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年级: 高二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 课题名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型: 讲读课 使用 时间:
【素养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孟子及其思想、作品相关知识。 2.通读文章,读准字音,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梳理文章内容,初步感知论证思路。 学习活动一: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孟子》其书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政治思想:仁政论 4.解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怜爱别人 学习活动二:通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点。 学习活动三: 1.疏通重点字词句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悯同情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这就,于是)有不忍人之政(仁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所以谓……者:之所以说……的原因):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小孩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惧)恻隐(同情)之心;非所以内交(即“纳交”,结交(“内”通“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要誉:博取名誉(“要”通“邀”,求取))于乡党(同乡邻里)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非人:不配称为人)也;无羞恶(以……为羞耻<意动>,厌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让品格)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开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扩充推广)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安定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奉养父母)。 梳理内容及文本层次 (1)核心思想: 孟子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旨在证明人性本善,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四端”)。真正的道德不是外在强制,而是内在“善端”的自然发展和扩充。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就在于发现并不断扩充这份固有的善性。 文本层次(共四层) 层次内容概括作用第一层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点,并推论至“仁政”。提出论点第二层用“孺子入井”的例证,证明“恻隐之心”的天然与纯粹。论证分析第三层由“一心”扩展为“四心四端”,定义人性并揭示道德根源。论证分析(深化)第四层激励与告诫人要像呵护火苗泉水一样“扩而充之”四端,并指出后果。结论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素养目标】 1.研读文章各层次内容,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2.分析文章论证特色。 3.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理解“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 学习活动一: 研读文章内容: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以上文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证。 并举先王治天下易之例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以上文段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3.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4.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以上文段总结“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学习活动二:(讨论)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其“说理畅达,逻辑严密,气势充沛,长于论辩”的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该特点。 ①说理畅达:层层递进,通俗易懂。孟子开篇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直接点明人性本善的普遍性。接着以“孺子将入于井”的假设场景为例,说明任何人见此情景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并强调这种反应并非出于功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而是纯粹发自本能。这种从具体生活经验出发的论证方式,贴近常识,易于引发共鸣,体现了说理的流畅性和通俗性。②逻辑严密:由情入理,推导必然。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的案例,推导出“恻隐之心”的普遍性,进而类比推出“四端”之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不忍人之心”必然推出“四端”(仁、义、礼、智的萌芽),再由此论证“人性本善”的必然性,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最后强调“四端”需“扩而充之”,否则“不足以事父母”,完善了从“性善”到“修身”的实践路径,结构严谨。③气势充沛:排比反问,情感强烈。孟子善用排比和反问增强气势,例如:排比:连用“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否定功利动机,强化观点的纯粹性。反问: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对比与反问,凸显“扩而充之”的紧迫性,语言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④长于论辩:借例驳斥,攻守兼备。本章虽未直接与论敌交锋,但隐含对性恶论(如荀子观点)的批驳。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的普适性案例,证明善性乃天生自然,而非后天习得。这种以实例为据的论辩方式,既守住了“性善论”的立场,又让对方难以反驳。此外,孟子将“无四端”直接等同于“非人也”,定义了人性之本质,展现了其论辩的犀利与权威性。 学习活动三:(拓展) 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没有合理性。理由:①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②“不忍人之心”的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情况可能另当别论。③“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人的“不忍人之心”。④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人伦在于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 有合理性。理由:①结合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思考。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将其视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②思考孟子言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该观点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③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 【课堂小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
【素养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孟子及其思想、作品相关知识。
2.通读文章,读准字音,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梳理文章内容,初步感知论证思路。
【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阅读勾画《新坐标》46-47页“自主预习任务单”和课下注释并填空。(5分钟)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________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_____________。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2.《孟子》其书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_____________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_________________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_____________,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政治思想:仁政论
4.解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怜爱别人
【自主检测】
学习活动二:通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点。
学习活动三:
1.疏通重点字词句式,填写相关内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所以谓……者: ):今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 )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充之:扩充推广)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2.梳理内容及文本层次
(1)核心思想:
孟子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旨在证明人性本善,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四端”)。真正的道德不是外在强制,而是内在“善端”的自然发展和扩充。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就在于发现并不断扩充这份固有的善性。
(2)文本层次(共四层)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课堂整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
【素养目标】
1.研读文章各层次内容,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2.分析文章论证特色。
3.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理解“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
学习活动一:
研读文章内容: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以上文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证。 并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例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以上文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仁政做铺垫。
3.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4.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以上文段总结“四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学习活动二:(讨论)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其“说理畅达,逻辑严密,气势充沛,长于论辩”的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该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三:(拓展)
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
孟子的学说上承孔子,下启后世,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基石之一。其论述主要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的思想体系庞大,但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命题展开:
1. 性善论 - 伦理哲学的基石
这是孟子最著名、最基础的理论,直接反驳了当时流行的“性无善无不善”或“性恶”等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使其固有的善心“放失”了。因此,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即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并将“四端”扩而充之。
2. 仁政学说 - 政治思想的实践
将“性善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与法家的“霸道”相对。
核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这是民本思想的极致表达,并非现代民主,但强调了民心向背是政权合法性的根本。
具体措施:
经济基础(制民之产):让百姓拥有“恒产”(如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才能有“恒心”,安居乐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
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和劳役,不违农时。
重视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在经济保障后,设立学校,用孝悌等道德观念教化百姓。
革命权:如果君主像夏桀、商纣一样是残害百姓的“独夫民贼”,那么人民有权反抗,臣子也可以合法地诛杀他。这为反抗暴政提供了伦理依据。
3.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抉择
孟子严格区分了“义”(道德原则)和“利”(物质利益),并赋予“义”至高无上的优先性。
核心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劝导君主不应以利益为出发点,而应以仁义为最高原则。
并非否定一切利益:孟子反对的是唯利是图,尤其是统治阶层为追求私利而进行的兼并战争和盘剥。他主张的“仁政”本身包含了为百姓谋取“公利”(如温饱)的内容。
人格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他强调在“利”和“义”发生冲突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义”,甚至“舍生取义”。
4. 修养功夫论 - 成就理想人格的路径
如何将内在的“善端”发展为成熟的道德人格?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
存心养性:保全本心,培养善性。
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减少欲望对本心的侵蚀。
“养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提出的独特概念。这是一种通过不断积累道义而产生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状态。需要“配义与道”,用正义和道德去培养它。
【课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