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年级: 高二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和作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翻译前两章,积累“伐”“矜”等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学习活动一:知识储备。 解题: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文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学习活动二:预习检测,读文正音。 毂( ) 埏埴( ) 户牖( ) 矜( ) 赘( ) 强行者( ) 泮( ) 累土( ) 几成而败之( )学习活动三:带领学生翻译第十一章和第二十四章,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完成前两章填空。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车轮的辐条)共一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当其无(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处),有器之用。凿户牖(záo hù yǒu,开凿门窗)以为室(房屋),当其无(中空处),有室之用。故有之(实体部分)以为利,无之(中空部分)以为用(发挥功用)。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不能长久站立),跨(大步跨越)者不行(不能远行),自见(自我显露)者不明(不能显明),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不能彰显),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功业不被承认),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无法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同"赘形",赘瘤),物(普遍规律)或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做)。 学习活动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②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③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2.第二十四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证把握和持守。②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③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素养目标】 1.进一步巩固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活动一: 指导学生自主翻译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结合课下注释标注重点词和特殊句式,并完成后两章填空。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了解他人)者智(智慧),自知(自我认知)者明(更高层次的澄明)。胜人(战胜他人)者有力(显力量),自胜(克服自身欲望)者强(真正的强大)。知足(懂得满足)者富(精神丰盈),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立身之基)者久(长久),死而不亡(精神(道)永存)者寿(真正长寿)。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稳定状态)易持(维持),其未兆(征兆未显)易谋;其脆(脆弱)易泮(通"判",分解),其微(细微)易散。为之于未有(问题未发生),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第一步)。为者败之,执者(有所把持的)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接近成功)而败之。慎终如始(结束时仍如开始般谨慎),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的(大道)),复(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妄加干预)。 学习活动二: 小组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死而不亡”,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②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蕴含什么道理? ①本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要依靠自然规律,始终保持慎重,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才能成就大事业。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②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3.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①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学习活动三: 背诵全文及课下注释。 补充: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区别。 ①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②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③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④思想核心方面: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 【课堂小结】 【教师个备】 【教师个备】《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和作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翻译前两章,积累“伐”“矜”等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掌握作者、作品和背景等相关知识,完成填空。
1.解题:《〈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2.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3.作品简介:《老子》,又称 ,和 、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4.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老子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学习活动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毂( ) 埏埴( ) 户牖( ) 矜( ) 赘( )
强行者( ) 泮( ) 累土( ) 几成而败之( )
学习活动三:
自主翻译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结合课下注释标注重点词和特殊句式,完成前两章填空。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gǔ,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 )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záo hù yǒu, )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 )。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 )者不立( ),跨( )者不行( ),自见( )者不明( ),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 ),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 )赘行( ),物(普遍规律)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
学习活动四:小组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2.第二十四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堂整理】
《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素养目标】
1.进一步巩固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活动一:
自主翻译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结合课下注释标注重点词和特殊句式,并完成后两章填空。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 )者智( ),自知( )者明( )。胜人( )者有力( ),自胜( )者强( )。知足( )者富( ),强行(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 ),死而不亡( )者寿(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其脆( )易泮(通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 )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学习活动二:
小组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蕴含什么道理?
3.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习活动三:
背诵全文和课下注释。
【补充】
1.老子名言: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⑤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功成不居……
【课堂整理】
(总结重点词语、句式,写写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