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秋季物理-讲义-第1讲 声现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秋季物理-讲义-第1讲 声现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38:04

文档简介

1.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认识常见发声体
2.理解声音的特性
3.理解声音的利用
4.了解噪声的控制
1.音调的影响因素
2.声速的计算
3.声音的波形图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如图所示,人在路灯下行走,地面上影子的长度会发生改变。影子长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同学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人和路灯的距离有关。还有同学发现,人在行走时,灯光照射的角度也在变化,于是提出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灯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可以进行图所示的实验。
(1)手电筒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 将一块橡皮擦分别竖放在电筒前不同位置(如10 cm、20 cm),观察影子的变化并测量其纵向长度。再改变手电筒与墙壁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
(2)保持橡皮擦与墙壁的距离不变,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进行测量。
实验表明,影子长度既跟物体(橡皮擦)到光源(手电筒)的距离有关, 也跟物体到影子落点(墙壁)的距离有关;灯光照射的角度改变时,影子的落点和长度都会随之改变。人在路灯下行走,影子落在地面,并具有靠近路灯时影子短、远离路灯时影子长的特点。
在交流过程中,有同学提出问题:影子的边缘比较模糊,这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影子的大小是否与光源(手电筒口径)的大小有关?
问题将引发对影子的进一步探究。。。。。。
概括地说,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 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此外,科学 探究往往需要多人甚至多个研究团队合作。
声音的产生
大量的观察,实验表明: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存在并继续传播。例如停止敲钟后,钟声仍然在传播。
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播声音。
2.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5℃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V固>V液>V气,而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要小很多.
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温度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4.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所需的时间间隔为 0.1s.
5.常见的回声现象:
妈妈新买了一部新款折叠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思考,小明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所作的判断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问题 B.证据 C.解释 D.交流
小华想知道纸飞机飞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她用相同的纸张做了两个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然后从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不同的角度抛掷纸飞机,分别记录纸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1、t2,加以比较。她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纸飞机飞行时间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 )
A.飞机的形状 B.抛出的角度 C.抛出的初始速度 D.抛出时的高度
如图所示,小红想要探究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插入哪个物体回形针会掉落,将玻璃板、铝片、铁片、塑料板片依次置于两者之间,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问题 B.证据 C.解释 D.交流
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
活动一(图1):小丽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丽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小华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可以激起水花。
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二(图 2):
(1)将金属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如图(a)所示,当同伴轻轻敲击衣架时,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到耳中的;
(2)将细绳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并用两个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再让同伴轻轻敲击衣架,这时你听到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到耳中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用食指堵住双耳比直接听到声音更大,音色更好,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速度将_______(选填“变快”或“变慢”)。
活动三(如图 3):
(4)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随着瓶内空气被不断抽出,听到的声音变_______ 填“小”或“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并且可以由此推论:声音不能在_______中传播。
(5)抽气一段时间后小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该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的发声体主要是( )
A.鸢 B.竹 C.风 D.筝
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
①声音的反射 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 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 ①② B.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如甲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___,如乙图所示,小明敲响右侧音叉时,与左侧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
球也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波具有__________。如果有人在月球表面上进行乙图中的实验,
则__________(还能/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如图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发现还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得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且传声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明认为该实验中有绳子拴着袋子,绳子也可以传声,无法证明水能传播声音。请你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在两端开口的圆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并在皮膜的中央贴一块平面镜,将圆筒插入挡光板的圈孔中。当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射向镜面时,在激光笔后方的光屏上会呈现一个亮点。如图对着圆筒发出声音,你在光屏上看到现象是 ,说明了 。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0.1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 8.5m 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_____s,你会听到___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 5200m/s)
(1)列车静止停在某处,司机鸣笛后 3s 后听到从峭壁反射的回声,那么列车所在的位置距离峭
壁有多远?
(2)若列车以 20m/s 的速度行驶,如图,在它的正前方 B 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 1.2s 后,在 C 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①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m?
②鸣笛声从 A 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 C 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m?(v 空气=340m/s)
③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s2还有多少m?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1.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打击乐器: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
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弦乐器:小提琴、钢琴、琵琶等都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
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管乐器:长笛、萨克斯、小号等乐器吹奏的时候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会改变空气
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产生音调低,短的空气柱产生音调高.
2.探究过程
(1)提出猜想
猜想 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
猜想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长短有关;
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粗细有关;
猜想 4: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松紧程度有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4)分析与论证
(5)实验结论
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与弦的 :长短、粗细、松紧、材料.
注意:实验过程中有多个变量,因此需要控制变量法.例如研究音调与弦的长短关系时,应控制弦的
粗细、松紧、材料相同.
