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古诗三首(第3课时)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认识“亦、抹、宜”,夯实语言基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趣味和文学鉴赏水平。
审美创造: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通过诗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西湖美景,激发创作灵感,尝试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1.认读“亦、宜”等2个生字和多音字“抹”,会写“饮、亦”等5个生字。
2.准确背诵默写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西湖晴雨时的不同景象。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默写全诗,结合插图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积累“潋滟”“空濛”等描写景物的词语。
【教学难点】体会“晴雨皆美”的意境,感悟诗人对西湖的深情赞美。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解析课题,了解作者
1.理解题目:说说诗题什么意思。
2.走近作者: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3.资料链接:
(1)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2)苏轼与西湖:苏东坡曾任杭州太守,并整治西湖。在苏东坡整治西湖以前,西湖正在不断缩小,到处是葑草。治理西湖挖出的野草和泥土,就变成了苏堤。堤上共建了六座拱桥,九座亭阁。湖心小岛的“三潭印月”也是苏东坡开发的。
学习任务二、自由朗读,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古诗,梳理方法
2.认读生字:亦、宜、抹。
当头一棒 大夫 血丝 硝烟 危险
3.多音字:抹
4.重点指导
学习任务三、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1.指导朗读:
2.句子赏析:
(1)理解词义:
“水光潋滟”:借助图片/视频展示晴日西湖波光闪动的景象,理解“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晴方好”:晴天正是美好(“方”:正,正当;“好”:美好)。
“山色空蒙”:借助图片/视频展示雨中西湖雾气迷茫的景象,理解“空蒙”(细雨迷蒙、云雾缭绕的样子)。
“雨亦奇”:雨中也显得奇妙(“亦”:也;“奇”:奇妙)。
(2)想象画面:
提问:“晴天时西湖的水光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明亮、耀眼、活泼、欢快…)
提问:“雨天时西湖的山色又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朦胧、神秘、宁静、柔美…)
引导想象:闭上眼睛,想象你就在西湖的小船上。晴天,阳光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忽然下起了小雨,远处的山被雨雾笼罩,若隐若现…
(3)对比朗读: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读出晴天的明朗欢快和雨天的朦胧奇妙。(可配合手势)
(4)小结:这两句诗抓住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最典型的特点,写出了西湖无论晴雨都美丽动人。(板书:晴-潋滟好;雨-空蒙奇)
(5)理解词义:
“欲”:想要。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妆饰和浓艳的打扮。(可简单解释:就像人化妆,有淡妆也有浓妆)。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很美丽。(“相宜”:适宜,合适)。
(5)理解比喻:
提问:“诗人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西施,古代最美的女子之一)
提问:“为什么这样比?”(因为西湖和西施一样,天生丽质,无论怎么打扮都美极了!晴天就像化了浓妆,光彩照人;雨天就像化了淡妆,清新脱俗。)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形象生动,突出了西湖无论晴雨都美得恰到好处,美得自然天成。)
(7)体会情感:从“总相宜”这个词,你能感受到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深深的喜爱、由衷的赞美)
(8)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赞美、陶醉的语气,特别是“总相宜”的肯定和喜爱。。
学习任务四、揭示主题,拓展阅读
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美景,作者又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诗人虽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处处都体现了他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2.拓展延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忆江南》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你知道还有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请课下搜集起来。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