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理解其论证说理的独到之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孟子的修辞手法和论辩技巧,提升文学审美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认识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领会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孟子的 “保民而王” 思想,并结合现实情境探讨其当代意义。难点在于学生需要从历史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应用价值。
(2)掌握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重点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孟子如何逐步说服齐宣王接受其观点。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论辩的逻辑结构,并能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论证。
(3)归纳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在于通过文本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律,难点在于学生需要将零散的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灵活运用于其他文言文阅读中。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背景资料、重要文言词汇解析以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2)《齐桓晋文之事》的课文原文及注释,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意和掌握关键文言知识点。
(3)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动画,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场景,以及孟子推行王道思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的变革和多样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 “圣人” 和 “亚圣”。大家对孔子非常熟悉,但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可能就相对陌生一些。谁能分享一下关于孟子的基本信息呢?
(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等。)
老师补充: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论辩家。通过《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及其论辩艺术。
二、讲授新课
(1)文本朗读与初步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问题: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生: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孟子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实现王道;第二个问题是孟子的核心观点是保民而王。)
重点段落摘取:
齐宣王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孟子对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齐宣王问孟子,怎么做才能称王天下?孟子回答说,要通过保护人民来称王,这样才能无人能敌。)
(2)详细讲解文本内容
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及孟子思想:
孟子其人: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其书:这本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生: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为什么孟子认为性本善,以及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
“王道” 和 “霸道” 的概念:
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生:学生举例说明历史上哪些君主实行了王道,哪些实行了霸道,并分析其效果。)
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齐宣王的畏难心理: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的解决方法:
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 “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 — 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生:学生讨论齐宣王为什么会有畏难心理,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说服他的。)
详细的论辩过程:
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大欲与迷梦:
对心中 “大欲” 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 — 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
缘木求鱼的比喻: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和排比句的意义,如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与 “为长者折枝” 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语言特点:
比喻: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来突出宣王的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
排比: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 “不能” 是有别于 “不为” 的。
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 “大欲” 时,齐宣王 “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生:学生讨论孟子的语言如何使他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与巩固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深入理解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他的论辩艺术。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排比,逐步说服齐宣王实行仁政,保护人民,从而实现王道。
巩固提问:
请问孟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孟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齐宣王?(比喻、排比、神态描写)
(生:学生回答孟子的核心观点是保民而王,使用了比喻、排比和神态描写等方法来说服齐宣王。)
四、课堂延伸
现实意义: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提倡的 “民本” 思想在今天的政策制定中有哪些体现?
(生:学生讨论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定、重视民生等。)
课后作业
(1)熟读并翻译课文,总结出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并尝试归纳其规律。
(2)针对课文中的论辩艺术,分析孟子是如何逐步说服齐宣王的,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孟子的论点及论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