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物质的比热容(28页) 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3 物质的比热容(28页) 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9 18: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第3节 物质的比热容
比一比:下图表示的是两地的气温情况,发现什么规律?
为什么沙漠地区比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大?这都与物质的吸(放)热能力有关。
上海市这天白天的最高温度达33℃,夜间的最低温度为27℃。温度差为6℃。
吐鲁番市这天白天的最高温度达37℃,夜间温度降到21℃。温度差为16℃。
1.了解热量的概念、单位。
2.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物质的比热容,并会用比热容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4.知道热量的计算。
由上节内容可知,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1.热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 用符号Q 表示。
2.热量的单位:热量的单位与能量的单位相同,也是焦(J)。
3.温度、热量、能量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热传递中)
①热量不能说含有(是一个过程量)、温度不能说传递;
②热量与能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
知识点一:热量
将一壶水放在煤气灶上加热,在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越长,水温越高, 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在相同条件下,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长,说明升高相同温度,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有更多的事实说明,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除此以外,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呢?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初夏的中午,小明和小华去海边游玩,如图12-21所示。他们赤脚走在干燥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而走到海水中时,感觉到海水很凉。同样都是在太阳光照射下,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呢?
图12-21 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
可能是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相同,沙子升温比水快。
将质量均为50g 的沙子和水分别放在两个瓷盘中,用温度计测出室温, 即为此时沙子和水的温度。如图12-22所示,用红外灯均匀照射两个瓷盘 4 min 后,再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沙子和水的温度。
猜一猜
做一做
图12-22 用红外灯给沙子和水加热
活动12.5 观察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
图12-23是在红外灯照射一段时间后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的红外照片。仪器显示,此时沙子的温度为55.4℃,水的温度为30.7℃。
1.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哪种物质升温快?
2.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物质需要的加热时间长?
议一议
沙子

信息快递:如果热源和加热方法相同,可以认为相同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大致相等。
沙子

图12-23 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的红外照片
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情况”,小明做了下列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数据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沙子
20
22
24
26
28

20
21
22
23
24
1.根据实验数据描绘两种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见下页);
2.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所反映的情况讨论水和沙子吸热性质的差异。
温度/℃
0
2
4
6
时间/min
沙子

数据分析—描绘图像
实验表明,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比水升温快。
大量实验表明,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以及物质的种类有关。
由此推理可知,要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更长,即吸收的热量更多。
由此,且结合前面我们烧开一壶水得到的初步结论,可归纳为:
为了描述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1.比热容的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作比热容。
3.比热容用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 · 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知识点二:比热容
c
=
Q
m·?t
Q的单位:焦耳(J)
m的单位:千克(kg)
?t的单位:摄氏度(℃)
5. 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4. 如果用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物质升高或降低的温度,Q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c可表示为?
6. 研究表明,对于同种物质, 相等;
对于不同物质, 一般不等。
Q
m·?t
Q
m·?t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
4.2× 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kg水每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为4.2×103J。
读 作:
物理意义:
举 例 辨 析
通过表格可以发现什么?
下表给出了常温下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表格可以发现: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
(2)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4.2×103J/(kg·℃);
(3)物质的比热容与物态有关,如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
(4)大多数液体比热容大于固体比热容,液态金属水银除外 。
议一议: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
不一样了吗?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例如,
1.热水袋:人们常常在热水袋中装入热水用来取暖;
2.汽车发动机水的冷却液:汽车发动机常常用主要成分是水的冷却液来降温;
汽车发动机常用水的冷却液
热水袋中装入热水用来取暖
3. 夏季蒸发吸热降温:夏季,城市街道通过洒水降温。
4.调节地表温度:除了蒸发吸热外,水在温度上升时,可以更多地吸收地表的热量。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海水所覆盖。白天,来自太阳的热量大多被海水吸收;夜晚,海水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整个地表附近温度变化不大,适合生命生存。
地球上有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水是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内陆地区干旱缺水,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较大。例如,我国 新疆的一些地区,夏季时昼夜温差最高可达20℃。“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正是这种气候的生动写照。而沿海地区,一 年四季气温波动幅度比较小,夏天不太热,冬天也不太冷。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依靠森林涵养水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片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河北省塞罕坝(图12-24)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就是 一个生动案例。寒来暑往,三代塞罕坝人将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月,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百万亩人工林海。今天的塞罕坝已成为守卫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a) 昔日的塞罕坝 (b) 今天的塞罕坝
生活?物理?社会 水与气候
图12-24塞罕坝的生态变迁
②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③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t0 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 表示物体的末温度。
Q吸=cm (t-t0) =cmΔt
Q放=cm (t0-t) =cmΔt
c=????????Δ????
?
①根据比热容公式
知识点三:热量的计算
热平衡
(1)概念: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放出的热量没有损失,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
(2)热平衡方程:Q吸 = Q放.
分析 已知水的质量,查表可知水的比热容,利用相关公式即可求得 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 水吸收的热量
Q=cm(t-t?)
=4.2×10?J/(kg·℃)×1.5kg×(100-20)℃
=5.04×10?J
【例题】 初温为20℃、质量为1.5 kg 的一壶水,温度升高到10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反思 实际上,烧开这一壶水需要提供的热量大于5.04×10? J。想 一 想,这是为什么?
容器(水壶)吸收热量、热散失等。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公式、物理意义等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比热容有关的计算
水的比热容较大及其应用






热量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定义: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
单位:焦(J)
比热容
物体的质量
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物质的种类
热量的计算
Q吸=cm (t-t0) =cmΔt
Q放=cm (t0-t) =cmΔt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D
2. 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性质。下列事例中与这一性质无关的是( )
A. 福岛核电站受损后灌注海水降温
B. 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小
C. 晚间,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温
D. 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
3. 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使用相同的热源为其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则_____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两者比较,_____液体更适合作汽车的冷却剂。


4. 图甲是“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①两支试管里水和煤油的质量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_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③由图乙可知,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
等于
相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