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检测卷
1.(2024三上·南湖期末) 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的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 )。
A.有质量 B.可以流动 C.没有固定的形状
2.(2024三上·南湖期末) 气象学家( )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最终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A.袁隆平 B.钟南山 C.竺可桢
3.(2024三上·南湖期末)同一时间,小凡在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的温度是8℃,在阳光下测得的温度是12℃。她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气温是( )。
A.8℃ B.10℃ C.12℃
4.(2024三上·南湖期末)我们在自制雨量器活动中,下列杯子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 )。
A.透明 B.透明 C.不透明
5.(2024三上·南湖期末) 小王收集了24小时的降水,这些降水在直筒玻璃杯中的高度是15毫米,用量筒测得它们共为50毫升,这一天的降水量应该记录为( )。
A.15毫米 B.50毫升 C.都可以
6.(2024三上·南湖期末)在烧水过程中,图( )是水沸腾时能观察到的现象。
A. B. C.
7.(2024三上·南湖期末) 我们可以使用右图装置观测( )。
A.气温 B.风向和风速 C.云量
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出现雾霾天气时,我们应该( )。
A.多出门锻炼 B.清晨去公园跑步 C.减少户外活动
9.(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下列对空气和我们生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B.水里没有空气
C.可以利用空气流动发电
10.(2024三上·南湖期末) 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B.状态都变化了 C.体积都发生了变化
11.(2024三上·南湖期末)在温度为( )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冰。
A.0℃ B.-1℃ C.4℃
12.(2024三上·南湖期末) 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它的体积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13.(2024三上·南湖期末)右图所示的是方糖溶解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颗粒大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B.温度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C.水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14.(2024三上·南湖期末) 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了
B.扇出的风是凉的
C.扇出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会吸热
15.(2024三上·南湖期末) 把揉皱的纸巾紧塞入杯底,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巾( )。
A.会湿 B.不会湿 C.无法判断
16.(2024三上·南湖期末) 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实验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杯水一样多
B.充分溶解后再放下一份
C.第五份不能溶解,结果记做5份
17.(2024三上·南湖期末) 做热气球的实验时,需要用纸筒罩住蜡烛,这是为了( )。
A.让“热气球”保持结构完整
B.防止蜡烛倾斜倒下
C.更集中地加热空气
1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如右图所示,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充气的皮球和若干粒豆子,使天平达到平衡,接着向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我们能看到( )。
A.皮球的一端下沉 B.豆子的一端下沉 C.仍然保持平衡
19.(2024三上·南湖期末)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时,天平的右端除了使用绿豆,还可以使用( )。
A.玻璃弹珠 B.米粒 C.苹果
20.(2024三上·南湖期末) 右图所示,瓶中装半瓶水,瓶口用橡皮泥密封,a、b是两根吸管。如果从b管往瓶中吹气,会有( )现象产生。
A.a管里有水流出来 B.b管里有水流出来 C.水中有气泡产生
21.(2024三上·南湖期末)“℃”是记录气温的符号,读作“度”。 ( )
22.(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一天的降水量是指24小时的降水总量。 ( )
23.(2024三上·南湖期末)晴天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24.(2024三上·南湖期末) 吃火锅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因为镜片蒙上了一层水蒸气。 ( )
25.(2024三上·南湖期末)水、水蒸气、冰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26.(2024三上·南湖期末)将下列仪器与其作用用线连起来
装水 均匀受热 支撑 测量温度 加热
27.(2024三上·南湖期末)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它能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小科同学准备了很多材料,探究空气的特征。
