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语文园地一
(人教版)三年级
上
第一课时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梳理与交流
二
词句段运用
三
兴趣小组
四
日积月累
五
拓展延伸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及相关词句,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与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中对儿童天性的描绘与尊重,丰富自身文化储备。
能准确识别并赏析文本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根据句子表达的情感与含义,运用恰当的语气、语速进行朗读,掌握兴趣小组命名方法,能根据人物特点,从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选择恰当语言描写同学。
研究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成语在字词搭配、描写对象等方面的规律,培养归纳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古诗《所见》,品味诗歌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感受诗歌对牧童天真活泼形象的刻画,体会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
梳理与交流
有新鲜感的语句往往能带给我们新奇的体验和感受。你读到过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一起交流吧!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一句把树枝、鸟儿和蝴蝶想象成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写法特别新鲜。拟人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
——泰戈尔《职业》
更夫:一种职业,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给人们报时的人。
“提了灯去追逐影子”把更夫打更枯燥的工作写得令人向往。
小组分享
有鲜鲜感的词句往往能带给我们新奇的体验和感受。你读到过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一起交流吧!
我从敞开的窗口看见更夫走来走去。小巷漆黑冷清,路灯就像一个脸上长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立在那里。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词句段运用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口干舌燥
读成语,读准字音,如有错误,同桌及时提醒。
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让同桌猜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我做你猜
这些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
说发现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口干舌燥
特点2:第一行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 个字意思相近;
第二行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口干舌燥
有的描写人的动作:
摇头晃脑 张牙舞爪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
披头散发 面红耳赤
口干舌燥
有的描写人的心理:
提心吊胆
七嘴八舌
眉飞色舞
挤眉弄眼
虎头虎脑
心乱如麻
愁眉苦脸
词语积累
你的兴趣是什么呢?
词句段运用
我发现了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特点……
一方面要包括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有个性。
给我们的兴趣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吧!
文学社 话剧社 足球队 武术队
羽毛球队 舞蹈队 合唱团 书法社
绘画社 艺术体操社团
……
天籁合唱团
飞燕舞蹈社
烛光诗社
语文园地一
第二课时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再和同学交流。
词句段运用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那些花朵”是天真烂漫、渴望自然的儿童的化身,所以花儿也要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去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说明孙中山对书里说的意思是真的丝毫不懂,正因如此才产生了“问”的念头。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就是”这个词体现了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求,就算挨打也要不懂就问,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所 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yuè
再读古诗,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所 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大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放牛的儿童。
牧童
振
振荡,回荡。
道旁成荫的树。
林樾
所 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想要。
立
欲
鸣叫。
站立。
鸣
大意: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牧童骑黄牛
牧童唱歌
牧童听到蝉鸣
牧童想要捕蝉
想象画面,了解古诗。
你看到了什么?
悠闲自在
机智聪明
活泼可爱
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来背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唐]白居易《池上》
拓展延伸(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语文园地一》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如《所见》)及相关词句,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与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中对儿童天性的描绘与尊重,丰富文化储备,增强对古典文学的认同感。
(二)语言运用
准确识别并赏析文本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结合词句特点说说其 “新鲜” 之处,如拟人手法的运用、独特的想象表达等。
学会根据句子表达的情感与含义,运用恰当的语气、语速朗读,准确传递句子的思想感情。
掌握兴趣小组命名方法,能结合小组活动内容与特色,为不同兴趣小组起富有个性的名字。
熟练认读、理解并运用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能在语境中恰当使用。
(三)思维能力
研究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成语在字词搭配(如近义字组合)、描写对象(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的规律,培养归纳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有新鲜感的词句时,能结合修辞手法、表达意图等思考其表达效果,提升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
(四)审美创造
学习古诗《所见》,品味诗歌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感受诗歌对牧童天真活泼形象的刻画,体会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
赏析有新鲜感的词句时,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精准表达营造美的意境,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有新鲜感的词句,掌握含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特点与运用,学会为兴趣小组命名。
理解古诗《所见》的诗意,感受牧童形象,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根据句子情感调整朗读语气、语速,准确传递句子含义。
