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中写道,盘古生于混沌,得水星、木星、金星、火星相助,分开天地。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歌颂的盘古,造天地、造石头、造日月,是一位能干的创世神。畲族《高皇歌》开篇即称颂盘古开天的不朽功绩。这些史诗( )
A. 展现了各民族独特艺术表达形式 B. 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历程
C. 蕴含了万物同源的集体文化认知 D. 呈现了差异化创世神话叙事逻辑
2. 岳麓秦简记载,李斯奏请禁止以古非今,得到秦始皇批准,因此博士缄口不言。后秦始皇向李斯下诏要求优待参与议事的博士,李斯顺势奏请解除对博士的“禁言令”。这反映出当时( )
A. 文化专制政策的整体变动 B. 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
C. 博士群体政治地位提升 D. 言路管控策略的动态调整
3. 隋炀帝登基后,立嫡长子杨昭为皇太子,但杨昭不幸早夭。在大业四年(608年)以前,次子杨暕一度被看作储君人选,得到隋炀帝的栽培和关注。然而,随着杨暕种种劣迹的暴露,隋炀帝转而培养皇孙杨侗和杨侑,但始终没有正式册立皇储。此立储过程反映了当时( )
A.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缓和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崩溃
C. 皇权稳固需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D. 皇位归属由品行决定
4. 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间,欧阳修和苏洵不约而同地率先编写本族的新族谱,范仲淹也开始在苏州创建义庄用以供养族人。张载、二程、朱熹等均极力倡导“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这些做法( )
A. 加强了国家基层治理 B. 彰显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担当
C. 稳定了宋朝社会秩序 D. 是民间宗族势力对政权的干预
5. 如图所示为天顺六年(1462年)休宁县杨元观卖田赤契的内容。这份卖田赤契( )
十都四保住人杨元观,今将续置己田一号,坐落本保土名李家坞,系民字一百五十一号,计田壹亩捌分有零,其田东至汪舟保田,西至水坑,南至小路,北至水坑。今来本家缺少物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原买得柒分整,尽行立契出卖与同里人吴道真名下…… 天顺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出卖人杨元观
A. 说明当时土地买卖无需官方认可 B. 折射出明代的土地管理制度
C. 表明休宁县内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D. 体现了土地买卖契约的随意
6. 洋务运动时期,翻译家徐寿在翻译化学元素名时,首选保留和直接使用汉字中原有的元素名,如金、银等;对于新的元素,则按照其英文读音的首音或次音选取同音汉字,并配上金,石等表示特质的偏旁确定汉字,如“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徐寿在短短的十七年间共翻译三十五部作品,其中化学类作品七部。由此可知,徐寿的翻译活动( )
A. 改变了汉字的造字规则 B. 阻碍了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
C.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传播 D. 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7. 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红七军团下达《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该训令明确派遣红七军团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大范围的游击活动,在敌人的腹心地带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并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中共中央指示红七军团开展浙皖闽赣边行动意在( )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基地
C. 减轻中央苏区压力 D. 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8. 下表数据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时期( )
1946—1948年芜湖裕中纱厂棉纱产量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20支/件 10支/件 20支/件 10支/件 20支/件
274.13 115.11 793.92 — —
409.43 21727 817.15 73.03 215.82
645.25 171.49 745.67 37.38 538.31
624.23 239.41 825.62 13.72 270.43
A. 土地改革成效 B. 民族工业的困境
C 国民经济恢复 D. 纺织业发展成就
9. 1950年5月,国营川南盐业公司正式成立,主管自贡盐场的食盐运销,由此吸纳了大量盐工复工。同时,川南盐管局进一步动员盐商分批次恢复生产,对于盐商逃跑或被捕后无人经营的井灶,由地方人民银行贷款让工人经营,开辟“职工代办”的新路子。这些做法有利于( )
A.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确立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D.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 1987年,国家林业局主办的《中国林业报》创刊。各地也陆续创办地方性的环境报,包括《上海环境报》《湖南环境报》等几十种。此外,媒体于1988年对河北省白洋淀的水质报道、1989年对四川省环境问题的报道也都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建设核心目标 B. 舆论监督助力生态治理的实践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保体系成型 D. 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得全民认同