(1)如右图所示,针筒里装半桶空气,堵住活塞,用手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会发现活塞 (填“向外弹回原状”或“静止不动”),说明 。
A. 空气有弹性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有质量
(2)小科制作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 塞上活塞,用力吹气球,气球 (填“能”或“不能”)充满整个瓶子,理由是 。
A. 空气有弹性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有质量
② 拔下活塞用力吹气球,气球 充满整个瓶子。(填“能”或“不能”)
(3)小科利用右图装置模拟研究风的成因。
① 他发现从A孔流进的是 空气(填“冷”或“热”,下同),从B孔流出的是 空气。
② 在模拟实验中,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会 。
A. 更慢 B. 更快 C. 不变
2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小科的爸爸带来了一瓶海水,小科想知道海水里是否真的溶解了食盐,做了下面的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科完成下面的探究。
(1)小科可以用( )的方法从海水中分离出食盐。
A.过滤 B.溶解 C.蒸发
(2)分离海水的实验除了需要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还需要( )。
A.温度计 B.蒸发皿 C.滤纸
(3)实验中用加热的目的是( )。
A.让盐蒸发出来
B.让水蒸发出来
C.让水和食盐一起蒸发出来
(4)在加热使用酒精灯时,应该用酒精灯( )进行加热。
A.焰心 B.内焰 C.外焰
(5)加热结束熄灭酒精灯时,应该( )。
A.用灯帽将其盖灭 B.用嘴吹灭火焰 C.用扇子扇灭火焰
29.(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下表是三(1)班科学小组在12月10日观察当天天气记录的一些信息。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气温 4℃ 6℃ 9℃ 10℃ 6℃
云量 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多,有时看得到太阳
风向风速 红旗向东南方向展开飘动
(1)如图甲所示,该小组在测量气温时,应采用( )的读数方式。
甲 乙
(2)图乙为他们观测的16时的气温计示数,此时的气温是 ,当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时。一天的温度变化是 。(填“先升高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升高”或“一直保持不变”)
(3)根据对云量的描述,判断这一天的天气最有可能是( )。
A.晴天 B.多云 C.阴天
(4)当天的风向是 风,风速等级是 。(填“无风”或“微风”或“大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对流
【解析】【分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附着在飞沫中进入空气。由于空气具有流动性,这些含病毒的飞沫能随着空气的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中,从而快速传播给他人。A选项 “有质量” 与传播无关;C选项 “没有固定形状” 是空气的特性,但并非病毒能快速传播的关键原因,流动才是促成病毒扩散的核心条件。故B正确。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天气、物候等情况,积累了大量数据,为我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这两个领域的奠基人。A选项袁隆平是 “杂交水稻之父”,专注于农业领域;B选项钟南山是呼吸病学专家,在医学领域贡献突出。二者均与气象学、地理学无关,故C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测量气温时需要在室外阴凉通风处测量。
4.【答案】A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考查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选择制作雨量器一般选用透明,且直筒的物体,不透明的杯子不能让我们观察到雨量,不适合做雨量器。
5.【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降水量的标准测量是通过观测降水在特定容器中形成的高度来确定的,单位为毫米,这是气象学中统一的记录标准。直筒玻璃杯可近似看作标准雨量器,其测量的15毫米高度符合降水量的定义。50毫升是降水的体积,受容器粗细影响,不同粗细的容器收集同量降水,体积相同但高度不同,无法作为统一的降水量记录单位。因此需以高度15毫米为准。
6.【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7.【答案】B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气象中,气温用温度计测量,风向风速需专用风向标与风速仪,云量通过观测天空被云遮蔽的比例记录。观察装置可知,图中装置是用来测量风向和风速的。
8.【答案】C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这些物质易被吸入呼吸道,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长期暴露还可能损害肺部健康。A选项 “多出门锻炼” 和B选项 “清晨去公园跑步” 都会增加人体与污染物的接触时间,且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会吸入更多污染物,对健康不利。因此雾霾天应优先选择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护。选项C正确。
9.【答案】B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A.正确,植物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空气成分),呼吸需氧气;动物呼吸依赖空气中的氧气,空气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B.错误,水的内部和表面都溶解有空气,水中生物(如鱼)通过鳃吸收水中的氧气生存,因此 “水里没有空气” 的说法错误。
