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解析版)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训练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解析版)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9 23: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传统民居图
罗弗敦群岛位于欧洲挪威北部(68°N附近),该地区地势起伏大,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图1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图2为当地常见木架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该地居民房屋底部多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为了 (  )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  )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象屋”是非洲某部落的传统民居,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手工编织而成。其尖顶下方隆起似大象“鼻子”,是入口遮阳篷;两侧有两个供空气流通的孔,似大象“眼睛”。如图为“象屋”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象屋”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
A.“头顶”—利于采光
B.“眼睛”—防止风沙
C.“鼻子”—防寒保暖
D.“身体”—就地取材
4.如今,“象屋”编织手艺面临失传,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大力发展旅游业 ②传承营造技艺 ③保护民居特色 ④全部拆除改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地形景观图
地表形态千姿百态,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全球各地的多种地形和壮美景观。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5~6题。
        甲         乙
        丙         丁
5.图中景观与地形类型相匹配的是 (  )
A.甲—丘陵 B.乙—盆地
C.丙—平原 D.丁—山地
6.图中地势起伏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城乡景观图
图1、图2为深圳市深南大道不同时期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图1和图2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 (  )
A.气候和植被类型
B.日常饮食和服饰
C.建筑景观和交通
D.语言和风俗习惯
8.造成两图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地域文化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交通方式的变化
人文景观图
阿拉伯民族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 (  )
A.教堂 B.寺庙 C.清真寺 D.佛塔
10.“头顶一块布,天下我最富”,成为阿拉伯人的骄傲。当地人头顶白色纱巾的实用价值是 (  )
A.防止蚊虫叮咬 B.保暖御寒 C.遮阳和防风沙 D.遮挡石油废气
植被景观图
热带雨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它却一直遭受着大规模砍伐和破坏。2021年全球约有1 110万公顷热带雨林消失,这间接导致了约25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植被景观属于热带雨林的是 (  )
      
C        D
12.热带雨林景观特征是 (  )
A.时而葱绿,时而枯黄,大片草地上间或有一些孤树
B.密密层层,满目葱翠,终年花开花谢,充满生机
C.数目叶片较小,表面多有蜡质
D.树种单一,叶片针状且角质层厚
综合景观图
13.(廊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河北省某中学开展了“走近气候”主题学习活动。下图示意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部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题一:气候与自然环境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比较①地和②地的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3)比较③地和④地的气温差异,并说出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
主题二:气候与人类活动
(4)分析因纽特人和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与当地气候特征的关系。
【详解答案】
1.B 解析: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可知当地风力强劲,该地地势起伏大,架高后获得平坦地面,利于建房,B正确;木柱难以承受海浪,A错误;稳固地基可以直接建造在平地上,C错误;这种房屋不利于减少湿度和保暖防寒,D错误。故选B。
2.A 解析:该地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加上纬度较高,所以木架便于风干海鱼,A正确;当地人口不多,不需要大量木架晾晒衣物,B错误;可以直接在地面上堆放薪柴,C错误;当地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圈养牲畜较少,D错误。故选A。
3.D 解析:“头顶”尖,利于排水,A错误;“眼睛”利于通风,而当地风沙极少,B错误;“鼻子”可以遮阳,C错误;“身体”由当地材料组建而成,D正确。故选D。
4.C 解析:该传统民居逐渐消失,“象屋”编织手艺面临失传,需要传承古老建造手艺,保护民居特色,②③正确;全部拆除改建,破坏原貌,不利于保护该传统民居,④错误;大力发展旅游业,可能会使得传统建筑受到破坏,①错误。故选C。
5.C 解析:读图可知,甲是山地,乙是丘陵,丙是平原,丁是高原。故选C。
6.A 解析:读图可知,甲是山地,地势起伏最大。故选A。
7.C 解析:读图可知,图1、图2两个时期的建筑及交通发生较大变化。故选C。
8.C 解析:图1时期以传统农业为主;到图2时期,则以现代工业为主。造成两图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故选C。
9.C 解析:阿拉伯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教堂是基督教建筑,寺庙和佛塔都是佛教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故选C。
10.C 解析:阿拉伯人集中居住在西亚、北非,这里气候炎热干燥,风沙较大,头顶白色纱巾可以遮阳和防风沙。故选C。
11.C 解析:由图可知,A是热带草原景观;B是高山植被景观;C是热带雨林景观;D是沙漠景观。故选C。
12.B 解析:热带雨林景观林木茂盛,高低错落,层次繁多,藤蔓缠绕在高大乔木上或悬挂在丛林中,B正确;A表示热带草原景观,C表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D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A、C、D错误。故选B。
13.(1)赤道两侧 温带季风
(2)②地比①地降水量少。原因:②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3)③地比④地气温低。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4)因纽特人兽皮服饰是由于当地气候寒冷;阿拉伯人白色长袍是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干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