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5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长征胜利万岁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要求:通读课标解读,据此了解本节学习要求
学科素养 课标解读
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掌握“回忆录”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红军形象,理解长征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手法,赏析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文化发展与传承 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能够概括文章所记述的主要事件,并体会作者在记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赏析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课前预习,自学筑基
知人论世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典型事迹: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指挥部队歼灭日军900多人,击毙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阿部规秀是日军侵华战争以来丧失的第一个高级将领。
1950年,杨成武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率部参加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文登川之战中,以劣势装备粉碎了美军以坦克为支撑,步、坦、空、炮协同的进攻,三天歼敌1.7万多人,创造了朝鲜战场月歼敌最高纪录。
背景探寻
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撤退——长征!
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本文是长征的亲历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经历和感想。
文体知识
1.概念
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一种。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素自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2.分类: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3.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②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③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基础字词
1、字音字形:也可以标字音让学生写易错字
巍巍( ) 熙熙攘攘( ) 运筹帷幄( )
寒噤( ) 长途跋涉( )
2、根据句意,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成语。
成语 释义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顺序。
2.请同学们根据重点事件,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 - )
文本探究
1.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2..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3.句子赏析:朗读文中体现长征精神的这些语句,并讨论、概括出长征精神。
P6【第7段】可不是,自从去年高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怀念苏维埃。
P7【第15段】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
P9【第37段】我们走过了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P10【第43段】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课后练习,巩固所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跋(bá)涉 窑(yáo)洞 千军雷霆(tíng)
B.追剿(jiǎo) 熙熙攘攘(rǎng) 寒暄(xuān)
C.闽(mǐn) 黔(qián) 滇(diān)
D.娄山(lóu) 彝(yí) 寒噤(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歌当哭,痛悼折翼蓝天的金孔雀余旭。我们知道你化作了天空那片云彩,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伴我们自由飞翔。
②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
③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地震,距离震中较近的小镇凯伊库拉主要道路出现塌方、滑坡及道路裂缝等情况,场面令人惊心动魄。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⑤听到IS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③⑥ B. ②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④⑤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膺品 裁员 滞纳金 死皮赖脸
B. 重叠 扫描 大杂脍 戴罪立功
C. 针灸 陷阱 原生态 鼎力相助
D. 作崇 编纂 候车室 出其不意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A.惨绝人寰 肝肠寸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合
B.惨无人道 痛彻心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聚
C.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
D.惨无人道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合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
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答案】
(四)基础字词
1.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2.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时间
2.第一部分(1—8)红四团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23—44)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三、文本探究
1.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1.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是激动、兴奋的。
①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兴奋)
②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激动)
③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喜悦)
④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向往)
(一)正面描写
①“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闹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动作描写)
通过“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令人激动的场面,也表达了指战员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②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动作描写)
通过“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现出红军在长征路途上不分不易,同事也为我们展现出他们到达吴起镇后激动喜悦的心情。
③“我们都很高兴”(心理描写)
“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心理描写)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心理描写)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心理描写)
通过“高兴、激动”等心理描写的词语,直接表现了红军同志到达吴起镇后喜悦的心情。同时通过“天降大雪”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④“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细节描写)
写出了毛主席为代表的红军同志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注意力高度集中。
⑤“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闹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场面描写)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时,同志们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表达了红军到达吴起镇的兴奋激动之情。
2..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平易近人、爱护战士的首长形象
语言描写。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动作描写。“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通过握手动作,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3.句子赏析:朗读文中体现长征精神的这些语句,并讨论、概括出长征精神。
P6【第7段】可不是,自从去年高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怀念苏维埃。
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精神。
P7【第15段】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P9【第37段】我们走过了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P10【第43段】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紧密团结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革命奉献精神
四、课后练习
1.【答案】D
【解析】D项,寒噤(jìn),其他选项读音均正确。
2.【答案】B
【解析】②作为“驳”的补语,“淋漓尽致”应该改为“体无完肤”;⑤“出离愤怒”和“到了极点”重复。⑥温文尔雅:举止文雅,态度温和。一般指人。用于此处对象错误。
3.【答案】C
【解析】A项,膺—赝;B项,脍—烩;D项,崇—祟。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第二组,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用“痛彻心扉”更合适。第三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四组,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爱国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应用“汇聚”。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守护和平、不忘屈辱”语序错误,应是先“不忘屈辱”再“守护和平”;B项,“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C项,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去掉“传递”后的“的”。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