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2-16 17: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罗定市朗塘中学  陈钧海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讲授新课本课小结作业布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作者简介:单击鼠标继续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kǎi 有所感触而叹息。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kuāng  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1、听课文录音 感悟文章内容
2、齐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新课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2、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讽刺。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本段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害无益,于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起来,拿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
本段末尾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检察机关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3、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同情人民,杜甫,白居易英勇献身,追求真理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及借鉴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
3、比喻、排比、仿句等手法的运用,增加感染力。
借鉴
驳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批驳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本文作者先批驳敌方论点,然后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课堂练习:阅读课文第6段至第9段,然后回答:
一、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二这一部分作者的观点是:
三、为了有力地证明这个观点,作者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四、从先段角度看,第6、7、8段是(  )论,从全文角度看,这几段是(  )论
承上启下(或过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A立驳五、说说最后一段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含蓄意思是说,要想知道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派的伪装所欺骗,更不要被他们的御用文人所迷惑,而要年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虽处在社会的最低层,但他们没有失掉自信,他们正在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战斗。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躲过国民党检查机关的眼睛,是国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和战斗的需要。拓展延伸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
国的脊梁”?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题。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