波形图
波形图
比 较 响 度 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 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
振幅大 响度大 振幅小 响度小
比 较 音 调
频率小 音调低 频率大 音调高
音叉 钢琴 长笛 噪声
比 较 音 色
乐音 噪声
有规律的振动 无规律的振动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 )
2.扩音器的作用是扩大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
3.“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5.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
6.“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
如图所示,用硬卡纸、塑料梳,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1)用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要听________(选填“硬卡纸”或“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
(2)逐渐加快拨动梳齿的速度,硬卡纸振动的频率________ ,听到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 。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有关,声源振动的________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4)用薄铜片代替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听到声音的________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
如图所示为一笛子的模型图,用双手按住左边的六个孔后开始吹奏,则只松开 A 孔和只松开 B
孔的声音不同在于()
A.松开 A 孔的音调比松开 B 孔的音调要高
B.松开 A 孔的音调比松开 B 孔的音调要低
C.松开 A 孔的响度比松开 B 孔的响度要大
D.松开 A 孔的响度比松开 B 孔的响度要小
“听音棒”是检查机器设备故障、阀门漏水漏气、煤矿井下透水声的理想工具,听音棒的主要材质是不锈钢、铜等金属。工人将听音棒的“检测端”紧贴在机械表面,耳朵靠近“听音端”,就可以判断是否有故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人通过“听音棒”听到的声音为次声波
B.声音在“听音棒”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C.“听音棒”减少了声音的分散程度,从而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D.利用“听音棒”判定机械故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别拨动古筝的八、十三号弦,如图所示用同一设置的相机拍摄到两弦最左摆到b处,最右摆到c处,静止时在a处。测出每振动880次,八号弦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 )
发出声音响度比十三号弦大 B.在空气传播速度比十三号弦小
C.音调比十三号弦高 D.频率为220Hz
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
A.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早期机械唱片表面如图所示,唱片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以一定的速度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若唱片转动的速度比规定速度大,则放出的声音( )
A.声速变大,响度不变 B.声速变大,音调不变
C.音调变高,声速不变 D.音调和响度都不变
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
说明音叉振动的( )
A.振幅变大 B.振幅变小 C.频率变大 D.频率变小
如图所示为曾侯乙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编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能区别编钟和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调不同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声纹锁是通过音调辨别不同的声音
B.乙:拍打薄膜发出声音,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用筷子敲击装有高度不同水的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丁:排箫又叫“参差”,由长短不一竹管组成,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①②验证猜想二,选②③猜想三,表格中空白处内容分别是:(a) ;(b) ;
(3)选用①③两次编号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 ;
(4)请指出表格设计中一处不足之处 ;
(5)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理想实验法
(6)如图所示,小丽与小刚选用以上琴弦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轻声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
③如果使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则听的那一位同学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响度最小的是
________,音色与其它不同的是________。
把频率为 512Hz 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的波形图如图。若把频率为 256Hz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图可能是图中的( )
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利用大型地质灾害产生的次声波来确定灾害发生的方位和
强度、蝙蝠与回声定位、声呐、倒车雷达、B 超、探伤仪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波碎石、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次声波武器、共振等.
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例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等等.
2.声音的等级
总结: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 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 70dB;
为了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可超过 50dB.
3. 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改造噪声大的机器,禁止鸣笛,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马路和住宅之间修建隔音墙或植树造林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双手捂住耳朵,或者戴上防噪声耳塞
下列事实中,应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是__________;应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是_______(只填序号)
① 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②超声波洁牙 ③敲打西瓜鉴别生熟 ④超声波雾化
⑤“B 超”检查病人的某部位 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 )
A.倒车雷达 B.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C.用 B 超做体检 D.测速仪
2017 年 8 月 8 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地震造成 25 人死亡(其中24 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 人受伤,6 人失联,176492 人(含游客)受灾,73671 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 76 间).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地震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动物反应灵敏 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1)如图1是马路旁设有的噪声监测装置,某时刻显示35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这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特性;
(2)如图2是马路上常见的禁止鸣笛的标志,该措施是在 控制噪声;
(3)如图3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 。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4s接收到返回信号(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 m。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②音叉发声时用手按住音叉,音叉声就消失了
③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④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的.
(2)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
度”)越高.
