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由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 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含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 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在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想要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幽愤。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 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 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分的描写。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和“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而“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四百五十五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评:“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评:“屈原托为此行,而终无所诣,周流上下,而卒反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之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的《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
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
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人物 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 ①
颜之推 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 ②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宵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描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云气汹涌、狂风舞动的自然景象,生动形象。
B.诗人描绘电闪雷鸣、雨势磅礴的雄伟奇观时运用了想象、比喻、夸张的手法。
C.诗人登上高处从容观雨,但看到奔流,想象人间百姓受灾的情景,转喜为忧。
D.本词以雨后放晴、太阳破云而出的情景作结,使全词收束于开阔明朗的意境。
16.张孝祥善于借景抒怀,《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的月色、本词下片的磅礴大雨,都是他借以抒怀之景,请分别说明其中暗寓的胸怀抱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被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高度浓缩为“ , ”。
(2)杜甫的《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 , ”。
(3)荀子《劝学》中,强调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并以生活经验为例,得出了结论“ , ”,说明了君子的才德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箸,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国人最普通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许多人声称自己记得两岁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么,真相是什么?
人的长期记忆分成两种,一种是关于信息、经历和概念的外显记忆,比如你对多年前的好友(a),可以清楚地讲述他的故事;一种是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的内隐记忆,比如骑自行车之类的动作,你无须描述便可自动执行。内隐记忆存储在大脑各处,外显记忆也与大脑的若干区域关联,①。一旦海马区受损,外显记忆将尽数被毁,这时你关于往事的全部记忆都将(b),不过,你仍然能够骑自行车。婴儿早期,海马区的新神经元仍在不断生长,同时存储特定记忆的旧细胞群不断脱落,这部分记忆也随之消失。直到婴儿长到24个月,②,才能储存更长久的记忆。
所以,③,而是被他人讲述植入的“虚构记忆”。如果你父亲经常(c)地讲起在你一岁的生日宴会上有一条小狗跑过来舔你的脸,你就有可能把这事当真。
21.请在文中括号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以上两则材料很具有启发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逆,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
②抒发了他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不冲突。
①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因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优愁。
③两则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6.B 7.B 8.①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②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话对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③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④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9.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10.CFH 11.D 12.A 13.(1)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2)为什么那些贤能有智慧的人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 14.①对生死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担忧生命的长短。②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15.C 16.①诗人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借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的洞庭月色展现出“肝肺皆冰雪”的高洁坦荡的胸怀;
②在本词中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展现了荡涤污秽、惠施天下的远大抱负,寄托了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怀。
17.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D 19.C 20.示例一: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示例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
21.a记忆犹新;b荡然无存;c绘声绘色 22.①其中与海马区关系最密切
②海马区变得足够成熟
③两岁前的记忆不是真实的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