C.正确,空气流动形成风,可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即利用空气流动发电。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A.正确,易拉罐被压扁是形状由鼓胀变为扁平,水结冰后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外形也会改变(如占据容器形状),二者形状均变化。
B.错误,易拉罐被压扁是物理形态改变,其材质仍为金属,属于固态,状态未变;水结冰是从液态变为固态,状态发生变化,因此 “状态都变化了” 说法错误。
C.正确,易拉罐压扁后体积缩小,水结冰时体积增大,二者体积均变化。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解答】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4℃不会结冰。
故答案为:C。
【分析】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不变,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2.【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冰融化成水时,由固态变为液态,体积会变小;水结成冰时,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会变大。选项B正确。
13.【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有关,观察题目,发现水的温度不一样,这个实验是研究温度是否影响方糖的溶解快慢。选项B正确。
14.【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A.错误,风不能直接 “赶跑” 热空气,周围空气温度并未因扇风明显降低;
B.错误,扇出的风与周围空气温度相近,本身不是凉的。
C.正确:夏天人体会出汗,汗液蒸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扇扇子时,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让汗液蒸发得更快,也就更快地带走热量,所以人会感到凉爽。这是蒸发吸热的常见现象。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当纸巾紧塞杯底,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时,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阻碍水进入杯内,因为水要进入需排出空气,但杯子倒扣时空气无法轻易跑出,所以水只能停留在杯外,不能接触到杯底的纸巾。因此纸巾不会被水浸湿,这一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有关。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比较溶解能力时,需控制变量(如A选项两杯水一样多,保证公平),且要等前一份充分溶解再放新的(B正确)。若第五份不能溶解,说明最多能溶解4份,应记为4份。C选项错误把未溶解的算入,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该做法不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做热气球实验时,蜡烛燃烧会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变轻会向上流动,从而带动 “热气球” 升起。用纸筒罩住蜡烛,能减少热量向周围扩散,让热量更集中地作用在纸筒内的空气上,使空气更快被加热、升温,增强热空气的升力,帮助 “热气球” 更好地升空。A、B并非主要目的,因此C正确。
18.【答案】A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具有质量。初始时充气皮球与豆子质量相等,天平平衡。向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后,皮球内空气增多,总质量增加。而豆子的质量未发生变化,此时皮球一端的总质量大于豆子一端,因此皮球的一端会下沉。选项A正确。
19.【答案】B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探究空气质量时,需用质量小、易增减的物体平衡天平,方便观察微小质量变化。玻璃弹珠和苹果质量较大,增减少量时天平难以体现差异,无法精准平衡初始状态或观察充气后的微小质量变化。米粒质量小,可通过增减数量灵活调节,符合实验对精准平衡的需求,因此更合适。选项B正确。
20.【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瓶内空间被水和空气占据,瓶口用橡皮泥密封后,气体无法从瓶口逸出。从b管吹气时,瓶内空气增多,气压增大,会挤压瓶内的水。a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暴露在瓶外,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被压入a管并从管中流出。b管是吹气的通道,不会出水;水中气泡通常是气体进入液体产生,此处是气压挤水,故A正确。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
【解析】【分析】“℃”是温度的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而非“度”。“度”是较为笼统的说法,在不同情境中可能代表不同单位(如角度的“度”),而“摄氏度”是明确的温度单位表述。记录气温时,该符号的规范读法是“摄氏度”,因此题干说法不正确。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一天的降水量定义为从某一时刻开始,连续24小时内的降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这一标准是为了统一观测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题干表述符合降水量的观测规范,说法正确。
23.【答案】错误
【知识点】云量
