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8: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变革浪潮中的华夏脉动
导入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天子分封诸侯
▲“国人暴动”平王东迁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第一章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东周:王朝东迁后的时空版图重构
BC1046
武王灭商
BC770
平王东迁
BC475
BC221
BC476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诸侯争霸
变法兼并
六国一统
秦朝建立
西周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思考】根据春秋战国时空定位信息,分析其阶段变化趋势。
·诸侯国数量变少
·修筑长城防范少数民族

▲春秋列国形势图
春秋争霸:礼崩乐坏下的诸侯逐鹿
§【思考】阅读教材p9及史料,思考史料反映的现象,补充关于春秋五霸的资料卡片。
【史料阅读】“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战于 葛(xūgě)。命二拒曰:‘旝(kuài)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桓公五年》
(1)背景:
(2)代表:
(3)原因: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
各诸侯国政治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战国兼并:秩序瓦解中孕育的统一曙光
§【活动】阅读教材p10,思考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什么特征。
【史料阅读】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基,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婆(tāo)无耻,竞进无质,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①上下失序,礼崩乐坏;
②诸侯纷争,肉弱强食;
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道德沦丧;
④七雄对峙,转型集权化大国;
⑤列国争权,政制各异;
⑥王霸俱亡,力胜为尊。
▲战国形势图
华夏融合:从夷夏之辨到多元一体的脉动
*【名词解释】“夷夏之辨” 是古代区分华夏与夷狄的观念,以礼乐文化为标准,非血缘地域。夷狄可因汉化融入,华夏失礼则为夷,影响民族关系与文化。
【历史纵横】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华夏族
▲迁徙
▲和亲
华夏认同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铁犁牛耕与碧水长渠:撬动时代的经济杠杆
§【思考】阅读教材p11及材料,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铁器
▲牛耕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
▲都江堰
生产工具进步
水利设施完善
国家集权组织能力
生产力进步
社会分工
工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史料阅读】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药的经济繁荣景象: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苗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般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泰列传》
风云际会:变法浪潮盛行的时代暗流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铁血变革书写秦国崛起序章
§【活动】阅读教材p12,总结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经济(国富)
政治(兵强)
社会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③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④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⑥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削弱贵族势力,加强集权统治
推动小农经济发展,增加户赋收入
加强社会控制,强化统治
商鞅变法:铁血变革书写秦国崛起序章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孔子和老子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阅读教材p12,完成关于孔子的资料卡片。
(1)背景:
(2)阶级:
(3)主张:
(5)积极意义:
(6)局限性: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春秋时期没落旧贵族
①核心——
②政治:
③教育:
“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重视道德教育
建立伦理根基,促进教育公平,启德治,引导人格修养。
具有复古倾向的保守性,等级观念固化,实践层面理想化,性别视角缺失。
(4)文化成就: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仁礼之光照亮乱世的思想行者
§【思考】阅读教材p12,完成关于老子的资料卡片。
(1)生平:
老子:道启鸿蒙,无为观照下的哲思天地
(3)思想主张:
(4)现世价值: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阶级:
没落奴隶主贵族。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
③朴素辩证法;
④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法自然” 助力生态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辩证思维助于理性看待矛盾,平和处事。
第四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思考】阅读教材和材料,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百家争鸣:战国星空下的思想星火燎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光《稷下赋》
春秋战国大变革大转型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王室衰微
经济
政治
礼崩乐坏
诸侯纷争
决定
文化
私学兴起
士族崛起
百家争鸣
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3,补充表格内容。
百家争鸣:战国星空下的思想星火燎原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核心“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性____论,提倡________
战国 荀子 性___论,主张________
道家 春秋 老子 核心“道”;无为而治;事物相互依托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崇尚_________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_________”
墨家 战国 墨子 代表 ______ ;主张_____ ____
法家 战国 韩非 代表______ ___;主张_ ________
仁政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下层平民利益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新兴地主阶级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小结:变革浪潮中的华夏脉动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的早期国家
BC771
犬戎灭西周
BC770
平王东迁
BC476
BC475
BC221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诸侯争霸
变法兼并
六国一统
秦朝建立
西周
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的列国
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夯实基础
1.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 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D. 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C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 农耕文明的扩展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家国同构的理念
A
夯实基础
3.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夯实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表现的是( )
①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③百家争鸣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D
夯实基础
5.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C
夯实基础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
夯实基础


BYEBY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