准确、生动,请你品读下面的语句,把相关对话补充完整。 1. ①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句①中的“_______”一词写出了细丝和小圆片变色的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_______(连续 细致)观察,因此我建议选择句①作为解说语。 2. ①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从句①中的“一顺儿朝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_________(连续 细致)观察,这也是语言描写准确的前提。 我从句②中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生动。“漾”字仿佛让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因此,在解说时语气要舒缓,要读出惊喜。 三、为了做好解说,老师建议你品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练习。 牵牛花(节选) 叶圣陶 藤蔓从两瓣叶子中间生长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子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裁剪成的。这自然是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作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是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片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痕想,明天未必能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选自《稻草人》,有删改) 1. 关于牵牛花,文中没有写到的一项是( )。 A. 藤蔓 B. 叶子 C. 花蕾 D. 花蕊 2. 明明画出了牵牛花的生长过程,符合选文内容的是哪一幅?( ) 3. 同学们在画线句旁写下了阅读感悟,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华:“ 鲜明”这个词准确地描绘出牵牛花的叶子绿得很生动、明亮的特点。 B. 天天: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从感官的角度写出了牵牛花叶子的特点。 C. 明明:两个“格外”表明牵牛花的叶子很绿很厚,表现了叶子的生机盎然。 D. 蓝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的叶子比作丝绒,写出了叶子的可爱。 4. 华华想摘抄体现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下列不合适的是哪一项?( ) A. 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 B. 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 C. 今年的叶子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裁剪成的。 D. 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是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5. 有人认为,作者两次提到牵牛花“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这样写显得重复啰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操场 占满 均匀 一顺 重叠 空隙 舒服 瞧不起 2. B 3. ② ① 4.D 5.B 二、1.逐渐 连续 2.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细致 示例:微风拂过,叶子微微颤动 三、1.D 2.C 3.D 4.C 5.不同意。理由:第2 自然段的“将比往年盛大”是作者从叶子的生长中推知花将开得比往年的盛大,第4自然段的“将比往年盛大”是作者从牵牛花的努力生长中感受到了生命力的顽强。两处的“将比往年盛大”是递进关系,表现了作者坚信牵牛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积极乐观、勇敢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