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诗三首(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刘禹锡的作品,诗人在秋天行经洞庭湖,以月夜遥望视角,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湖水波光与秋月交融、湖面朦胧平静之态,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饱含对洞庭湖的赞美。《山行》为唐代杜牧所作,呈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寒山秋景,蜿蜒石径、白云人家充满诗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着重描写经霜枫叶,展现秋天山林的热烈生机,表达对秋天美景的热爱。《夜书所见》出自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借秋风落叶烘托客居他乡的孤独郁闷,“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以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勾起对家乡和童年的回忆,以乐衬哀,更显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进阶阶段,此前积累了一定字词量,有初步阅读理解与朗读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已能背诵这三首古诗,但理解较浅。从知识层面看,古诗里“和”“坐”“挑”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如“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语序,会造成理解困难。在情感体悟上,由于生活阅历匮乏,像《望洞庭》中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赞美、《山行》里对秋景的热爱,学生较难深刻感受,《夜书所见》中的思乡之情,他们也难以完全共情。不过,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喜欢色彩鲜明的插图、生动有趣的故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结合“挑促织”这一传统民俗,传递古人以自然物候触发乡情的文化心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游子情怀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以“萧萧”拟声词摹写梧叶声响,“送寒声”通感手法融合听觉与触觉,“挑”字精准刻画儿童拨弄蟋蟀的专注动作,展现古诗语言的凝练与画面感。
思维能力:理解情感对比的逻辑,“知有”一词引发对未知场景的推理想象,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以“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明暗对比构图,启发学生捕捉秋夜光影的诗意;通过仿写句式,将古典意境转化为个性化的文学表达。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认读“萧、挑、促”3个生字和多音字“挑”。
2.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掌握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读三首诗,感知理解古诗描绘的秋天意境,以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谈话导入 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
2.课题解析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写下来。
3.走进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 识字学词
1.自主朗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萧、挑、促”,引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为主),小组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3.多音字
tiāo挑选 挑剔 挑水
挑
tiǎo挑战 挑灯 挑动
4.重点指导
挑:“扌”横画稍短,竖钩端正。“兆”撇与竖弯钩间距适中,点画左右对称,位置安放恰当。
促: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竖画对准“口”的正中,横宜短,捺画收笔比撇画略低。
学习任务三、赏析句子 深化主题
再读古诗: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说说你从诗句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诗意: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3.对比阅读
4.主题升华: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5.拓展交流: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学习任务四、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
1.连一连。
停车坐爱枫林晚, 《望洞庭》
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有儿童挑促织, 《山行》
夜深篱落一灯明。
遥望洞庭山水翠, 《夜书所见》
白银盘里一青螺。
2.根据全诗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带有颜色的四字词语。
例如:橙黄橘绿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交流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默写《望洞庭》和《夜书所见》。
2.搜集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