(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__(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丁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其发声物体是_______(选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音调会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对着话筒发出声音,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如右图所示;保持示波器不变,再用较大的力敲同一音叉发出更响亮的声音,示波器上将出现下图中的哪一个波形图( )
有经验的养蜂人通过听蜜蜂的“嗡喻”声就能判断它是否采了蜜,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利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_____________的性质
每年看春晚都会有一段痛苦难熬的时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听不见电视声。下列方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A.小区内严禁燃放鞭炮 B.将电视音量调到最大
C.紧闭装上双层玻璃的窗户 D.带上防噪声耳机看电视
欲测量声音在某金属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甲乙两人先用皮尺测出该金属物质的长为 1020m,甲站在金属物质一端用锤子敲击铁轨,乙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响,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 2s,求声音在这种金属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图1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如图2为实验装置图。 阅读图1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__s。
(2)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该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____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如图2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 ,已知S1=0.2m,S2=0.6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125s,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__ m/s。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音调”或“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提道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多”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频率较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材料四:
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快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选填“超”或“次”)声波;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 Hz;
(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源传播时向 (上/下)拐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 (上/下)拐弯。
2
2第一讲 声现象
1.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认识常见发声体
2.理解声音的特性
3.理解声音的利用
4.了解噪声的控制
1.音调的影响因素
2.声速的计算
3.声音的波形图
内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如图所示,人在路灯下行走,地面上影子的长度会发生改变。影子长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有
同学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人和路灯的距离有关。还有同学发现,人在行走时,灯光
照射的角度也在变化,于是提出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灯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可以进行图所示的实验。
1
p h u s i c s
5.常见的回声现象:
例1 妈妈新买了一部新款折叠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思考,
小明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所作的判断是科学探究中
的哪个步骤(
A.据
A.问题 C.解释 D.交流
例2 小华想知道纸飞机飞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她用相同的纸张做了两个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然
后从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不同的角度抛掷纸飞机,分别记录纸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t 、t ,加
以比较。她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纸飞机飞行时间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 (
A.飞机的形状 B.抛出的角度 C.抛出的初始速度 D.抛出时的高度
例3 如图所示,小红想要探究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插入哪个物体回形针会掉落,
将玻璃板、铝片、铁片、塑料板片依次置于两者之间,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A.问题 B.证据 C.解释 D.交流
例4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
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
活动一(图1):小丽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丽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小华把
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可以激起水花。
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活 动 二 ( 图 2 ) :
(1)将金属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如图(a)所示,当同伴轻轻敲击衣架时,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
3
(2)将细绳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并用两个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再让同伴轻轻敲
击衣架,这时你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用食指堵住双耳比直接
听到声音更大,音色更好,这又说明
(3)通常情况下,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速度将 (选填“变快”或“变慢”)。
活 动 三 ( 如 图 3):
(4)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随着瓶内空气被不断抽出,听到的声音变 填“小”
或“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并且可以由此推论: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5)抽气一段时间后小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该现象可能原因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例6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声如筝鸣”的
发 声 体 主 要 是 (
A. 鸢 C. 风 D. 筝
例7 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①声音的反射 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 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 ①② B.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例3如甲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如乙图所示,小明敲响右侧音叉时,与左侧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
球也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波具有 。如果有人在月球表面上进行乙图中的实验,
例9 如图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发现还能听到手机发出
的声音,得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且传声速度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明认为该实验中有绳子拴着袋子,绳子也可以传声,无
4
法证明水能传播声音。请你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例10在两端开口的圆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并在皮膜的中央贴一块平面镜,将圆筒插入挡光板的圈孔
中。当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射向镜面时,在激光笔后方的光屏上会呈现一个亮点。如图对着圆筒发出声
音,你在光屏上看到现象是 说明了
例11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0.1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 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
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
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 5200m/s)
例12 (1)列车静止停在某处,司机鸣笛后 3s 后听到从峭壁反射的回声,那么列车所在的位置距离峭
壁有多远
( 2 )若列车以 20m/s的速度行驶,如图,在它的正前方 B 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
鸣笛,司机鸣笛 1.2s 后,在C 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①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s1 是多少m
②鸣笛声从 A 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 C 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m (v空气=340m/ s )
③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s2还有多少m
5
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粗细有关;
猜想 4: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松紧程度有关.
( 2 )设计实验
(3 )进行实验
(4 )分析与论证
(5 )实验结论
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与弦的 :长短、粗细、松紧、材料.
注意:实验过程中有多个变量,因此需要控制变量法.例如研究音调与弦的长短关系时,应控制弦的
粗细、松紧、材料相同.
