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②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③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线,
④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二、基础知识综合
这个学期,我们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里欣然启航,欣赏一路的鸟语花香,①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更绚丽多彩。过往历历在目,让我们一起回忆曾经走过的路程吧!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与和睦的民风。《回延安》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动人心弦。《安塞腰鼓》写陕北高原,写令人叹为观止的腰鼓,写kànɡ( )奋、有力的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与民风。②《灯笼》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回忆,表现旧时乡村民风与民俗。《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自然的语言》善于多方联系,将冗杂的“物候学”这一综合性学科介绍得清晰而完整。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各不相同,让我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③《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文章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④《时间的脚印》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看似缥缈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2.阅读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草长莺( )飞 (2)kànɡ( )奋
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黄发垂髫: 冗杂:
4.以上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类型并修改。
序号: 修改: 。
三、语言表达
5.古诗就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表,写出两条结论。
读古诗词兴趣 读古诗词计划 读书笔记
浓厚 13% 有计划 11%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从不做 76%
6.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今天,古典诗词已经落伍了;古典诗词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典诗词。请你写一段话来反驳这些同学的错误观念,要求观点明确,反驳得当,说服力强。(80字左右)
四、名句名篇默写
7.按提示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出处 题目 批注 诗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 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① ,鸡犬相闻。
② 《回延安》 极富陕北居室特色的装饰。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诗经·郑风》 ③《 》 独自徘徊在高高的城楼上,抒发思念之情。 ④挑兮达兮, 。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形象描绘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⑤ , 。
五、名著阅读
8.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2)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目录 分类 内容精要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学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 这种造字法。
《四书》第七 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 》《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气象是由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所引起的。在夏天,这种气象表现得最为突出。夏季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和产生降水的云体特点以及下垫面(地形、地貌等因素)性质有关。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种云在水平范围发展较小,但垂直发展却特别旺盛。因为云体较小,能笼罩的范围窄,它在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形成的雨区也很狭小。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较高,能够明显地看到雨区内和雨区外的降水差异。因此,才会出现同一城内西边有雨东边无的现象。
(选自《诗词中的气象——东边日出西边雨》,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有利的气象条件能让人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然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让人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会导致心理、行为异常。这即是“气象情绪效应”。
②有研究表明,使人心情舒畅、感觉舒适的温度一般是20-22℃。当环境温度超过34℃时,人会感到酷热难耐、焦躁不安,严重时,人们还会因“情绪中暑”而产生过激行为,因此,炎热的夏天是一年中冲动犯罪最多发的季节。如果环境温度低,则会让人萎靡不振,当室温降到10℃以下时,人会感到沉闷、情绪低落;室温低于4℃时,人们的思维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下降,很容易出现差错。
(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有这样的季节变化。
B.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并根据一些“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
