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1: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刘禹锡的作品,诗人在秋天行经洞庭湖,以月夜遥望视角,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湖水波光与秋月交融、湖面朦胧平静之态,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饱含对洞庭湖的赞美。《山行》为唐代杜牧所作,呈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寒山秋景,蜿蜒石径、白云人家充满诗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着重描写经霜枫叶,展现秋天山林的热烈生机,表达对秋天美景的热爱。《夜书所见》出自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借秋风落叶烘托客居他乡的孤独郁闷,“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以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勾起对家乡和童年的回忆,以乐衬哀,更显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进阶阶段,此前积累了一定字词量,有初步阅读理解与朗读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已能背诵这三首古诗,但理解较浅。从知识层面看,古诗里“和”“坐”“挑”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如“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语序,会造成理解困难。在情感体悟上,由于生活阅历匮乏,像《望洞庭》中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赞美、《山行》里对秋景的热爱,学生较难深刻感受,《夜书所见》中的思乡之情,他们也难以完全共情。不过,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喜欢色彩鲜明的插图、生动有趣的故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突破传统悲秋范式,传递中华美学对自然生命力的独特礼赞,增强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以“斜”“生”等凝练字词勾勒山势云态,“红于”对比手法凸显枫叶色彩张力,结合因喜爱而驻足的情感化表达,展现古诗语言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思维能力:通过 “远上寒山→近观枫林”的空间转换,培养由表及里的观察逻辑;“霜叶”与“二月花”的逆向对比,启发学生从常规审美中发现独特价值。
审美创造:通过绘画、改写等实践,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个性化艺术表达,提升审美转化力。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山行》,感知古诗的意境。
2.认读“径、斜”等2个生字,会写“径、斜”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随诗识字。初步掌握借助注释自主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读成诵,默写《山行》。体会作者的写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景激趣 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
2.理解题目:齐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
山 行:在山中行走。
介绍: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中国古代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
3.走近作者
唐代·杜牧:唐代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 识字学词
1.生字认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理解讨论:圈出要掌握的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同桌讨论。
3.生字识记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径、斜”,引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为主)。
重点指导:
径:路径 捷径 “径”指狭窄的小路。
辨析形近字:经( )( ) 轻( )( )
斜:斜坡 斜线
形近字辨析并组词:
蚪( )科( )
4.朗读感知:再读古诗,全班齐读后分小组读,看哪个组读得恰当、响亮。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学习任务三、赏析句子 深化主题
1.初知诗意:根据对应的序号在注释上查看字词的解析。
追问:没有注释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提示:借助所学的生字,猜一猜,举一反三。
2.情境理解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提问: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交代了作者前往的地点是一座深山,时间是秋季。
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
追问:这座深山有人住吗?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提问:有的人说用“深”比“生”好,你认为呢?
提示:“生处”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深处”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版都有依据,但教材一般沿用前者。
译文: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提问:诗人为什么停车?
追问:想象画面,说说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对秋天和枫叶的喜爱
译文:作者停下车来,因为迷人的枫林晚景而舍不得离去。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提示:运用了比较手法,把秋天的叶子和二月花作比较,突出霜叶的颜色之鲜红,仿佛身临其境。
译文:霜叶比春天二月的花还要鲜红。
3.观察顺序: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引导:由远及近
4.在悟中读:想象画面,读出作者对秋景的赞美。
5.熟读成诵。
6.举一反三: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根据要求,扩写下列句子。
(1)今天的天空好蓝。(运用比喻手法)
(2)爸爸的手很大。(运用比较)
学习任务四、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
1.填一填。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
《山行》中,诗歌描写了多种景物,其中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山行》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全诗的总体基调是__________的。
3.写一写。
回忆你某次秋游的经历,写一段描写秋天的话。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交流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2.熟读《赠刘景文》,预习《夜书所见》。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