【解析】【分析】晴天天空中没有云或者只有少量云。当天空被云覆盖少于四分之一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晴天。当天空被云覆盖多于四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当天空被云覆盖大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阴天。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镜片变模糊是因为火锅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而非直接蒙上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直接被观察到,能看到的模糊现象是液化后的小水珠导致的,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水的形态,水、水蒸气、冰是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式,是同一种物体。
26.【答案】
【知识点】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三脚架是实验中的支撑工具,可托住烧杯等容器;石棉网垫在烧杯下,能使烧杯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烧杯为容器,常用于装水或其他液体;酒精灯通过燃烧提供热量,用于加热物体;温度计则是专门测量温度的仪器,通过刻度显示温度数值。
27.【答案】(1)向外弹回原状;A
(2)不能;B;能
(3)冷;热;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风
【解析】【分析】(1)针筒内的空气被封闭时,向下压活塞会压缩空气,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此时空气因被压缩而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压缩的空气要恢复原状,会对活塞产生向外的推力,使活塞弹回原状。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空气具有弹性,而非占据空间或有质量。
(2)①瓶子内原本充满空气,空气会占据瓶子内的空间。当塞上活塞用力吹气球时,瓶内的空气无法排出,其占据的空间限制了气球的膨胀,因此气球不能充满整个瓶子。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征,与空气的弹性或质量无关。
②拔下活塞后,瓶子与外界相通。吹气球时,瓶内原本的空气可通过活塞口排出,不再占据瓶内空间,气球膨胀过程中没有空间阻碍,因此能充满整个瓶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活塞拔下后消除了空气对空间的占据限制,与之前活塞堵塞时的情况形成对比。
(3)①模拟风的成因实验中,装置内有加热源(蜡烛),加热使局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B孔流出。此时装置内形成低压区,外界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会从A孔流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流动。故 A 孔流入冷空气,B 孔流出热空气。
②蜡烛燃烧更旺时,释放的热量增多,会使装置内空气受热更快、膨胀更明显,热空气上升的速度加快,从B孔流出的空气流速随之增大。空气流速越大,对纸风车的推动力越强,因此风车的转动会更快。这一现象与空气流动速度随热量供应增加而加快的原理相关,故选择B。
28.【答案】(1)C
(2)B
(3)B
(4)C
(5)A
【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过滤用于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食盐能溶解在海水中,无法通过过滤分离;溶解是将固体融入液体的过程,与分离需求相反。蒸发是通过加热让水分蒸发,留下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海水加热后水分减少,食盐会逐渐析出,因此蒸发是合适的方法。故答案为:C。
(2)分离海水(提取食盐)用蒸发法,需通过加热让水分蒸发。蒸发皿是用于蒸发液体、获得固体溶质的常用仪器,可直接在三脚架上(垫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符合实验需求。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此实验无需监测具体温度;滤纸用于过滤,而海水里的食盐溶解在水中,无需过滤操作,故两者均不需要。选项B正确。
(3)分离海水中食盐的实验原理是利用水加热后加速蒸发,而食盐颗粒随着水减少,会逐渐从溶液中“冒出”。选项B正确。
(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剧烈,温度最高;内焰燃烧不充分,温度次之;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酒精蒸气,温度最低。加热时用外焰能提高加热效率,避免因温度不足导致加热缓慢,同时可减少容器受热不均的情况,因此需用外焰加热。选项C正确。
(5)熄灭酒精灯需用灯帽盖灭,这是规范操作。盖灭时火焰因缺氧熄灭,盖后可轻提灯帽再盖一次,防止灯帽内气压降低难以打开。用嘴吹可能导致火焰倒吸,引发灯内酒精燃烧;用扇子扇会加速空气流动,可能使火焰窜向灯内,均存在安全隐患,故需选A。
29.【答案】(1)B
(2)12℃;14;先升高后降低
(3)B
(4)西北;微风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测量气温;风的大小和方向;云量
【解析】【分析】(1)测量气温时,正确读数需保证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若视线高于液面(俯视),读数会偏大;若视线低于液面(仰视),读数会偏小。只有平视才能准确读取气温数值,这是温度计读数的规范操作,可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应该采取B方式读数。
(2)气温计读数需平视液柱液面,读图可知,16时示数应为12℃。表格中12时气温9℃、14时12℃,16时为10℃后18时回落至 6℃,由此可知一天中的温度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
(3)天气判断中,云量是关键依据。晴天云量极少,通常全天大部分时间可见太阳;阴天云量极多,几乎完全遮蔽天空,难以看到太阳;而多云的特征是云量较多,但仍能有时看到太阳,与表格中 “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多,有时看得到太阳” 的描述完全匹配,故该天天气最可能是多云。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红旗向东南方向飘动,说明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故风向为西北风。风速方面,“红旗向东南方向展开飘动” 表明风力较小,“无风” 时红旗静止,“大级” 风会使红旗剧烈飘动甚至破损,此情况符合 “微风” 特征,因此风速等级为微风。
