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08: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案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法指导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习过程
教与学备忘
预习导学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出生:
年,
广东香山2、求学:传统教育、西方资本主义教育3、弃医从政:寻找救国途径4、走上革命道路:上书
失败,认识到政治改良行不通二、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表格兴中会同盟会时间
地点
性质
纲领
意义
三、领导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辛亥前的革命行动与保皇派论战;策划组织一系列武装起义作用:
(二)辛亥革命1、背景: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政党领导:
社会环境:《辛丑》后,中国完全沦为
,民族危机加深2、主要经过时间事件影响1911.10.10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底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1.1.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2.12.
结束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3.
1912.4.1.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结果:革命果实被
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4、影响:(性质)反帝反封建的
(政治)结束
,建立资产阶级
,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思想)使
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他:社会习俗、物质生活等四、发展实业:致力于铁路建设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就可以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生主义了。”这一观点是否正确?(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五、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表现名称起因经过结果二次革命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
护国运动
复辟帝制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
》和国会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20年底,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2、结果:失败3、教训:创建革命军队、改组国民党六、促成国共合作(一)促成国共合作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孙: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屡次失败,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共:
国际:十月革命的影响;
的帮助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广州
国民党一大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二)孙中山北上1、背景:1924年
第二次
,冯玉祥电邀北上,共商国是2、主张:召开
,废除不平等条约,3、孙中山病逝:
1925.3.12
北京
问题探究
1、如何评价孙中山 2、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3、孙中山一生几次重要的转变?
自我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芨侪听倡言,万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入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同情。领谊之笃,良足深谢。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1912年《告友邦书》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材料五: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材料六: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请回答:(1)
材料一中孙中三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据材料分析这种评价的思想根源?(2)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什么化
(4)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么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5)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习反思
第四单元第1课
孙中山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精神遗产:①
一生致力于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②
为振兴中华民族,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③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④
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2、功绩:①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②
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
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④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局限:在前期革命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总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2、①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民主义存在不足之处;

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
④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①
从“医人”到“医国”;②
从“改良”到“革命”;③
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