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不懂就要问 跟踪闯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跟踪闯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不懂就要问 跟踪闯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
一、书写
1.读拼音,写词语。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背诵(sòng) 照例(lì) B.圈养(juàn) 圈画(quān)
C.戒尺(jiè) 厉害(lì) D.挨打(āi) 详细(xiáng)
3.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相同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题
4.语文要素 补全有新鲜感的词语,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他总喜欢一边背书,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5.读句子填空。
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
6.任务五:拓展运用,我会创作。
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学习。学习中,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五、句子训练
7.按要求写句子。
(1)孙中山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缩句)
(2)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修改病句)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做题。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留 流) 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卷 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 炼)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董 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8.用“\”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汉字。
9.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按例——( ) 流畅——( ) 意义——( )
10.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1.读了文段,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吃墨
①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他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那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②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过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注。他完全沉浸到书中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都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cí bā)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12.从短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的陈毅。( )
A.爱吃墨水 B.爱吃糍粑 C.酷爱读书
13.大伙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是因为 。
14.对画“——”句子中“墨水”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墨水”都是指写字用的墨汁。
B.第一个“墨水”指写字用的墨汁,第二个“墨水”指的是学问、知识。
C.第一个“墨水”指的是学问、知识,第二个“墨水”指的是墨汁。
15.他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注。(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16.你还知道哪些勤奋读书的故事,把主要内容概括地跟大家说一说吧。
阅读课外短文《程门立雪》,完成练习。
①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②一天,杨时和友人游酢(zuò)去向程颐(yí)请教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他俩静立在旁边,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中飘起鹅毛大雪。
③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杨时和游酢一直等在旁边,而门外已经有一尺深的积雪了。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他们,他们不负众望,学到了老师的许多学问。
17.请用“___”画出第1自然段中体现杨时优秀品质的句子。
18.文中“打盹儿”一词很有新鲜感。结合生活,我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
19.文中的杨时、游酢与本课中的孙中山一样,对待学问都有着同样的态度: 。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答案 D B
1.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楚”“诵”“掌”容易写错,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田字格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D.挨打(āi)——ái。
故选D。
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意思:只有不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弄明白,才能获得知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和“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意思相同。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故选B。
4.头 脑 鸦 声 字
(1)摇头晃脑
(2)鸦雀无声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和选词填空。
摇头晃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一字不漏:一个字也没有遗漏,形容非常全面、细心。
(1)结合语境,“他总喜欢一边背书,一边 ”指的是他一边背书,一边会做一些小动作,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根据释义应填“摇头晃脑”。
(2)结合语境,“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指的是老师走进教室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根据释义应填“鸦雀无声”。
5.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题干要求可知,在孙中山向老师提问,导致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的场景中,同学们的心理活动可能是复杂而多样的。作答时,结合自己平时上课经历,可以从惊讶和不解、担忧和害怕、好奇与期待、反思与自我审视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同学们可能会想:“孙中山怎么敢这样直接问老师问题?这不是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吗?”
6.
我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查阅资料、问同学和老师,他们细心给我讲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本题时,从孙中山先生身上学到的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简短的话概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
如:当我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会首先尝试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寻找答案。如果仍然无法解决,我会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解释和建议。同时,我会记录下这些问题和解答,以便日后复习和巩固。通过这种方式,我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孙中山背出功课。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详解】考查缩句、句型转换、病句分析能力。
(1)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可以理解为总结句子意思的句子。“流利地”修饰“背 ” “昨天所学的”修饰“功课”,都删除。故答案为孙中山背出功课。
(2)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问号,有加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必须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故答案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3)缺少主语,没有指出谁讲得很详细。答案可以是先生(老师)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8.留 卷 炼 董 9. 照例 流利 意思 10.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11.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爱学习的人。
【解析】8.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读句子“(留 流) 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可知,流利:指话说得快而清楚。读句子“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卷 圈)了一段”可知,圈了一段:画出来一段。读句子“就回到座位上(练 炼)习背诵”可知,练习:反复做作业或训练等,以求熟练。读句子“他一点儿也不(董 懂)”可知,不懂:不明白。故依次划去:留、卷、炼、董。
9.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按例:遵照常例,按照以前的惯例,按这以上的例子。流畅:指流利通畅或者顺畅。意义: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
读句子“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可知,孙中山来到学校,像以前的惯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故句中的“照例”为“按例”的近义词。读句子“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可知,孙中山很流畅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故句中的“流利”为“流畅”的近义词。读句子“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可知,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包含了 什么道理?故句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近义词。
10.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给出的句子是反问句,保持句意不变,可以改成陈述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
“有”改为“没有”,句末的“呢”去掉,问号改句号。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读句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可知,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人。
12.C 13.见陈毅满嘴都是墨 14.B 15.妈妈在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哼着歌。 16.凿壁借光。从前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他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并且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光线读书。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他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可知,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可知,大伙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是因为陈毅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满嘴都是墨。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②自然段“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可知,“吃点墨水”此处的墨水是指之前糍粑沾上的墨汁,“肚子里墨水”这里的墨水是指自己的学问。
故选B。
1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中“一边……一边……”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在仿写时注意词语的使用,比如: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
16.本题考查开放探究题。
结合所学内容,写出关于勤奋读书的故事。
如:“囊萤映雪”。车胤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灯油,夏天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他们最终都学有所成。
17.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18.小睡,短时间入睡 19.勤学、好问
【导语】这篇短文以“程门立雪”的典故,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尊师之道的精髓。全文通过三个层次递进:先以杨时“进士”身份与“谦虚谨慎”的品格形成张力,暗示真才实学与虚怀若谷的辩证关系;继而用“鹅毛大雪”的意象强化场景感染力,雪中静立的画面将尊师诚意具象化;最终以“一尺深雪”的量化描写与程颐“尽心尽力”的教学回应,完成尊师与重教的价值闭环。
1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短文的第①自然段“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中“喜好钻研学问”“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直接表现了杨时“喜好钻研学问”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的优良品质,都是杨时的优秀品质,用线画出相关句子即可。
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文中“打盹儿”一词的意思是短暂的睡眠或小睡。从原文第②段看,程颐在屋中“打盹儿”,说明他正在休息,而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老师,选择安静等待。在生活中,“打盹儿”通常指短时间的休息,比如午饭后的小睡、工作间隙的闭目养神等。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程颐当时的休息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杨时和游酢对老师的尊重。
19.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结合短文及课文的内容可以知道杨时、游酢、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勤学、好问。
《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短文中的杨时、游酢与《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在对待学问上展现了高度一致的品质:求知若渴的进取精神和尊师重道的谦逊态度。杨时和游酢冒雪静立等待程颐醒来的行为,与孙中山勇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的表现,虽然形式不同(前者是耐心等候,后者是主动发问),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同时,杨时二人不忍打扰老师休息的体贴,与孙中山提问后虚心聆听教诲的恭敬,同样彰显了中华传统中“尊师重道”的美德。这种将求知热情与师道尊严完美结合的治学态度,正是古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