(二)教学难点
准确总结含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规律(如近义字搭配、描写对象分类),并能拓展积累同类成语。
深入体会有新鲜感词句的表达效果,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 “新鲜” 之处。
把握古诗《所见》中动静结合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与词句、古诗相关的图片、动画,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如 “古诗画面还原”“成语动作演绎” 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
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如分析成语规律、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共同为兴趣小组命名等,鼓励学生在合作中碰撞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朗读感悟法:针对句子朗读与古诗学习,通过范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感受语言魅力。
示范讲解法:对于重难点内容(如成语规律总结、兴趣小组命名方法),教师通过举例示范、分步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方法、掌握技巧。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教学目标、有新鲜感的词句案例(含《大青树下的小学》《职业》片段)、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及动画、兴趣小组命名示例、古诗《所见》及插图、拓展诗句等内容。
准备成语卡片(正面写成语,背面写释义)、古诗朗读音频、兴趣小组名称卡片(如 “篮球侠”“巧手剪纸组”)。
设计课堂练习任务单,包含成语规律填空、词句赏析表格、古诗理解题目等,用于课堂反馈与巩固。
五、教学过程(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校园生活视频(如学生读书、游戏、参加兴趣小组的场景),提问:“视频里有哪些让你觉得有趣的画面?如果用文字描述这些画面,怎样的句子会让你觉得特别新鲜、有趣?”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主题 ——“语文园地一”,明确本节课将围绕 “有新鲜感的词句”“成语”“兴趣小组命名” 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二)梳理与交流:赏析有新鲜感的词句(10 分钟)
案例分析,感知 “新鲜”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 1(《大青树下的小学》):“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案例 2(泰戈尔《职业》):“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教师范读两个片段,提问:“这两个句子哪里让你觉得有新鲜感?作者用了什么特别的写法?”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1 运用拟人手法,将树枝、鸟儿、蝴蝶赋予人的动作 “听”,让画面更生动;案例 2 将更夫 “提灯报时” 的枯燥工作,用 “追逐影子” 的想象写得充满童趣,令人向往。
小组交流,分享积累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可来自课文、课外书、生活场景),并说明 “新鲜” 之处。
(三)词句段运用(一):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15 分钟)
认读成语,正音释义
课件出示 8 个成语: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面红耳赤、手忙脚乱、手疾眼快、口干舌燥。
教师范读成语,强调易错字音(如 “晃” 读 huàng,“爪” 读 zhǎo,“燥” 读 zào),学生跟读、指名读、分组读,确保读准字音。
借助成语卡片,随机抽取学生解释成语含义,教师补充纠正,如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手疾眼快” 形容动作迅速、眼光敏锐。
“我做你猜”,加深理解
组织 “成语动作秀” 游戏:邀请学生上台,根据教师出示的成语(如 “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披头散发”)做动作,其他学生猜成语。
游戏结束后,提问:“通过做动作,你发现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都含身体部位名称” 的特点。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小组讨论:“仔细观察这 8 个成语,除了含身体部位名称,还有哪些共同规律?可以从字词搭配、描写对象等方面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规律:
规律 1:字词搭配 —— 第一行成语(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如 “摇” 与 “晃”、“披” 与 “散”);第二行成语(面红耳赤、手忙脚乱、手疾眼快、口干舌燥)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如 “红” 与 “赤”、“忙” 与 “乱”)。
规律 2:描写对象 —— 可分为三类:描写动作(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手疾眼快);描写外貌 / 状态(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描写心理(提心吊胆)。
拓展积累,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拓展成语:七嘴八舌、眉飞色舞、挤眉弄眼、虎头虎脑、心乱如麻、愁眉苦脸,引导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上述规律,并说说描写对象。
造句练习:“选择一个成语,结合生活场景说一句话,如‘上课回答问题时,我紧张得面红耳赤’。” 邀请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四)词句段运用(二):兴趣小组命名(10 分钟)
分析示例,总结方法
课件展示兴趣小组命名示例: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探索者小队、黑白棋社。
提问:“这些名字有什么特点?能让我们快速知道小组的活动内容吗?”
引导学生总结命名方法:①包含活动内容(如 “篮球”“剪纸”“航模”“棋”);②体现个性 / 特色(如 “侠” 突出篮球的帅气,“巧手” 突出剪纸的技能,“鲲鹏” 体现航模的远大志向)。
实践操作,创意命名
课件出示兴趣小组类型:文学社、话剧社、足球队、武术队、羽毛球队、舞蹈队、合唱团、书法社、绘画社、艺术体操社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 2-3 个兴趣小组起名字,要求符合上述方法,如 “烛光诗社”(文学社)、“天籁合唱团”(合唱团)、“飞燕舞蹈社”(舞蹈队)。
各小组展示命名成果,说明命名理由,教师评选 “最佳创意名称”,如 “墨韵书法社”“丹青绘画社” 等,并板书优秀名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 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内容:赏析有新鲜感的词句、总结含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规律、为兴趣小组命名,强调重点方法。
布置作业:
摘抄 3 句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旁边写下 “新鲜” 之处。
背诵 8 个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并尝试用其中 2 个造句。
为自己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如 “科技小组”“手工小组”)再想 1-2 个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新知(5 分钟)
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随机抽查学生解释成语含义。
邀请学生分享上节课摘抄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及分析,教师简要点评。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语言文字的趣味,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 如何通过朗读传递句子情感,还会走进古诗,认识一位可爱的牧童。”
(二)词句段运用(三):句子朗读指导(12 分钟)
分析句子,把握情感
课件出示 3 个句子:
①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②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③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情感:
句子①:出自《花的学校》,将花朵比作 “上学的孩子”,充满童真想象,应读出天真、好奇的语气。
句子②:体现 “他” 对书中内容的茫然,“一点儿也不懂” 强调程度,应读出困惑、无奈的语气。
句子③:孙中山的话体现了 “不懂就问” 的坚定态度,“就是挨打也值得” 突出决心,应读出坚定、勇敢的语气。
示范朗读,模仿练习
教师范读 3 个句子,强调语气、语速的调整:句子①语速稍慢,语调轻快;句子②语速平缓,语调低沉;句子③语速稍快,语调坚定。
学生模仿练习,采用 “指名读 — 互评 — 再读” 的方式,如:指名学生朗读句子③,其他学生点评 “是否读出了坚定的语气”,教师再针对性指导。
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课件出示拓展句子: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花的学校》)
②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学生分组朗读,讨论 “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然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句子①应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突出花孩子的急切);句子②应读出轻柔、赞叹的语气(突出月光的柔美)。
(三)日积月累:古诗《所见》(18 分钟)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古诗《所见》及作者信息(清 袁枚),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受诗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如 “樾” 读 yuè),教师重点指导 “樾” 的读音与含义(道旁成荫的树)。
采用 “指名读 — 分组读 — 齐读” 的方式,确保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课件展示古诗插图(牧童骑黄牛、林中捕蝉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插图,逐句理解诗意:
第一句 “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牧童” 指放牛的儿童)。
第二句 “歌声振林樾”: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振” 指振荡、回荡,“林樾” 指道旁成荫的树)。
第三句 “意欲捕鸣蝉”:(牧童)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欲” 指想要,“鸣” 指鸣叫)。
第四句 “忽然闭口立”: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立” 指站立)。
教师组织 “诗意接龙” 游戏:教师说前半句诗意,学生接后半句诗句;或教师说诗句,学生接诗意,帮助巩固理解。
品读古诗,感受形象
提问:“读了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牧童形象:从 “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看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天真活泼;从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看出牧童的机智敏捷(怕惊动蝉而停止唱歌)。
播放古诗动画(还原牧童从唱歌到捕蝉的过程),学生边看边想象画面,然后配乐朗读,读出牧童的活泼与灵动。
背诵古诗,积累运用
指导背诵方法:结合插图记忆(“骑黄牛 — 唱歌 — 捕蝉 — 闭口立” 的画面顺序)、分句背诵再整体串联。
学生自由背诵,采用 “指名背 — 小组背 — 全班配乐齐背” 的方式,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延伸: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4 分钟)
课件出示拓展诗句: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②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 白居易《池上》
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诗句,简要解释诗意(如 “偷采白莲回” 体现小娃的天真调皮,“忙趁东风放纸鸢” 体现儿童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鼓励学生课后摘抄这些诗句,尝试背诵,进一步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6 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学习根据句子情感调整朗读语气、理解并背诵古诗《所见》、拓展积累儿童生活诗句,强调语言积累与朗读表达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所见》,家长签字检查。
选择拓展诗句中的 1 句,结合诗意画一幅画,并在旁边写下诗句。
每天大声朗读课文中的 2-3 个句子,尝试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
有新鲜感的词句
特点:拟人、独特想象(如 “蝴蝶听课文”“提灯追影子”)
方法:多读、摘抄、分析
含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
规律:①近义字搭配(摇 - 晃、红 - 赤);②分三类(动作、外貌 / 状态、心理)语文园地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1.zǎo chen( ),校园里的花儿都张开了笑脸,xiān yàn( )的花瓣上还沾着露珠。
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 jiào shì( ),准备开始新的一课。
3.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像一家人一样 hé mù( )相处,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二、词语运用:照样子,写词语,再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例:摇头晃脑(含身体部位的词语)
例:糊里糊涂(ABAC 式词语)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练习:按要求改写句子
1.孙中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改为 “被” 字句)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缩句,保留句子主干)
四、日积月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描写了( )(民族)的小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场景,体现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 )。
2.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 )。(《花的学校》)
3.孙中山说:“学问学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五、阅读理解: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片段中提到了哪些民族的小学生?请用 “○” 圈出来。
2.用 “_______” 画出片段中描写小学生动作的句子。
3.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语文园地一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早晨 鲜艳 教室 和睦
二、词语运用
示例:提心吊胆 手忙脚乱 面红耳赤
示例: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无边无际
造句:示例:妹妹总是自言自语地跟她的玩具小熊说话。(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句子练习
那段书被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铜钟挂在枝干上。
四、日积月累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任写两个即可) 友爱团结
吹着口笛
不懂就要问
五、阅读理解
圈出: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画出: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段话主要写了早晨,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从各处来到学校,大家成为好朋友,并且在校园里礼貌问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