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
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
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能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
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中既包含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包含与现代社会彼此冲突的元素。其实,一些古代儒家学者早已对此有所洞察,并提出了常和变这一对概念,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前者代表儒家的常道,是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后者则是具体时代的产物,只能适合于某个具体时期。对于前者要因,不因不足以续道统;对于后者要革,不革不足以开新命。
(摘自赵法生《轮回与超越:儒家经典教育的百年之变》,有删改)
材料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就是要把儒家这些具有民族性精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有机融合起来,甚至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及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只注意在学理上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思想资源的整合,还是不够的。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传统儒学的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考试与选拔制度来保证。儒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从儿童进入学堂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儒学,耳濡目染,他所接触到的儒学是全方位的。近代封建社会的解体,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的废除,儒学失去了制度的依托,儒学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及影响,儒学退回学术,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和有兴趣的人还在学习之外,中国人已经不怎么读儒家典籍了。对一个听起来熟悉,走近陌生的学问,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
当然,研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研习儒家经典,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照抄照搬,而是做到“接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不受它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道统论的狭隘眼界,以“六经注我”的气概,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有一部分儒学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当下的时代,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我们有一批数量相当、专业素养高、造诣深厚的儒学研究队伍,在儒学领域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些书斋、大学和研究所的学问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相隔太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着力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儒学真正得到继承。
(摘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三纲”思想跟时代不合不同,五伦规定了多组人伦关系间的道德义务。对其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需求。
B.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没有与国家政体相冲突,所以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
C.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考试制度的改革,儒学有可能会失去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或成为常见的现象。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借鉴“常与变”的思想,来思考儒学的现代化转变问题,保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剔除不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旧思想。
B.单靠儒学学者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整合,会让儒学现代化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进而难以推动儒学地转化与普及。
C.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一定程度消除儒学政治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做法经验。
D.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本身存在着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化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五四”先贤们显然作了过于简单化处理。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追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训诂。
B.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C.刘昫说:“学古不泥古。”
D.朱子《大学》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
4.请你运用材料二中提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研习策略,谈谈你对下面语段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
5.材料一如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
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
B.小说采取迂回式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
C.褐纸鸢从现实变成了传说,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仅是传说,他更是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D.小说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深刻地表达了老人对人们即将把英雄忘却的担忧。
B.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C.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
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限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8.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①,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②,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③。朝廷咸相庆贺焉。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有删改)
[注]①谮毁:进谗言,说别人的坏话。②肃厉:整肃激励。③司马:官名。唐代各州的佐官有司马,后成为空名,用以安置朝廷贬斥的官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此时也A桓公可与B言极C言矣D可与E言极言F故可与G为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指安全、平安,与《礼记·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义相同。
B.奔,指逃亡,与《将进酒》中“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意义不相同。
C.数,指屡次、多次,与《五石之瓠》中“不过数金”的“数”意义不同。
D.焉,语气词,与《墨子·兼爱》中“焉能治之”的“焉”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子进言激烈,君主就要震怒,臣子就会危险,这样犯危而没有好处可得的事情,不贤能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B.权万纪、李仁发作为御史官被皇上召见时常常任意告发诋毁,使皇上对其他臣子的所作所为震怒,臣子们惶恐不安。
C.齐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鲍叔主动起身祝酒,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齐桓公感谢鲍叔的直言。
D.魏征向皇上直言权万纪、李仁发是小人,二人把诋毁、攻击、告发作为直言,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蒙蔽皇上,损害皇上的圣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
(2)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
14.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唐太宗可以成就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但仍然能让人心满意足。
D.全诗运用单一感官,将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苏轼“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志?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 , ”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
