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分析】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科学童话,通过两只小蟋蟀的冒险故事,生动讲述了牛反刍的生物学知识。课文语言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既符合儿童阅读兴趣,又巧妙融入科学知识。教材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突出角色性格,如红头的惊慌与青头的沉着,同时借助“旅行”这一比喻,将复杂的消化过程形象化,适合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现象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后习题侧重角色朗读、情节复述和科学知识提炼,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童话故事兴趣浓厚,但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储备有限。部分学生可能对“反刍”等概念感到陌生,需借助直观图片或视频辅助理解。教学中需通过分角色朗读、情节排序等活动强化语言积累,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取科学信息,联系生活实际(如动物的进食方式),激发探索兴趣。此外,需关注学困生对长句和科学术语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降低学习难度。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诗中通过自然物候感知季节更替,传递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增强学生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认同。
语言运用:以“唰唰”“嚯嚯”等拟声词具象化秋声,结合拟人手法,配合排比句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与画面感,积累生动表达。
思维能力:通过“读秋声→寻秋声→写秋声”的递进结构,引导学生从听觉感知到想象创作,分析声音与自然现象的关联,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
审美创造:以“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的诗意表达为蓝本,启发学生捕捉自然声响的韵律,通过仿写诗句和绘制秋景,将听觉体验转化为个性化艺术表达。
【教学目标】
1.认读“抖、振”等7个生字,积累词语,感受诗歌语言的表达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与活力。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设疑激趣,新课导入
1.视频导入:《在牛肚子里旅行》
2.思考交流:想一想,这些是什么季节的声音?
(1)候鸟北归,泉水叮咚,那是______的声音
(2)闷雷滚动,蝉鸣蛙叫,那是______的声音
(3)北风呼啸,雪花飘落,那是______的声音
3.课题引入。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
(3)划出课文中关于秋天的声音。
2.认读生词
3.理解生词
歌韵:和谐悦耳的歌声。
叮咛:反复地嘱咐。
4.朗读课文。
5.内容梳理: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秋的声音?秋的声音还会藏在哪里?
学习任务三、品析课文,深化主题
1.品读第一至第四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吧。
6.仿照课文第一、二节或第三节的样子,也来作一节诗,好吗
学习任务三、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说一说你知道的拟声词。
3.仿写小能手。
听听,
秋的声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给家人听。
2.拓展:试着写一写秋天的声音。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