11. 2013年10月15日,伊朗与六国就核武器问题启动了全面协议的谈判。在谈判启动之初,中国就提出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五点主张:坚持走六国与伊朗对话道路;寻求全面、公平、合理的长期解决方案;秉持分步对等原则;营造有利的对话谈判气氛;寻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于2015年达成。中国的这些主张( )
A. 瓦解了西方在中东的霸权体系 B. 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发挥了构建多边协商机制作用 D. 确立了在中东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12. 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统治者冈比西斯在塞伊斯城侮辱并焚烧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阿玛西斯。冈比西斯烧毁埃及神庙,带走白银、黄金、象牙制品和稀有石材,并毁坏王陵,使得埃及祭司所记录的47座王陵至托勒密时期仅剩15座。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 )
A. 波斯帝国对埃及的文化灭绝政策
B. 希腊文献对东方历史的主观建构
C. 军事征服对古代文明遗产的摧毁
D. 托勒密王朝修复埃及王陵的努力
13. 684年,日本天武天皇政府制定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等“八色之姓”,分别授予各氏族中的重要人物,并规定官吏选拔首先要看姓氏的尊贵程度,“八色之姓”的授予一直沿袭到明治维新时代。“八色之姓”的推行( )
A. 巩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基础 B.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创新了中国门阀制度的理念 D. 延缓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14. 1721年在法国出版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情节:正在欧洲游历的波斯人郁斯贝克,向在山中苦修的波斯僧侣介绍自己习得的欧洲科学知识,其中主要是笛卡尔物理学的基本规则。郁斯贝克告诉僧侣,欧洲有一些哲学家仅凭自身力量,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便阐释了宇宙这一“神圣建筑”的秩序。这一情节体现了当时( )
A. 科学革命对宗教神学的冲击 B. 启蒙运动与自然科学割裂
C.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 D. 机械论哲学的宗教适应性
15. 1924年,莫斯科75.4%的药品和香水店铺、54.6%的制成品店铺、48.6%的珠宝店铺、39.4%的男装店铺和17.7%的烟草店铺是犹太人开的。犹太人只占莫斯科总人口的5%。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经济被犹太人掌控 B. 工业化建设推动商业繁荣
C. 排斥私营经济发展 D. 新经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16.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这一时期拉美外债从1980年的2420亿美元飙升至1990年的4310亿美元。为清偿债务,拉美国家向发达国家净转移资金超2000亿美元,1982—1983年及1989年拉美国家的GDP增长率为负值,整个20世纪80年代拉美人均产出下降8.3%。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新自由主义的改革 B.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C. 地区军事冲突频发 D.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来的汉文史料均以“大食”来称呼阿拉伯帝国。据对五代时期的《旧唐书》与北宋时期的《新唐书》《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等官修文献整理,大食共向唐王朝派出使团38次。时间跨度近一个半世纪,共计147年。
大食遣使来唐部分情况表
序号 时间 史料 出处
1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 大食国始遣使朝贡 大食王豃密莫末腻始遣使者朝贡 《旧唐书》卷4 《新唐书》卷221下
2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 大食遣使朝贡 大石国盐莫念并遣使朝贡 《旧唐书》卷4 《册府元龟》卷970
3 永隆二年(681年)五月 大食国……各遣使献马及方物 《册府元龟》卷970
4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大食请献师(狮)子 《资治通鉴》卷205
5 长安三年(703年)三月 大食国遣使献良马 《册府元龟》卷970
6 开元初(713年) (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 开元初,复遣使献马、钿带 《旧唐书》卷198 《新唐书》卷221下
7 开元四年(716年)七月 大食国黑密牟尼苏利漫遣使上表,献金线织袍、宝装玉洒池瓶各一 《册府元龟》卷971
8 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 大食遣其将苏黎等十三人并来贺正旦,献方物 《册府元龟》卷971
——摘编自李佳《大食遣使通唐再探——一基于旧材料的新考察》
材料二 作为对朝贡国的回赐,来朝的使臣可能会在唐朝政府中得到一个较为荣耀的虚衔。唐廷首次对大食使者授官是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并授果毅,赐绯袍银带”,之后又数次对其来使授官、赐物等,其中被授予的官职包括果毅、郎将、左金吾卫将军、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中郎将等。除了授予官职外,还会赐予绯袍、银带、鱼袋、绢等物品。
——摘编自王钦若《册府元龟》等
(1)指出如表内容对研究大食与唐交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与大食交往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以后,美、英两国为了再次表明对华友好,希望中国坚持抗战,不投降、不同日本媾和,因此提出了终止在华治外法权,同时缔结新约,把中国法院根据中国法律审理各国公民案件的权利交还中国。1942年春天,中国社会掀起了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
