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任务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任务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经典兼爱之说,思当代和谐之道
——《兼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字词、句式。
2.理清文章说理结构,了解墨子语言浅显、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3.明确本文中心观点,明辨“仁爱”“兼爱”异同。
4.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墨子简介
本期任务:“营造‘兼爱’校园主题周”
任务简述: 班级将举办一个“兼爱”校园主题周,旨在发现、记录和倡导校园中的互助友爱行为,反对“不相爱”的现象(如冷漠、隔阂、小团体主义)。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为这个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最终产出: 各小组需合作完成一份“兼爱校园行动提案”(可包括一条倡导标语、一个“兼爱”行为倡议、一个针对“不相爱”现象的改进方案)。
任务一:初探思想之源——走近矩子,初闻兼爱
活动一:观往知来·识墨子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
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一、墨子其人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学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当时社会上显赫的学派就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孔子身上,墨家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墨翟身上。)
——《韩非子·显学篇》
隐学:隐居读书;隐居的学者;冷僻之学。
二、墨子其著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三、墨子其思
墨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该派创始人为墨翟(墨子),故名。墨家是一个纪律严谨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活动二:书声琅琅·诵经典
播放课文朗诵视频
任务二:深析文章之髓——解构文本,明辨哲理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一、字斟句酌·通文意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二、逻辑探微·析哲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一、字斟句酌·通文意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二、逻辑探微·析哲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天下之乱”有哪些?
明确: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2.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
墨子首先用设问指出天下乱象源于“不相爱”,继而通过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因自私自利而相互损害的具体事例,揭示“自爱”之害。接着,他以盗贼窃家、大夫乱家、诸侯攻国等层层递进的例子,说明自私行为对伦理与社会秩序的破坏。最后,墨子反向论证:若天下人“兼相爱”,则一切混乱皆可消除,从而强化“以兼爱治世”的核心主张,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3.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文章的创作有“为我”和“兼爱”两种不同的态度。“为我”派的文章作者只求自己明白,即使没有第二个人能理解,也无妨;而“兼爱”派的文章作者则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被天下人共同理解,他们会不断地阐述,直到表达清楚为止。例如,孟子的文章详尽明了,墨子的文章则反复强调,都是这种“兼爱”态度的体现)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一、字斟句酌·通文意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二、逻辑探微·析哲理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论证?
明确: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手法: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一、字斟句酌·通文意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逻辑探微·析哲理
1.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2.总结(圈画)每一段的中心句,明晰说理结构。
明确:
段落 中心 结构
第一段 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第二段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分析问题
第三段 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 解决问题
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得出结论
总结:“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任务三:交汇思想之锋——儒墨之争,辨“爱”析理
活动一:百家争鸣·辨异同
墨子提倡“兼爱”,而我们所知的孔子、孟子则提倡“仁爱”。同为“爱”,它们是一回事吗?
明确:
维度 墨家“兼爱” 儒家“仁爱”
核心 兼相爱,交相利 仁者爱人
基础 功利性、实用性(止乱兴利) 道德性、内在性(发自本心)
方式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无差别的爱) 爱有差等 (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比喻 一碗水端平 同心圆,涟漪一圈圈推开
播放视频:《百家讲坛 儒墨之争》
活动二:融汇贯通·启新思
课堂辩论:开展小型辩论赛,主题为“构建和谐校园,更需‘兼爱’精神还是‘仁爱’精神?”
明确:
“儒墨之争并非简单对错。墨子的‘兼爱’是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强调公平与效率;儒家的‘仁爱’则基于人性情感,强调秩序与亲情。二者在历史上相互驳难,也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爱’的内涵。对于我们而言,既能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也能发扬‘视人若己’的互助精神,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任务四:践行兼爱之魂——联系现实,薪火相传
活动:校园实践·呈提案(任务回归)
本期任务:“营造‘兼爱’校园主题周”
任务简述: 班级将举办一个“兼爱”校园主题周,旨在发现、记录和倡导校园中的互助友爱行为,反对“不相爱”的现象(如冷漠、隔阂、小团体主义)。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为这个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最终产出:各小组需合作完成一份“兼爱校园行动提案”(可包括一条倡导标语、一个“兼爱”行为倡议、一个针对“不相爱”现象的改进方案)。
示例:
标语:如“兼爱你我他,温暖满校园”。
倡议:如“每天一次主动帮助”、“给陌生人一个微笑”。
方案:针对“食堂插队”现象,提出“设立文明督导岗”等具体解决方案。
【结束语】
播放视频:对话墨子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思想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同诵读了《兼爱》的铿锵文字,剖析了墨家“视人若己”的崇高理想;更在儒墨思想的交锋中,辨明了“兼爱”与“仁爱”的异同,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爱”的多元与博大。
就像是品种所说:“简爱就在我们身边”,希望你们能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带回日常的校园生活,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周遭,用温暖的情怀对待他人。让我们不再仅做思想的共鸣者,更成为行动的实践者,从自身做起,共同践行“兼爱”精神,为我们共同的校园增添多一份温暖与和谐。下课!
【布置作业】
兼爱在心·写作业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一个议论性主体段落写作(23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