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1: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材分析】
《鹿柴》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本单元围绕“探索自然”主题,聚焦“感受生动语言,积累语句”要素。作为王维《辋川集》名篇,以五言绝句形式通过“空山不见人”“返景入深林”等句,用“人语响”“青苔上”的动态反衬山林幽静,展现自然之美。教材将其从四年级下移,强化低年级诗词积累,注释助解“鹿柴”“返景”等词,配合插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意境,为单元后续自然主题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认识生字,夯实语言基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课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趣味和文学鉴赏水平。
审美创造: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与灿烂文化的热爱。通过诗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西湖美景,激发创作灵感,尝试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1.准确背诵默写《鹿柴》,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
2.通过对比朗读,初步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中幽静的山林意境。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默写古诗,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诗句意思,积累描写自然的词语。
【教学难点】
感悟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对自然幽静之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揭示题目,新诗导入
1.课题导入:鹿柴――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他在这里经营了一个很大的山间别墅,风景非常优美。
2.走近作者: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说说古诗大意。
(3)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自主朗读: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3.认读生字:返、苔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主题升华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借助课本上给出的注释,联系实际生活,连词成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
空山不见人: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夕阳西下,我们走进鹿柴,漫步在丛林之中,这里是那样的空寂,幽深。
但闻人语响: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是偶尔听到山谷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复照青苔上: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3.练习背诵
4.课文赏析
(1)这首诗写出了山林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宁静、幽暗的特点。人语是响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林的宁静。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任务四、揭示主题,拓展阅读
1.揭示主题:
(1)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前两句以人语反衬空寂(以动衬静),后两句则以光突出幽暗(以明衬暗)。表现傍晚山林幽静的美。
(3)整首诗将诗、画、乐融为一体,为我们描摹出颇为神奇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敏锐、细心的观察和体验。
2.拓展阅读:《竹里馆》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鹿柴》。
2.预习下一首。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