——摘编自顾维钓《顾维钧回忆录》等
材料二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简称“《中美新约》”)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简称“《中英新约》”),宣布取消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取消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该条约及其附件给予两国的一切权利;两国放弃在北平使馆界、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所享有的权利,并协助中国政府收回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和官方资产;取消两国在通商口岸的特别法庭权,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特区法院制度,在中国领土内各口岸雇用外籍引水人的权利,两国船舶在中国领水内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的权利,两国军舰驶入中国领水的权利等项特权;英国交还天津和广州的租界,放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权;等等。
——摘编自徐蓝《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2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热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3年中美、中英签订“新约”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羁縻制度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边疆及其他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及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比较理想的制度安排和有效运行模式。羁縻对象多为中央王朝一时尚无力直接管理的边疆以及其他边远地区部族。夏商周时期五服制中的“要服”和“荒服”、秦朝的属邦、两汉时期的“五属国”、南北朝时期的左郡左县、隋唐两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县、元朝的土官土司、明朝的羁縻卫所、清朝的土司等,都设置在西北、西南、岭南和东北等边疆民族地区。羁縻制度深刻塑造了边疆治理模式的转型路径,对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何俊、朱忆天《羁縻制度的流变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羁縻制度”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从殖民时期(1788—1900年)开始流行“干旱说”。
材料一 在欧洲人1788年到达澳大利亚时,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分布于500多个部落,遍布大陆各地。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大多数生活在东南部的海滨、河岸、林地,少部分居住在中部的沙漠以及西部北部沿海。
——摘编自[澳大利亚]比尔 甘米奇《地球上最大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
材料二 近代英国地理学家T.W.弗里曼在书中写道:1830年,也就是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的那一年,澳大利亚“事实上是未知领域”。19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家、地理学家、记者与殖民地委派的科学官员没有在内陆找到巨大的河流的时候,安静就成为干旱的内陆的基本特征。探险的过程和由此得出的最终结论也以这部分人的游记、探险日记、报刊的系列报道、官方发表的探险报告等形式公布于众,在澳大利亚境内广泛传播。此外,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以内陆探险为主题。其中流传着关于伯克和威廉的两个年轻探险家于19世纪中期从墨尔本穿越到北部内陆,最后死于库克河附近的土著居住地的故事,死亡地点也被描述成生存条件恶劣的荒芜旷野。当时官方的评价是,这两个人成功地完成了首次穿越澳大利亚沙漠的伟大目标。到20世纪,“干旱说”固定下来,被植入了澳大利亚人的环境认识中。
——摘编自乔瑜《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干旱说”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干旱说”形成的因素。
(2)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干旱说”的理解。
高三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史料价值: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作为官修文献,系统记录大食遣使的时间、两国交往的政治属性,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册府元龟》类书汇编大量原始奏疏、诏令,补充贡品细节,对研究唐与大食经济交流有重要价值;《资治通鉴》编年体史料标注“请献师(狮)子”等事件时序,可与其他正史中记录的时间互证。
《册府元龟》记载的在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大食就曾派遣苏黎等十三人来唐贺正旦,这对研究唐与大食政治交流与节庆文化有重要价值。
史料中“朝贡”“献方物”等记载,体现了大食通过政治遣使获取经济利益,唐朝以封贡制度维系国际秩序,为研究古代朝贡贸易提供了典型案例。
(2)对唐朝的影响:拓展了唐朝的外交格局;通过大食遣使,唐朝接触伊斯兰文明圈,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对大食的影响:造纸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西传,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发展;大食地方势力借助唐廷权威强化自身在中亚的统治合法性。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国内抗战凝聚的民族意识;美英主动示好的外交契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的转折性变化;历史积怨的集中爆发;战时国际道义的彰显。