1 / 1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检测卷
1.(2024三上·南湖期末) 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的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 )。
A.有质量 B.可以流动 C.没有固定的形状
【答案】B
【知识点】对流
【解析】【分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附着在飞沫中进入空气。由于空气具有流动性,这些含病毒的飞沫能随着空气的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中,从而快速传播给他人。A选项 “有质量” 与传播无关;C选项 “没有固定形状” 是空气的特性,但并非病毒能快速传播的关键原因,流动才是促成病毒扩散的核心条件。故B正确。
2.(2024三上·南湖期末) 气象学家( )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最终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A.袁隆平 B.钟南山 C.竺可桢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天气、物候等情况,积累了大量数据,为我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这两个领域的奠基人。A选项袁隆平是 “杂交水稻之父”,专注于农业领域;B选项钟南山是呼吸病学专家,在医学领域贡献突出。二者均与气象学、地理学无关,故C正确。
3.(2024三上·南湖期末)同一时间,小凡在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的温度是8℃,在阳光下测得的温度是12℃。她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气温是( )。
A.8℃ B.10℃ C.12℃
【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测量气温时需要在室外阴凉通风处测量。
4.(2024三上·南湖期末)我们在自制雨量器活动中,下列杯子最适合做雨量器的是( )。
A.透明 B.透明 C.不透明
【答案】A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考查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选择制作雨量器一般选用透明,且直筒的物体,不透明的杯子不能让我们观察到雨量,不适合做雨量器。
5.(2024三上·南湖期末) 小王收集了24小时的降水,这些降水在直筒玻璃杯中的高度是15毫米,用量筒测得它们共为50毫升,这一天的降水量应该记录为( )。
A.15毫米 B.50毫升 C.都可以
【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降水量的标准测量是通过观测降水在特定容器中形成的高度来确定的,单位为毫米,这是气象学中统一的记录标准。直筒玻璃杯可近似看作标准雨量器,其测量的15毫米高度符合降水量的定义。50毫升是降水的体积,受容器粗细影响,不同粗细的容器收集同量降水,体积相同但高度不同,无法作为统一的降水量记录单位。因此需以高度15毫米为准。
6.(2024三上·南湖期末)在烧水过程中,图( )是水沸腾时能观察到的现象。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7.(2024三上·南湖期末) 我们可以使用右图装置观测( )。
A.气温 B.风向和风速 C.云量
【答案】B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气象中,气温用温度计测量,风向风速需专用风向标与风速仪,云量通过观测天空被云遮蔽的比例记录。观察装置可知,图中装置是用来测量风向和风速的。
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出现雾霾天气时,我们应该( )。
A.多出门锻炼 B.清晨去公园跑步 C.减少户外活动
【答案】C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这些物质易被吸入呼吸道,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长期暴露还可能损害肺部健康。A选项 “多出门锻炼” 和B选项 “清晨去公园跑步” 都会增加人体与污染物的接触时间,且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会吸入更多污染物,对健康不利。因此雾霾天应优先选择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护。选项C正确。
9.(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下列对空气和我们生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B.水里没有空气
C.可以利用空气流动发电
【答案】B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A.正确,植物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空气成分),呼吸需氧气;动物呼吸依赖空气中的氧气,空气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B.错误,水的内部和表面都溶解有空气,水中生物(如鱼)通过鳃吸收水中的氧气生存,因此 “水里没有空气” 的说法错误。
C.正确,空气流动形成风,可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即利用空气流动发电。
故答案为:B。
10.(2024三上·南湖期末) 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B.状态都变化了 C.体积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A.正确,易拉罐被压扁是形状由鼓胀变为扁平,水结冰后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外形也会改变(如占据容器形状),二者形状均变化。