(3)《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 甲 )。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俨然一位镇守边关的老将军。①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②它164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③分布着约4万棵古树,④可谓地球上的古树最多,⑤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北京古树伴随古都古城的纵深发展,年轮不断增扩,其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生发出来。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古树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都是有“身份证”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 A :有的古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古树在有名之后,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使古树的气场更强大。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它们巨大的冠能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北京古树的存在,不可或缺。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了古树的装点与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 乙 ),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上千年,这壮举算得上伟大了。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韵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一张老北京人的嘴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精神矍铄, B 。
18.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本文第四段中“身份证”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
D.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本文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得意忘形”一词出自《庄子·山木》,常被人们指一个人得到一点心理上的满足,就忘乎所以,失去常态,露出沉不住气的样子。
材料二: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
——南怀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照着讲”就是要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作为一个士人,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因为自己任务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②“接着讲”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新时代的读书人,“任重”不再是恢复周礼,除了要强调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把握机会,获取外在的学习资源。 5.①论证结构严谨,围绕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儒家思想,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推进。
②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③语言准确、客观、严谨,如“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等限定词,增加语言的准确性;“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表示说法的来源和依据,说明其可靠性与权威性。
④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用我国历史上五四时期以及国外儒家圈国家的论据较好地证明了论点。
6.C 7.A 8.①情节上,褐纸鸢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推动情节发展。
②人物上,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③主题上,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有利于揭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的主题。 9.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
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倾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
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
10.ADF 11.A 12.C 13.(1)不懂得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险。
(2)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果实。 14.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能够听到鲍叔牙等贤臣的谏言,唐太宗能成就贞观之治是因为他能够用魏征等贤臣进谏。
15.D 16.第一问: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
第二问:
①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歧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②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17.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18.D 19.A各有千秋;B老当益壮(神采奕奕) 20.②在它164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④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 21.甲:当属(就是)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 乙:一旦扎进泥土 22.①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对仗工整,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②修辞上,“壮其筋骨,盈其气血”把古树当成人来描写,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抒彩上,“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的形式,更有助于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④艺术效果上,选用“天地”“日月”等宏大意象,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引人遐想。
23.例文:
得意莫忘形 失意别失态
明代学者吴与弼在《日录》中写道:“大凡处顺不可喜,喜心之生,骄侈之所由起也;处逆不可厌,厌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的确,人生在世,处顺不可喜、处逆不可厌,要能调整好心态,做到得意莫忘形,失意别失态。
得意莫忘形,因为小心驶得万年船。唐代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叫《泾溪》的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人生如在溪流上行船,最容易倾覆之处,不在险境,而在顺境。当一个人春风得意,顺风顺水时,会逐步放松警惕,变得麻痹大意,便容易犯错,一步步坠入深渊。君可见,立下大功、被封为齐王后的韩信,得意忘形,欲望膨胀,最终因谋逆获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君可见,成为封疆大吏后,年羹尧得意忘形,居功自傲,开始贪赃枉法,霸人妻女,最终被雍正帝责令自杀。人生在世,越是得意时,越应该戒骄戒躁,保持平常心,如此,才能小心驶得万年船,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失意别失态,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辛弃疾有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失意之时。若一旦失意,就丧失理智,做出失态的事情来,不仅有失风度,而且可能使局面更糟。在《水浒传》中,被刺配江州的宋江,在浔阳楼借酒消愁,酒醉后大吼大叫,还提笔写出了暴露自己野心的“反诗”。最终,他被关押,差点为此丢掉了性命。真正的智者,越是失意不顺时,越能沉得住气。因为他们明白,逆境并非全然坏事,反而是磨炼心性、锻炼意志、培养品行的好时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若能在逆境中好好蛰伏,养得深根,他日必然可以枝繁叶茂。
1537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时任湖广巡抚顾璘虽爱其才,却故意让他落榜。然后,他找人暗中观察落榜后张居正的状况。张居正虽然一度失落,但始终没有失态。他很快振作起来,继续奋发努力。蛰伏三年后,张居正卷土重来,一举高中,此后他逐步飞升,最终成为了一代贤相。人生就应该这样,要把挫折当财富,在失意时沉潜,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我们的人生就像大海,有潮起也有潮落,潮起如得意,潮落如失意,它们都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该心怀坦然,淡看潮起潮落,笑对得意失意。要如作家刘墉所言:“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既不志得意满,也不怨天尤人,始终以乐观豁达、淡然安然的态度往前走,必能走过平芜,得见春山。
佛曰:“平常心是道。”让我们秉持平常心,得意莫忘形,失意别失态,以淡然心境助推人生之船扬帆起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