(2)意义:从国家主权角度看,废除了美英在华多项特权,收回部分租界及当地行政管理权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抗战角度看,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表明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论题:羁縻制度的演变对我国古代边疆治理模式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论述:秦汉时期,带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羁縻制度推动了古代边防的发展,缓解了边疆与内地的冲突,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唐宋时期在边疆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已十分成熟,行政建制的完备、世袭制度的规范化以及经济文化纽带的加强,使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的政治联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对中原王朝的政治认同。受此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有了明显发展,呈现出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趋同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同也使得传统的羁縻制度丧失了治理空间和文化缓冲功能,成为该制度消亡的内生性因素。元代推行“华夷一体”理念,并以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取代羁縻州,大力开凿运河、修建驿站、传播儒学,古代边疆内地化的趋势不断明显,羁縻制度的消亡加速。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也在元代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边疆治理的整体模式也从“间接治理”转向“直接治理”,并最终结束了中央对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状态,羁縻制度也因此完成历史使命而退出舞台。
总之,羁縻制度的演变是古代中央王朝探索边疆治理路径的集中体现,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协调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古代边疆治理模式的成熟和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
示例二
论题:羁縻制度为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
论述:首先,羁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在羁縻制度下,唐代内迁突厥等部族、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元代推广儒学等,均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边疆民众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层面接受中原文化后,会强化边疆民族对中央王朝的政治认同,这大大加速了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进程。其次,羁縻制度有利于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羁縻制度下的军事威慑与政治笼络相互依托,有效平衡了边疆自治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唐宋将羁縻府州纳入贡赋体系,更是加强了边疆对中央的经济依附,明清时期的羁縻制度虽最终被“直接管理”完全取代,但其过渡性作用保障了边疆在政权更迭中未出现大规模分裂。再次,羁縻制度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中原地区通过羁縻制度向边疆地区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支持,帮助边疆地区资源开发。屯田、互市等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羁縻制度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中国古代羁縻制度展现了灵活的制度设计智慧,对统筹中央与边疆关系、加快民族交融进程、提高边疆地区政治认同、处理边疆经济发展难题等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羁縻制度的演变轨迹折射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从“差异化管理”向“一体化治理’的演进逻辑。
【20题答案】
【答案】(1)因素:
探险活动的局限:19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家等在澳大利亚内陆未找到巨大河流,便将干旱视为内陆基本特征,其结论通过游记、报告等传播,成为“干旱说”的重要依据。
典型事件的渲染:19世纪中期,伯克和威廉穿越北部内陆死亡的事件,其死亡地点被描述为生存恶劣的荒芜旷野,官方评价强化了“沙漠死亡”的印象,助推“干旱说”传播。
殖民者利益诉求:把澳大利亚土地描述为干旱贫瘠可“合法”地侵占土地,降低殖民成本。
文学作品的影响:当时很多文学作品以内陆探险为主题,进一步扩散了对澳大利亚内陆干旱、荒芜的描述,加深了人们的相关认知。
(2)理解: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干旱说”认定气候干旱阻碍了澳大利亚大陆本土文明的发展,这是一种产生在殖民主义背景下的论调,它服务于新移民们驱逐土著进行垦殖开拓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殖民事业的开展。环境认知具有鲜明的权力属性,“干旱说”的实质是殖民霸权对地方知识的压制。生态破坏的责任不能简单归咎于技术,而需追溯到殖民制度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