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
【学习目标】
1.体味《将进酒》中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2.找出诗人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写法,分析不同的情感产生的原因。
3.结合诗作和李白的经历,感受大诗人李白笑中蕴哭,乐中蕴苦的人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诗意:预习完成以下任务: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导入:大鹏与李白
李白曾在《大鹏赋》中以大鹏自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青年时期,初出茅庐的李白胸怀大志,抱负宏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
大鹏飞起的时候能震动世界,可它飞到一半的时候却因为力量不济摧折了,这是李白的绝笔之作,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李白仍以大鹏自比,我们可以读出他自比大鹏的气魄,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一生未能才尽其用的悲凉。不管是李白,抑或是其他文人墨客都会借诗文来表达自己在人生际遇中的所思所感。走进《将进酒》。
三、解诗情
1.解题:将(《将仲子》、将子无怒)
初读诗歌,体会《将进酒》中诗人的复杂情感
2.整体感知:通过初步朗读,梳理 《将进酒》中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学生活动: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里面读出了什么情感?(齐读)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与尔同销万古愁 千金散尽还复来 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惟有饮者留其名 (相互对抗的矛盾情绪)
一方面说富贵利禄于我如浮云,一方面又渴望留名;一方面说饮酒是为了不负好兴致,一方面又通过饮酒来销万古愁。整首诗中这种相互对抗的情绪同时存在,我们可以读出一个矛盾的李白。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之下,诗人的情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归结起来概括就是四个字:悲、乐、狂、愤。(板书)
四、探诗蕴,赏诗法
再读诗歌,分组讨论探究
1.找出诗人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写法。
2.分析不同的情感产生的原因(知人论世,结合课下注释,课本赏析)
要求: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10分钟)
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起兴:借黄河水来起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
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由黄河水东流,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短暂。将白发比作青丝、雪
白发从“青丝”到“雪”的过程是人生由青春到衰老的过程。将这一过程表达成“朝”“暮”之事,本来的人生短暂就更显短暂了。
夸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空间上的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上的夸张
反衬:黄河永恒,反观自己早已双鬓斑白,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衬托手法补充:正衬、反衬举例)
小结:(情感)悲: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人生易老(课件)
用比喻、夸张、反衬等写法,同时又使用君不见的双重呼告,将悲叹人生短暂写得大开大阖、惊心动魄。
乐
过渡语:虽悲感不免,但诗人继而又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人此时情感逆转,由“悲”翻作“乐”,行乐不可无酒,点酒入题。怎样写乐?缘何而乐?
直抒胸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兴致时就当尽情欢乐,用“莫使”和“空”双重否定,紧承上文人生苦短,既然人生苦短,那我们在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及时行乐。
结合书105页课下注释: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朋友相聚,开怀畅饮,体现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
创作背景(课件)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明确:
结合背景(课件出示),再结合李白人生经历。出生商人世家,只得干谒入仕,多次干谒未果、漂泊半生,终于谋得翰林侍召一职,但被赐金放还。此时正值怀才不遇之际,却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种虽饱经沧桑,但仍初心不改的坚定,“有用”且“必”,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心态。
狂
过渡语: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们在一起,推杯换盏,越喝越高兴。所以诗人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到这里,诗情由欢乐渐趋“狂放”,用“烹羊宰牛”“三百杯”竭力夸张饮酒之乐,
朋友相聚的狂豪醉态。(大豪情)
哪里也是写狂?
再者,“与君歌一曲”“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人兴奋之极,酒酣兴高之时,要兴高采烈高歌一曲,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都写出了诗人适情快意饮酒之态,集中体现狂豪洒脱。
小结:(情感)乐--适情快意饮酒之态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心态
“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朋友相聚的狂豪醉态、洒脱 (课件)
(齐读:读出高声劝酒,狂豪姿态)
愤
过渡语:
借着狂豪醉酒之态,他又大声唱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情至此,由乐、狂转为激愤。
借代:“钟鼓馔玉”(贵族之家进餐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红楼梦》中将贾府称为“钟鸣鼎食之家”。“钟鼓馔玉”借代富贵生活。
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都表达了对“权贵”们的蔑视与否定。
用典(化用):“化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他在平乐观宴客时,一斗酒价十千,很贵,但他不在乎,让人们恣情欢谑、尽情饮酒。”
“曹植在平乐观宴客时,一斗酒价十千,很贵,但他不在乎,让人们恣情欢谑、尽情饮酒。”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李白与曹植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同样遭受排挤打压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背景补充: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
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
明确: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那些碌碌庸俗之辈竟窃居高位,安享富贵心理怎能平衡?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李白根据自身的境况,联想古今圣贤的遭遇,在沉思中得出一个痛苦的结论。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堕落颓废的“酒徒”更能“留名”,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古人的寂寞即自身的寂寞。厌见良莠不分、是非颠倒的污浊的现实,所以他才“但愿长醉不复醒”借酒麻醉,减轻苦痛。
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很多,有辞官归隐的陶渊明,晋代的“竹林七贤”。历代圣贤之所以“甘做”酒徒,正是其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一种表现。
小结:(情感)寂寞
遭受排挤打压而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忧愤之极
厌见良莠不分、是非颠倒的污浊的现实,借酒麻醉,减轻苦痛。(课件)
愁
过渡语: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齐读),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诗人的情感又从开篇的“悲”转向“愁”,一悲一愁,遥相呼应。这里的愁,是诗人悲、乐、狂、愤各种情感的归结,所有的情感都缘愁而起。
这里的愁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怀才不遇的共同命运之愁、人生短暂之愁”,“销愁”销的是众仁人志士的万古之愁。
小结:万古愁——以一己之愁,代千千万万人,世世代代之愁 (课件)
五、结语:
诗人:
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李白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展示出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慷慨自信的情怀,流露出人生易老,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又表现出旷达之下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在大醉之下亦是大悲大喜。读诗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将进酒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纵观李白的一生:
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24岁裘马轻狂,心怀大志,高呼“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此后遍干诸侯,遍干卿相,蹉跎半生,谒见不得
42岁,供奉翰林,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3岁,赐金放还,满目悲愤,叹“行路难,多歧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7岁,永王之乱,锒铛入狱,流放夜郎
59岁,天下大赦,老发斑白咏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2岁,斯人独憔悴,客死于他乡
他的一生笑中蕴哭,乐中蕴苦。(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