B.错误,易拉罐被压扁是物理形态改变,其材质仍为金属,属于固态,状态未变;水结冰是从液态变为固态,状态发生变化,因此 “状态都变化了” 说法错误。
C.正确,易拉罐压扁后体积缩小,水结冰时体积增大,二者体积均变化。
故答案为:B。
11.(2024三上·南湖期末)在温度为( )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冰。
A.0℃ B.-1℃ C.4℃
【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解答】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4℃不会结冰。
故答案为:C。
【分析】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不变,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2.(2024三上·南湖期末) 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它的体积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冰融化成水时,由固态变为液态,体积会变小;水结成冰时,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会变大。选项B正确。
13.(2024三上·南湖期末)右图所示的是方糖溶解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颗粒大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B.温度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C.水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有关,观察题目,发现水的温度不一样,这个实验是研究温度是否影响方糖的溶解快慢。选项B正确。
14.(2024三上·南湖期末) 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了
B.扇出的风是凉的
C.扇出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会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A.错误,风不能直接 “赶跑” 热空气,周围空气温度并未因扇风明显降低;
B.错误,扇出的风与周围空气温度相近,本身不是凉的。
C.正确:夏天人体会出汗,汗液蒸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扇扇子时,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让汗液蒸发得更快,也就更快地带走热量,所以人会感到凉爽。这是蒸发吸热的常见现象。
故答案为:C。
15.(2024三上·南湖期末) 把揉皱的纸巾紧塞入杯底,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巾( )。
A.会湿 B.不会湿 C.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当纸巾紧塞杯底,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时,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阻碍水进入杯内,因为水要进入需排出空气,但杯子倒扣时空气无法轻易跑出,所以水只能停留在杯外,不能接触到杯底的纸巾。因此纸巾不会被水浸湿,这一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有关。故答案为:B。
16.(2024三上·南湖期末) 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实验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杯水一样多
B.充分溶解后再放下一份
C.第五份不能溶解,结果记做5份
【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比较溶解能力时,需控制变量(如A选项两杯水一样多,保证公平),且要等前一份充分溶解再放新的(B正确)。若第五份不能溶解,说明最多能溶解4份,应记为4份。C选项错误把未溶解的算入,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该做法不正确。
17.(2024三上·南湖期末) 做热气球的实验时,需要用纸筒罩住蜡烛,这是为了( )。
A.让“热气球”保持结构完整
B.防止蜡烛倾斜倒下
C.更集中地加热空气
【答案】C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做热气球实验时,蜡烛燃烧会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变轻会向上流动,从而带动 “热气球” 升起。用纸筒罩住蜡烛,能减少热量向周围扩散,让热量更集中地作用在纸筒内的空气上,使空气更快被加热、升温,增强热空气的升力,帮助 “热气球” 更好地升空。A、B并非主要目的,因此C正确。
1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如右图所示,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充气的皮球和若干粒豆子,使天平达到平衡,接着向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我们能看到( )。
A.皮球的一端下沉 B.豆子的一端下沉 C.仍然保持平衡
【答案】A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具有质量。初始时充气皮球与豆子质量相等,天平平衡。向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后,皮球内空气增多,总质量增加。而豆子的质量未发生变化,此时皮球一端的总质量大于豆子一端,因此皮球的一端会下沉。选项A正确。
19.(2024三上·南湖期末)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时,天平的右端除了使用绿豆,还可以使用( )。
A.玻璃弹珠 B.米粒 C.苹果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探究空气质量时,需用质量小、易增减的物体平衡天平,方便观察微小质量变化。玻璃弹珠和苹果质量较大,增减少量时天平难以体现差异,无法精准平衡初始状态或观察充气后的微小质量变化。米粒质量小,可通过增减数量灵活调节,符合实验对精准平衡的需求,因此更合适。选项B正确。
