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1: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本单元围绕“探索自然”要素,这首李白名作以“天门中断楚江开” 等四句,用“断、开、回、出”等动词勾勒长江穿峡、青山迎舟的壮阔画面。教材编排注重降低难度,通过注释解析“楚江”“天门山”等地理名词,配合两岸青山插图,构建对祖国山河的整体认知,渗透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认识生字,夯实语言基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趣味和文学鉴赏水平。
审美创造: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通过诗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西湖美景,激发创作灵感,尝试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准确背诵默写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展现的长江穿峡画面。
2.通过对比诵读,体会动态效果,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默写全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积累描写山河的词语。
【教学难点】
感悟“以动写静”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观景时的豪迈情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揭示题目,新诗导入
1.揭示题目:参阅书上的注释,你知道什么?
2.走近作者: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蜀道难》等。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说说古诗大意。
(3)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自主朗读: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3.生字展现:望 断 岸 至 楚 孤
4.重点指导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主题升华
1.理解方法:根据对应的序号在书上查看相应的解释,试着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题意:
“望”字统领全诗:题为“望天门山”,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是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3.理解诗意:
(1)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指分开,断开。
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引导学生从“断”和“开”,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2)运用学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明确后两句诗的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引发学生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引导感受“孤”的意境。提问: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4.诗意归纳: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5.主题探究: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熟读成诵。
学习任务三、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