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及《庄子》的作品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等基础知识。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两个故事的内容及人物形象特点。
深刻理解 “无用之用” 的哲理,体会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价值的能力。
学习文章运用寓言故事、对话描写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分析文中两个故事的内容,把握惠子和庄子对待 “大瓠” 以及宋人和客对待 “不龟手之药” 的不同态度。
理解 “无用之用” 的含义及文章的寓意。
(二)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庄子 “无用之用” 哲理的内涵,理解其精神追求。
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思辨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名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发学习兴趣。
讲述《庄子 秋水》中 “庄子钓于濮水” 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sì(以巾包裹,藏入箱箧)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结合故事简要介绍庄子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的特点,引出本节课所学篇目《五石之瓠》。
(二)走进庄子,知人论世(10 分钟)
1. 作者简介
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 “老庄”。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追求精神自由。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 作品介绍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 “三玄”。
现存 33 篇,其中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经济的发展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 “五石之瓠” 和庄子 “不龟手之药” 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4. 解读标题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 是指容量。
“瓠 (hù)” 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 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借 “五石之瓠” 来说明道理。
(三)翻译文本,读文正音(15 分钟)
1. 初读课文,标注字音
展示课文及重点字音:
五石之瓠 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yí 我大瓠 hù 之种 zh 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 chéng 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 pōu 之以为瓢 piáo,则瓠 huò 落无所容。非不呺 xiāo 然大也,吾为 wèi 其无用而掊 p u 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 zhuō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 wéi 不龟 jūn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 píng 澼 pì 絖 kuàng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 píng 澼 pì 絖 kuàng,不过数 shù 金。今一朝 zhāo 而鬻 yù 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 yuè 吴王。越有难 nàn,吴王使之将 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 jūn 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 píng 澼 pì 絖 kuàng,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hù,何不虑以为大樽 zūn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 huò 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fú!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标注的字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逐段翻译,讲解重点字词
第一段
重点字词:谓… 说;贻:赠送;之:助词,的;树:名作动,种植;之:代词,指葫芦种子;实:名作动,收获果实;以:介词,用;其:代词,指葫芦;坚:形作名,坚固程度;自举:宾前,“举自”;以为:把… 作为;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非… 也:判断句;为:因为;掊:击破,砸破。
原文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收获了能容得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葫芦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空廓而无处安放。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第二段
重点字词:固:实在,确实;拙:不擅长;大:形作名,大的东西;于用大拙矣:状语后置句,“夫子固于用大拙矣”;为:制作;龟:同 “皲”,皮肤冻裂;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定语后置句;以… 为:把… 作为;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 + 状语后置句,“请以百金买其方”;鬻:卖;与:给。
原文翻译:庄子说:“你确实在使用大的东西这方面不擅长啊!有一个擅长制作不皲手药物的宋国人,(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个人)聚集全家人一起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做漂洗丝絮的活,所得不超过几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能获得)一百金。请允许我(卖)给他吧。
第三段
重点字词:之:代词;以:介词,用;说:同 “悦”,取悦;难:发难,发兵侵略;将:领兵;水战:名作状,在水上;一:数作形,一样的;或:有的人;以:凭借;所用:使用方法;不免于洴澼絖:被动句;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原文翻译:客人得到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吴王派他领兵。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割地来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凭借它被封赏,有的人(却)不能免于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第四段
重点字词:虑:用绳结缀;乎:“于”,在;犹:还是;蓬之心:心被蓬草闭塞,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原文翻译: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做成大樽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四)无用之用,深度品悟(15 分钟)
1. 梳理故事
提问: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哪几个故事?
明确:两个故事,分别是惠子讲述的 “大瓠无用” 和庄子讲述的 “不龟手之药”。
2. 分析人物态度
提问: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 “大瓠” 的?
惠子:盛水浆、做瓢失败,掊之。
庄子: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提问: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 “不龟手之药” 的?
宋人:鬻技百金,不免于洴澼絖。
客:以悦吴王,获裂地之赏。
3. 总结寓意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人物态度及故事结局,总结文章寓意,之后教师点拨: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转换视角,发现并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无用之用” 才是 “大用”。
4. 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分析惠子和庄子的人物形象: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精神自由,不凝滞于物象。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实用之见,见识不够通达。
5. 品赏技法
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庄子讲述 “不龟手之药” 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 “五石之瓠” 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
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 “五石之瓠” 和 “不龟手之药” 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 “有用” 与 “无用” 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6. 课堂小结
老子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在《逍遥游》中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对 “有”“无” 的辩证思考,表达了自己蔑视世俗功利、追求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的生命境界的精神。
(五)运用提升,当堂练习(10 分钟)
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斗、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重量单位。
B. 金,货币单位。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 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项,“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位于鲁南……” 错误。鲁是山东全境,不在古代 “吴” 的范围之内。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石为一斗。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 “shì”,如 “二千石”“万石君” 等。
C. 越人,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答案】B
解析:古代十斗为一石。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 其脆易泮
C.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答案】C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 “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 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 律历志上》中说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答案】C
解析: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5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 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 “于” 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对象,相当于 “在”。A 项中的 “而” 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C 项中的 “以”,前者是介词,“把” 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 “来”。D 项中的 “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 “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 “假使”。
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 “皲”,皮肤冻裂
D. 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说服
【答案】D
解析:说:同 “悦”,取悦。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其未兆易谋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我世世为洴澼絖
【答案】B
解析:A 项,“累” 同 “蔂”,土筐;C 项,“龟” 同 “皲”,皮肤冻裂;D 项,“絖” 同 “纩”,丝绵絮。
8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 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D. 越有难 难:灾难
【答案】D
解析:难,发难,句意是越人发兵侵吴。
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④说:古义,同 “悦”,取悦;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⑥方,古今都有药方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盛水浆 世世以洴澼为事
B. 剖之以为瓢 五石之瓠
C. 非不呺然大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介词,用、拿 / 介词,把。B 项,代词,指瓠 / 结构助词,的。C 项,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 连词,表转折。D 项,均为介词,相当于 “于”。故选 D。
11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自见者不明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答案】D
解析:A. 代词,指 “…… 的人 / 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 “…… 的话”。B. 介词,因为 / 介词,表被动。C. 介词,在 / 介词,从。D. 助词,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____________
(2)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____________
(3) 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____________
(4)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____________
【答案】(1) 赠送,给予 (2) 种植 (3) 宽大空廓的样子 (4) 卖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 固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___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_____________
(2) 将
①吴王使之将 _____________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确实,的确;②本来 (2)①率领;②这里表示假设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量有五石大。(2)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3)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地方不同。(4)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 “无用之用” 的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转换视角看待事物价值,像庄子一样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豁达。同时,提醒学生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和写作手法,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和写作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
五石之瓠(庄子)
一、知人论世
庄子:战国中期,道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南华经》,33 篇,浪漫主义,“三玄” 之一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文人论政谈人生
二、文本解读
故事:大瓠无用(惠子:掊之;庄子:浮乎江湖);不龟手之药(宋人:鬻技;客:获赏)
寓意:同物异效;转换视角寻价值;“无用之用” 是 “大用”
三、技法赏析
寓言 + 人物
对话描写
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四、人物形象
庄子:放旷豁达、精神自由
惠子:拘泥实用、见识不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