20.(2024三上·南湖期末) 右图所示,瓶中装半瓶水,瓶口用橡皮泥密封,a、b是两根吸管。如果从b管往瓶中吹气,会有( )现象产生。
A.a管里有水流出来 B.b管里有水流出来 C.水中有气泡产生
【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瓶内空间被水和空气占据,瓶口用橡皮泥密封后,气体无法从瓶口逸出。从b管吹气时,瓶内空气增多,气压增大,会挤压瓶内的水。a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暴露在瓶外,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被压入a管并从管中流出。b管是吹气的通道,不会出水;水中气泡通常是气体进入液体产生,此处是气压挤水,故A正确。
21.(2024三上·南湖期末)“℃”是记录气温的符号,读作“度”。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
【解析】【分析】“℃”是温度的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而非“度”。“度”是较为笼统的说法,在不同情境中可能代表不同单位(如角度的“度”),而“摄氏度”是明确的温度单位表述。记录气温时,该符号的规范读法是“摄氏度”,因此题干说法不正确。
22.(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一天的降水量是指24小时的降水总量。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一天的降水量定义为从某一时刻开始,连续24小时内的降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这一标准是为了统一观测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题干表述符合降水量的观测规范,说法正确。
23.(2024三上·南湖期末)晴天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云量
【解析】【分析】晴天天空中没有云或者只有少量云。当天空被云覆盖少于四分之一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晴天。当天空被云覆盖多于四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当天空被云覆盖大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阴天。
24.(2024三上·南湖期末) 吃火锅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因为镜片蒙上了一层水蒸气。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镜片变模糊是因为火锅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而非直接蒙上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直接被观察到,能看到的模糊现象是液化后的小水珠导致的,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5.(2024三上·南湖期末)水、水蒸气、冰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水的形态,水、水蒸气、冰是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式,是同一种物体。
26.(2024三上·南湖期末)将下列仪器与其作用用线连起来
装水 均匀受热 支撑 测量温度 加热
【答案】
【知识点】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三脚架是实验中的支撑工具,可托住烧杯等容器;石棉网垫在烧杯下,能使烧杯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烧杯为容器,常用于装水或其他液体;酒精灯通过燃烧提供热量,用于加热物体;温度计则是专门测量温度的仪器,通过刻度显示温度数值。
27.(2024三上·南湖期末)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它能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小科同学准备了很多材料,探究空气的特征。
(1)如右图所示,针筒里装半桶空气,堵住活塞,用手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会发现活塞 (填“向外弹回原状”或“静止不动”),说明 。
A. 空气有弹性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有质量
(2)小科制作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 塞上活塞,用力吹气球,气球 (填“能”或“不能”)充满整个瓶子,理由是 。
A. 空气有弹性 B. 空气能占据空间
C. 空气有质量
② 拔下活塞用力吹气球,气球 充满整个瓶子。(填“能”或“不能”)
(3)小科利用右图装置模拟研究风的成因。
① 他发现从A孔流进的是 空气(填“冷”或“热”,下同),从B孔流出的是 空气。
② 在模拟实验中,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会 。
A. 更慢 B. 更快 C. 不变
【答案】(1)向外弹回原状;A
(2)不能;B;能
(3)冷;热;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风
【解析】【分析】(1)针筒内的空气被封闭时,向下压活塞会压缩空气,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此时空气因被压缩而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压缩的空气要恢复原状,会对活塞产生向外的推力,使活塞弹回原状。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空气具有弹性,而非占据空间或有质量。
(2)①瓶子内原本充满空气,空气会占据瓶子内的空间。当塞上活塞用力吹气球时,瓶内的空气无法排出,其占据的空间限制了气球的膨胀,因此气球不能充满整个瓶子。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征,与空气的弹性或质量无关。
