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 百亩给一夫”。由此可知( )
A.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 B.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
C.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 D.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2.下表为汉代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由此可见,汉代的“罪己诏”( )
在位皇帝 下诏 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文帝 2 日食、匈奴入侵 《史记.孝文帝本纪》《汉书·文帝纪》
武帝 1 总结失败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败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败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败 《汉书·成帝纪》
哀帝 — 日食 《汉书·哀帝纪》
光武帝 3 地震、日食、总结失败 《后汉书·光武帝纪》
明帝 2 日食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章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败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和帝 1 蝗灾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 《后汉书·孝安帝纪》
A.多在国家处于动乱时颁布
B.彰显一定的政治自省意识
C.深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
D.削弱了专制皇权政治威望
3.东晋时期,江南僧人争相结交名士,帛尸梨密多罗与王导的结交而显名,逐渐步入上层士人的社交范围;康僧渊因殷浩的赏识而成名,从而结交王导和庾亮;竺法汰因王洽的供养而成名,从而结交王珣、谢安、桓温、简文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D.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4.《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 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
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5.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 )
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
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
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
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
6.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统师曾国藩出任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要职两江总督,此后数十年间,两江总督基本都被湘军势力把持。直到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才设法让两江地区脱离湘军势力。据此可知,清末新政( )
A.使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D.强化了中央集权
7.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 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
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 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8.1944年6月9日,包括英、美等国记者在内的外国记者团抵达延安,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访问。陕甘宁边区军民体现出的高尚精神,得到了记者团的高度赞扬,稍后美军也组成了观察组访问延安。这次访问( )
A.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D.促成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9.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10.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对来世的看法很悲观。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复活并享受永生。所以,他们不注重后事的操办,没有加工木乃伊和精心营造陵墓的习惯,随葬品也较少。最能解释这一观念产生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以及地区战争频繁 B.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
C.自然科学发达催生理性认识 D.两河流域的宗教文化缺失
12.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 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 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
13.14世纪以来,贵族的铺张浪费、乡绅和中产阶级的模仿攀比等过度消费引起英国统治阶级的高度警觉。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服饰消费标准,如1336年的饮食禁奢法令规定所有人平时每餐最多可以享用两道菜。禁奢法令(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B.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C.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D.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14.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费希特提出充当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
C.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 D.促进了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
15.下表描述了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875年 1895年 1905年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奥地利 31 34 37 39 39 41
芬兰 - - 43 46 45 48
德国 36 38 41 44 45 48
意大利 35 36 43 43 44 45
瑞士 41 43 46 49 - -
A.医疗事业的进步 B.生产效率的提升
C.福利制度的普及 D.民主制度的确立
16.如图所示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画中左边床上的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右边床上的人依次得了“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该漫画说明( )
A.经济危机使欧洲各国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B.二战初期美国仍受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C.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重大转折点 D.二战以后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二、材料题
17.【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
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
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康熙末年以来摊丁入亩表(节录)。
省区 实行时间 实行形式 摊征科则
广东 康 熙 五十五年(1716)户部议准 各州县按地亩分摊,地多摊多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有奇
四川 康熙末年 各州县分别均摊,不论地亩多少,摊派一致 每粮五升二合至四石六斗不等,摊一丁
直隶 雍正二年(1724)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二钱七厘有奇
山东 雍正四年(1726)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一分五厘零
湖北 雍正七年(1729)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二分九厘有奇
盛京 道光二 十一年(1841) 全区通筹计摊 缺载
山西 雍正九年(1731)开始试办,至光绪五年(1879)最后完成 各州县分别均摊 每粮一石摊丁银一分八厘不等,或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四分七厘不等
注:清代对田赋大体折银征收,称为地银。丁银即确定纳税丁额后摊入地亩的人头税。
——摘编自郭松义《论“摊丁入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末期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摊丁入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18.【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
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众多,前后达300多个近似政党的组织。在1912年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胜利,然而就在力主内阁政治的宋教仁踌躇满志之时,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以削弱民主思想和民主势力的影响。同时,政党组织的骄纵失态和党争造成的社会混乱状态招致民众不满,一些政党甚至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党争中的胜利,使社会状况愈加混乱。这就造成了众多民众希望靠恢复帝制来结束纷乱的政党政治。这一社会心理为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提供了理由,最终,“宋案”的发生和第一届国会的解散宣告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
——姜洁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未实现向民主宪政转轨的原因及反思》
材料二
相关文件 观点摘要
197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在多党合作事业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每年一次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不定期召开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小型座谈会;定期召开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专题讨论会议等。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写入了宪法序言,以宪法保障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与发展。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重申了“十六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
——摘编自陈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破产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发展带来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是机械化的生产,而机械化生产不允许任何一处的工作懈怠,因为一个环节任务的积压,都有可能造成全厂工作的停滞,这是工厂主不能允许的。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的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这一制度对工业生产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社会“图景的另一面”的具体表现。
20.【影像中的女性】
材料
影像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反映。根据以上四幅影像所反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D C C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B B B
17.(1)背景:明中后期地方税制改革的先导作用;康熙末期“永不加赋”固定纳税丁额,提供了丁银摊入地亩的基础;统治阶层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改革;清廷统治稳固,具备赋税改革政治条件;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发展。(任答三点)
(2)特点:推行时间长,从康熙末一直到光绪时期;摊丁入亩的实现形式多样,有州县分摊、州县均摊以及同省计摊等不同形式;丁银摊入对象和标准不同,有地银、税粮以及地亩等不同对象,摊入丁额也不一致。(任答两点)
影响:简化税制,减少征税弊端;减轻无地少地百姓负担;减少人口隐匿现象,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征白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任答两点)
18.(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林立,成员复杂,斗争激烈;政党活动缺乏群众基础;中国当时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发展的环境;封建势力强大。(任答3点)
(2)特点:多党合作的方针政策得到日益完善和丰富;多党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多党合作走向法治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任答2点)
启示: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要不断完善发展,勇于创新;政党政治的发展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19.(1)特点:机器大生产;生产过程采用生产流水线;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工作时间长,实行倒班制。
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任答两点)
(2)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比较恶劣;传染病、职业病严重威胁产业工人的健康: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
20.示例:
论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一系列束缚女性的传统习俗被破除,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更多的女性开始在各种专业学校接受近代教育,极大地解放了女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逐步推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时代婚姻制度,实现了女性自上而下彻底的大解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女性同样参与,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为女性参与政治提供法律保障,女性参政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女性干部队伍也不断扩大,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女性逐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劳动权、政治参与权等,社会地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