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司马光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一篇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幼年机智砸缸救人的事迹,展现了其临危不乱、善于思考的品质。课文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快,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作为文言故事的白话改编版本,它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透了遇事冷静、勇于担当的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能理解基本情节,但对古代生活背景和人物行为动机可能存在认知隔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体会“砸缸”这一行为的果断与智慧,需通过情景模拟或对比讨论(如“其他救人方法”)加深理解。教学中可结合角色扮演、续编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语言应用: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字词间的停顿。
思维能力: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审美创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诱发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司、皆、弃”等3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字。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文言文与现代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景激趣 导入新课
看图猜故事:《司马光砸缸》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讲述这个故事的课文——《司马光》。
2.资料链接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文言文词汇丰富,表达精炼,经常一个字就能传达出现在一个词甚至一句话的意思,如:饭否 =吃饭了吗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初读课文:将课文竖着排版,你能来读一读吗
2.识记生字。
3.书写指导。
学习任务三、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 请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
(1)学生默读,圈画。
(2)出示圈画出的人物,教师相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
预设:“群儿”指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一儿”指其中一个孩子;“众”指除了司马光和跌进水瓮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光”指司马光;“儿”指登瓮的孩子。
(3)教师再次出示短文及朗读节奏,让学生发现文言文朗读的奥秘。
预设学生回答:我们可以按照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的节奏来朗读。
2.回忆第二单元,读书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能用到的方法。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孩子知道理解文言文可以用上借助注释、拆字组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3.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提示: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
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③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失足落进水里,被水淹没。
(3)理解“众皆弃去”。
①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④提问: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含“皆”的成语有皆大欢喜、人尽皆知、比比皆是、草木皆兵、举世皆知……学生抄写积累。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持”“击”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击”是砸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击打瓮,瓮破了。
(5)理解“水迸,儿得活”。
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喷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
(5)借助注释,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故事;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4.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
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
(3)提问: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5.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
(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
预设: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是去拉落水者。司马光是砸缸救小伙伴。
(2)追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预设1: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
预设2: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
(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小朋友们有的吓哭了,有的回家叫父母帮忙,有的跑去向路人求救。
(4)提问: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预设: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孩子。
6.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提示:
(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
(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学习任务四、学法指导,拓展阅读
1.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问: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2.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1)引导交流:《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
(2)背一背,填一填。
3.课本中的世界:《资治通鉴》的介绍。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