②拔下活塞后,瓶子与外界相通。吹气球时,瓶内原本的空气可通过活塞口排出,不再占据瓶内空间,气球膨胀过程中没有空间阻碍,因此能充满整个瓶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活塞拔下后消除了空气对空间的占据限制,与之前活塞堵塞时的情况形成对比。
(3)①模拟风的成因实验中,装置内有加热源(蜡烛),加热使局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B孔流出。此时装置内形成低压区,外界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会从A孔流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流动。故 A 孔流入冷空气,B 孔流出热空气。
②蜡烛燃烧更旺时,释放的热量增多,会使装置内空气受热更快、膨胀更明显,热空气上升的速度加快,从B孔流出的空气流速随之增大。空气流速越大,对纸风车的推动力越强,因此风车的转动会更快。这一现象与空气流动速度随热量供应增加而加快的原理相关,故选择B。
28.(2024三上·南湖期末) 小科的爸爸带来了一瓶海水,小科想知道海水里是否真的溶解了食盐,做了下面的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科完成下面的探究。
(1)小科可以用( )的方法从海水中分离出食盐。
A.过滤 B.溶解 C.蒸发
(2)分离海水的实验除了需要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还需要( )。
A.温度计 B.蒸发皿 C.滤纸
(3)实验中用加热的目的是( )。
A.让盐蒸发出来
B.让水蒸发出来
C.让水和食盐一起蒸发出来
(4)在加热使用酒精灯时,应该用酒精灯( )进行加热。
A.焰心 B.内焰 C.外焰
(5)加热结束熄灭酒精灯时,应该( )。
A.用灯帽将其盖灭 B.用嘴吹灭火焰 C.用扇子扇灭火焰
【答案】(1)C
(2)B
(3)B
(4)C
(5)A
【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过滤用于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食盐能溶解在海水中,无法通过过滤分离;溶解是将固体融入液体的过程,与分离需求相反。蒸发是通过加热让水分蒸发,留下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海水加热后水分减少,食盐会逐渐析出,因此蒸发是合适的方法。故答案为:C。
(2)分离海水(提取食盐)用蒸发法,需通过加热让水分蒸发。蒸发皿是用于蒸发液体、获得固体溶质的常用仪器,可直接在三脚架上(垫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符合实验需求。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此实验无需监测具体温度;滤纸用于过滤,而海水里的食盐溶解在水中,无需过滤操作,故两者均不需要。选项B正确。
(3)分离海水中食盐的实验原理是利用水加热后加速蒸发,而食盐颗粒随着水减少,会逐渐从溶液中“冒出”。选项B正确。
(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剧烈,温度最高;内焰燃烧不充分,温度次之;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酒精蒸气,温度最低。加热时用外焰能提高加热效率,避免因温度不足导致加热缓慢,同时可减少容器受热不均的情况,因此需用外焰加热。选项C正确。
(5)熄灭酒精灯需用灯帽盖灭,这是规范操作。盖灭时火焰因缺氧熄灭,盖后可轻提灯帽再盖一次,防止灯帽内气压降低难以打开。用嘴吹可能导致火焰倒吸,引发灯内酒精燃烧;用扇子扇会加速空气流动,可能使火焰窜向灯内,均存在安全隐患,故需选A。
29.(2024三上·南湖期末) 下表是三(1)班科学小组在12月10日观察当天天气记录的一些信息。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气温 4℃ 6℃ 9℃ 10℃ 6℃
云量 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多,有时看得到太阳
风向风速 红旗向东南方向展开飘动
(1)如图甲所示,该小组在测量气温时,应采用( )的读数方式。
甲 乙
(2)图乙为他们观测的16时的气温计示数,此时的气温是 ,当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时。一天的温度变化是 。(填“先升高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升高”或“一直保持不变”)
(3)根据对云量的描述,判断这一天的天气最有可能是( )。
A.晴天 B.多云 C.阴天
(4)当天的风向是 风,风速等级是 。(填“无风”或“微风”或“大级”)
【答案】(1)B
(2)12℃;14;先升高后降低
(3)B
(4)西北;微风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测量气温;风的大小和方向;云量
【解析】【分析】(1)测量气温时,正确读数需保证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若视线高于液面(俯视),读数会偏大;若视线低于液面(仰视),读数会偏小。只有平视才能准确读取气温数值,这是温度计读数的规范操作,可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应该采取B方式读数。
(2)气温计读数需平视液柱液面,读图可知,16时示数应为12℃。表格中12时气温9℃、14时12℃,16时为10℃后18时回落至 6℃,由此可知一天中的温度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
(3)天气判断中,云量是关键依据。晴天云量极少,通常全天大部分时间可见太阳;阴天云量极多,几乎完全遮蔽天空,难以看到太阳;而多云的特征是云量较多,但仍能有时看到太阳,与表格中 “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多,有时看得到太阳” 的描述完全匹配,故该天天气最可能是多云。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红旗向东南方向飘动,说明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故风向为西北风。风速方面,“红旗向东南方向展开飘动” 表明风力较小,“无风” 时红旗静止,“大级” 风会使红旗剧烈飘动甚至破损,此情况符合 “微风” 特征,因此风速等级为微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