C.因为夏季产生降水的云都是雷雨云,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较高,能够明显地看到雨区内和雨区外的降水差异,因此才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
D.有时候,如果室内的温度低,会让人感到情绪低落,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效率,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10.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11.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同样是说明类的文字,【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的语言风格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画线句子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里的年味儿(庞善强)
①旧时大同,一年有两个红红火火的全民艺术节。没人通知这两个艺术节具体在哪一天,但各家都要自发参与,分别在端午节前一天和腊月二十八之前顺利完成一项剪纸艺术。端午节要剪公鸡、剪骏马,去五毒;春节则是要剪墙画、剪窗花,纳五福。
②每年一进腊月,供销社最热销的便是麻纸和大红纸,柜台上厚厚的一摞又一摞,糊窗户的麻纸一毛钱五张,大红纸五分钱一张。麻纸家中大人早备下了,买红纸多半是小孩子的营生,一边跑一边擦着冻得吸吸溜溜的鼻涕,到供销社后探手将五分硬币“啪”的一下叩在柜台的玻璃板上,甜甜地说声:“买张大红纸。”售货员将那纸卷好,小孩子便握在手里屁颠屁颠往回跑。家里大一点的姑娘们则满街撒欢儿串门,去张家借个窗花样,再跑李家借个窗花样。等纸样拿回家,一张大红纸已经平展展地铺在了炕上,阳光暖融融地照着,屋子里顿时浮动着喜庆的红光,每一个人的脸都因这层密不透风的红映衬得分外好看。
③往往这时候,家中的大人也会相继登场。父亲从屋角拿过煤油灯放在炕上,“刺啦”一根火柴点着灯,然后拿起旱烟锅“吧嗒、吧嗒”抽起来,眼睛却是笑眯眯地落在孩子们的身上。母亲则翻出了针头线脑,眯起眼往针孔里穿线。灶口的火正是通红,母亲放下针线去看炕头盆里的面已经饧好,便放在案板上去揉。姑娘们一个个都上了炕,将窗花样贴在火红纸上比来比去,然后再将那红纸一块一块拆开。拆开的纸背对着窗花样沓在一起。用母亲备好的针线穿起来。父亲的眼始终不离孩子们,他将煤油灯往前推了推,一杆旱烟锅早放进烟袋里。缝好的窗花样与红纸拿到灯头上去熏一下,再熏一下,那纸的背面便全部乌黑,然后将缝上去的窗花样慢慢拆下,这样一个窗花的图案才算拓好。
④剪窗花是个心灵手巧的活计,年岁小的孩子动弹不得,只能眼巴巴地瞅着姐姐们手上一把闪亮亮的剪刀游来游去,一会儿炕上便多了些细细碎碎的红纸片。此时,母亲的面也和好了,捏弄成了一个个圆溜溜的小馍馍。母亲从柜子里左翻右翻,家里没有了胭脂粉不要紧,便将炕上的红纸屑抓一把放进小半碗水里,那水顿时红得像这过年的日子,浓酽酽的让人有些醉意。母亲用筷头蘸了碗里的水一点一点在馍馍上点上几个红点子。点着点着年味儿便粘稠明亮起来。此时,拉风箱的声音会发出戏曲里的慢板,灶口的火苗往外一舔一舔的,每舔一下便映亮了母亲欣慰的脸。等一锅热气腾腾的馍馍出了锅,姑娘们几个好看的窗花也便剪好了,有“喜鹊登梅”“凤踏牡丹”“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坐莲娃娃”“天女散花”等等。姑娘们未及伸个懒腰,便先舔湿了嘴唇,将剪下的红纸片对折轻轻放在唇间,小巧的嘴唇一张一合,再一张一合,霎时姑娘们的唇红得靓丽鲜润,姑娘们的脸更是红得好看娇羞。
⑤过年剪窗花,是大同响当当的一门艺术,更可以说成是老大同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⑥“二十八,贴窗花。”这是老大同人的规矩,等窗花一贴,一个干干净净崭新的年就此进入了高潮,年的味道越发扑簌簌而来,也便随着爆竹一声声响,那年味儿愈响愈浓。
12.“窗花里的年味儿”具体体现在哪些情节上 请补全下面内容。
小孩子① →姑娘们② ,母亲③ ,父亲点灯→小孩子们看姐姐们剪窗花,剪完后贴窗花,放鞭炮。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14.请按要求赏析词句。
(1)从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5.本文题目是“窗花里的年味儿”,作者却用大量笔墨记叙母亲蒸馍的过程,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说明理由。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雎鸠、荇菜统领全诗。
B.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C.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
D.《关雎》选自《诗经》中“风”这一部分,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情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追求。
17.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更能突出其形象,请结合“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自选角度简要赏析。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①。柳人以男女质②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③,视直④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2)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
【注】①徙柳州刺史:被贬到柳州任刺史。②质:抵押。③庸:雇佣的文书。④直:通“值”,价值、价格。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 寒光照铁衣 B.乃记之而去 面山而居
C.以其境过清 其先盖河东人 D.悉赎归之 悉如外人
19.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用定点观察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2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1.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甲】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22.你觉得柳宗元在“为文”和“为官”这两方面表现如何?综合以上文段简要分析。
九、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的文思……当你用心凝想,生活中许多的人、事、景、物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唤醒我们的灵魂,点燃我们的希望,增强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的成长。
题目:请以“________唤醒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补充题目完整然后作文,表达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B
