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3. 不懂就要问(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3. 不懂就要问(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1: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不懂就要问
【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主题为“学校生活”,旨在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与品质。课文以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主动提问的故事为核心,通过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如“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的读书场景、“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的课堂氛围),生动展现了“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作为略读课文,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概括主要内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表达。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已具备一定识字能力,但对复杂生字的掌握仍不扎实,且易受“私塾”等陌生概念的理解阻碍。他们在阅读中能初步提取关键信息,但概括课文内容时易遗漏要素(如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需通过记叙文六要素的梳理加以引导。此外,部分学生受传统课堂习惯影响,在表达观点时存在畏难情绪,需通过情境创设(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激发参与热情。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先生的教学形式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境相差甚远,学生需提前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语言运用:指导实际生字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将不同结构的字分类识记。
思维能力:课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语言不难,但要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审美创造: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感悟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善于思考的形象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分类识字,会认“诵、例”等7个生字,理解“私塾、照例”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景激趣 导入新课
1.情景提问
你在学习中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吗?
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具体说说你遇到问题时是怎样解决的?
2.解读课题
体裁:散文
课文标题包含“*”,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
引导: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3.了解人物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广东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 识字学词
1.导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语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问题预设: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
2.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策略:借助插图、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试着简短地概括段意。
部分 段落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1-3) 壮起胆子提问
第二部分 (4-7) 先生讲解
第三部分 (8-9) 不懂就要问
课文讲的是______小时候在_____读书,为了弄懂书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_________的故事。
4.认读词语:在课文中圈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诵 例 糊 戒 厉 详 挨
背诵 照例 糊里糊涂 戒尺 厉声 详细 挨打
5.多音字
bèi 后背 违背 (违背;违反)

bēi 背债 背负 (负担;承担)
注音填空:小明的后背( )上背( )着一个书包。
quān 圆圈 (环形,环形的东西)
圈 juàn 圈舍 (养家畜的棚栏)
Juān 圈起来 (关闭)
注音填空:这里有一个羊圈( ),看起来像圆圈( )。
学习任务三、赏析句子 落实要素
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伴交流。
交流感受: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交流:在旧私塾里面,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提示: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
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
赏析句子
“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请你模仿一下私塾里学生念书时的样子。
提问: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只背诵不讲解。(对学习方式的质疑)
追问:这是怎样的孙中山,请用一句话形容他。
4.感受赏析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表明这是_________的孙中山。
5.交流感受
预设1:这和我们现在一点儿都不一样,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自主学习,可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跟着老师一起读,还像唱歌一样。
预设2:我来补充,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理解课文,有问题的时候,老师都会给我们解答,他们却要背下来,先生还不给他们讲。
6.思考交流
小组交流:找一找孙中山是怎样提问的,圈画出重点词句。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提问: 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孙中山。
7.交流感受
预设1: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到孙中山很勇敢,他和别人不一样,他壮着胆子问了老师。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中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预设2: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像孙中山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8.小组合作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
霎时:极短的时间。
默读第3-7自然段,小组讨论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
同学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9.交流感受
预设1:这里有两个成语:“摇头晃脑”和“鸦雀无声”,我们可以积累下来。“摇头晃脑”说明同学们念书时很投入。“鸦雀无声”说明同学们都被孙中山突然的提问吓呆了,不敢出声。
预设2:开始学生们“咿咿呀呀”地念书,现在“鸦雀无声”,这里和前文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同学们看到孙中山提问时的震惊。
10.阅读思考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提问: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老师转变了态度?
提示:勤奋的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书,他的好学之心打动了严厉的先生。
11.感受态度: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后思考,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作用:点明文章中心,呼应题目
少年孙中山的学习态度:为了学习,不怕责骂。
12.感受人物: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小组成员交流。
13.拓展延伸:孙中山名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学习任务四、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
1.会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吓呆了。
2.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2)说了你也不去做,我说话有用吗?
3.形近字组词。
胡( ) 厉( ) 诵( )
糊( ) 历( ) 涌( )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交流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搜集并了解孙中山的事迹。
2.给家人讲一讲本课的故事,说说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