一 波形图
波形图
比 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 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



振幅大 响度大 振幅小 响度小




频率小 音调低 频率大 音调高
音叉 钢琴 长笛 噪声




乐音 噪声
有规律的振动 无规律的振动
例1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 ()
2 .扩音器的作用是扩大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
3.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7
4.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5.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6.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
例14 如图所示,用硬卡纸、塑料梳,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1)用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要听 (选填“硬卡纸”或“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
(2)逐渐加快拨动梳齿的速度,硬卡纸振动的频率 ,听到的声音的音调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声源振动的 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4)用薄铜片代替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听到声音的 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原因是
例15 如图所示为一笛子的模型图,用双手按住左边的六个孔后开始吹奏,则只松开 A 孔和只松开 B
孔的声音不同在于
A.松开 A 孔的音调比松开 B 孔的音调要高
B.松开 A 孔的音调比松开 B 孔的音调要低
C.松开 A 孔的响度比松开 B 孔的响度要大
D.松开 A 孔的响度比松开 B 孔的响度要小
质是不锈钢、铜等金属。工人将听音棒的“检测端”紧贴在机械表面,耳朵靠近“听音端”,就可以判
A.工人通过“听音棒”听到的声音为次声波
B.声音在“听音棒”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C. “听音棒”减少了声音的分散程度,从而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D.利用“听音棒”判定机械故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17 分别拨动古筝的八、十三号弦,如图所示用同一设置的相机拍摄到两
弦最左摆到b处,最右摆到c处,静止时在a处。测出每振动880次,八号弦
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 )
A.发出声音响度比十三号弦大 B.在空气传播速度比十三号弦小
C.音调比十三号弦高 D. 频率为220Hz
例18 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
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8
A.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例19 早期机械唱片表面如图所示,唱片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以一定的速度转动时,唱针随
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若唱片转动的速度比规定速度大,则放出的声音 C
A.声速变大,响度不变 B.声速变大,音调不变
C.音调变高,声速不变 D.音调和响度都不变
说明音叉振动的(
A.振幅变大 B.振幅变小 C.频率变大 D.频率变小
如图所示为曾侯乙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编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能区别编钟和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调不同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声纹锁是通过音调辨别不同的声音
B.乙:拍打薄膜发出声音,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用筷子敲击装有高度不同水的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丁:排箫又叫“参差”,由长短不一竹管组成,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例23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mm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①②验证猜想二,选②③猜想三,表格中空白处内容分别是:(a) ; (b) ;
(3 )选用①③两次编号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
(4)请指出表格设计中一处不足之处
(5)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理想实验法
(6)如图所示,小丽与小刚选用以上琴弦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轻声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
要大些,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③如果使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则听的那一位同学 (选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例24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低的是 ,响度最小的是
,音色与其它不同的是 。
例 2 5 把 频 率 为 512Hz 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的波形图如图。若把频率为 256Hz 音
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图可能是图中的(
10
总结: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 90dB; 为了保证工
为了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可超过 50dB.
3 .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改造噪声大的机器,禁止鸣笛,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马路和住宅之间修建隔音墙或植树造林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双手捂住耳朵,或者戴上防噪声耳塞
例26 下列事实中,应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应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只填序号)
① 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②超声波洁牙 ③敲打西瓜鉴别生熟 ④超声波雾化
⑤“B超”检查病人的某部位 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例27 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 (
A.倒车雷达 B.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C . 用 B 超 做 体 检 D . 测 速 仪
例28 2017 年 8 月 8 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级地震,地震造成 25 人 死 亡 (
中24 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 人 受 伤 , 6 人失联,176492 人 ( 含 游 客 ) 受 灾 , 7 3 6 7 1 间房屋
12
程度受损(其中倒塌 76 间).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地震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
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动物反应灵敏 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例29(1)如图1是马路旁设有的噪声监测装置,某时刻显示35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 这数据
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特性;
(2)如图2是马路上常见的禁止鸣笛的标志,该措施是在 控制噪声;
(3)如图3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司机听到急
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 。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4s 接收到
返回信号(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 m。
作1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②音叉发声时用手按住音叉,音叉声就消失了
③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碎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④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作2 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
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2)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
度”)越高.
(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
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
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图丁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其发声物体是
(选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音调会 (选填“升高”、“降
低”或“不变”)
作3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对着话筒发出声音,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如右图
所示;保持示波器不变,再用较大的力敲同一音叉发出更响亮的声音,示波器上将出现下图中的哪一个
波 形 图 ( )
作4 有经验的养蜂人通过听蜜蜂的“嗡喻”声就能判断它是否采了蜜,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利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 的性质
作5每年看春晚都会有一段痛苦难熬的时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听不见电视声。下列方法中属于
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小区内严禁燃放鞭炮 B.将电视音量调到最大
C.紧闭装上双层玻璃的窗户 D.带上防噪声耳机看电视
作6 欲测量声音在某金属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甲乙两人先用皮尺测出该金属物质的长为 1020m,甲站
在金属物质一端用锤子敲击铁轨,乙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响,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 2s,求声音在这
种金属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14
作7 图1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如图2为实验装置图。 阅读图1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
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s。
(2)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该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
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
A . 变 大 B . 变 小 C . 不 变 D.无法判断
( 4 ) 如 图 2 中 , 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 , 已知S1=0.2m,S2=0.6m,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 0.00125s,
则此时声速约为 m/s。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
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靠这种波的
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 (“音调”或
“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提道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多”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
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频率较低,而人
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材料四:
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快大,
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
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 ② ;
(2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选填“超”或“次”)声波;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 Hz;
15
(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万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源
传播时向 (上/下)拐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
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 (上/下)拐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