2. yīng 亢 3. 指老人和小孩 繁杂。 4. ③ 成分残缺,可以在“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后面加上“的理念”或“的重要性”。
5.示例:极少数同学有浓厚的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一般甚至没有;大多数同学没有阅读古诗词的计划,并且从不做读书笔记。
6.示例:完全有必要学习。首先,很多古典诗词仍然是写作的典范,适当引用还能增加文采;其次,很多古诗词都包含着哲理,另外,“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气质。
7. 阡陌交通 贺敬之 子衿 在城阙兮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8.(1)示例:本书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2) 象形 中庸 纪传
9.C 1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一句总结上文:点出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后一句引出下文,说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 11.材料一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语言优美生动(生动说明)。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东边日出西边雨”形成的原因。材料三中画线句则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气候变化给人的心情带来的变化。材料二、材料三语言平实、科学性强(平实说明)。
12. 去供销社买红纸 串门借窗花样、剪窗花 穿线、蒸花馍 13.母亲给姑娘们准备针线,可知她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用红纸屑泡的水在馒头上点红点,可知她勤俭待家、聪明智慧;她操持各种家务,可知她勤劳能干。(意对即可) 14.(1)“游来游去”形象地写出了剪刀在红纸间穿梭的灵活迅速,写出了姑娘们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体现了她们的心灵手巧。(意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染上红色的水比作过年的日子,既突出了水红的特点,又写出了过年日子的红火,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意对即可) 15.①文中剪窗花和母亲蒸馍是同时进行的,都是在为过年做准备,两者都属于年风俗年文化的一部分;②突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与过年的热闹;③作者意在表明每个人都在为迎接新年出一份力,写出了旧时人们对过年的重视,表现了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④紧扣题目中的“年味儿”。(意对即可)
16.A 17.示例:“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且具有口语色彩,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连用两个“悠”字,把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8.D 19.B 20.(1)(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经(柳宗元)指点传授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 21.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方式描写水清澈的特点。鱼“空游”突出水之清,继而写鱼影,借光来写水清,“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的清澈。 22.“为文”方面: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山水游记散文语言精美,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文章“卓伟精致”,得到同行的推崇;“为官”方面:柳宗元虽为官屡遭贬谪,但仍然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是勤政为民的好官。
23.例文:
那株月季唤醒了我
书桌前的窗台上,那株月季又开花了。细碎的阳光穿过花瓣,在桌角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我又想起那个让它扎根于此的午后。
那时我正陷在数学成绩的泥沼里。第一次单元考的红叉像荆棘般缠满试卷,老师约谈时的叹息、父母欲言又止的眼神,像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开始躲在房间里,对着习题册发呆,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杂乱的线条,却理不清任何思路。
那个周末的午后,奶奶突然敲开我的门,手里捧着一个旧花盆:“楼下花坛里折的,看着蔫了,你帮着救救?”我瞥了一眼,那月季的枝条断了半截,几片叶子蜷曲着,顶端却倔强地顶着个小小的花苞,像个不肯落泪的孩子。我没好气地接过,随便找了点土埋上,放在窗台角落,转身又坐回书桌前。
接下来的几天,我依旧浑浑噩噩。直到某个清晨,被窗帘缝隙漏进的阳光晃醒,无意间瞥见窗台——那株月季居然抽出了新叶!嫩绿色的芽尖怯生生地探出来,之前蜷曲的叶子舒展开来,连那个小花苞都鼓胀了些。我愣了愣,鬼使神差地拿起水壶,给它浇了点水。
从那天起,我每天都会看看它。发现它的根须从盆底钻了出来,就换了个大点的花盆;看到叶片上沾了灰尘,就用湿布轻轻擦净。有次半夜下起暴雨,我竟披着外套爬起来,把它从窗台挪到室内。
两周后的一个傍晚,我对着一道函数题发愁,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忽然闻到一缕淡淡的香,抬头时,那株月季开花了。粉白色的花瓣层层舒展,像被月光吻过的绸缎,断过的枝条微微倾斜,却托着那朵花,骄傲地朝着阳光的方向。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这株被折过的月季,没有因为伤痛放弃生长,反而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悄悄积蓄着力量。而我,不过是几次考试失利,就把自己困在原地,何其懦弱?
我重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解题步骤。虽然依旧会遇到卡顿,但每当抬头看见那朵月季花,就像有股力量推着我继续往下算。月考成绩出来时,我的数学进步了二十分。
如今,那株月季已经爬满了窗台的栏杆,每年都会开出一茬又一茬的花。它用沉默的生长告诉我:挫折从不是停滞的理由,真正的力量,是在困境里依旧朝着光的方向,一点点向上。
是它,唤醒了那个差点在迷茫中沉沦的我,也让我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带着伤痕,依然热烈地拥抱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