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0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公元前 300 年,赵国邯郸商人王利赶着两辆马车,载着十匹赵地丝绸前往楚国郢都。出邯郸城时,守城官吏用竹简登记货物,上面刻着赵国文字;行至魏楚边境,关卡士兵指着车上的‘尖足布币’摇头:‘楚国只用蚁鼻钱,你这布币得去市集找钱庄兑换,不过…… 汇率嘛,要看我们大楚的行情。’
导入
“如果你是这位商人,你最渴望什么样的改变?”
“要是天下都一样,该有多好!”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录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
“这支地下军队为何能历经两千多年仍气势恢宏?秦始皇陵中为何会陪葬数量如此庞大、规格统一的陶俑?”
思考:这种 “标准化” 的背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力量支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只有统一的国家,才能调动全国资源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一)时代背景——时代趋势
战国中后期,统一渐成共识,孟子 “定于一”、《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 思想体现这一趋势,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
思考:下面这段话体现了秦统一的哪几个时代趋势
经济需求
思想共识
人民渴望
1.地理与基础:秦据关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理优越、物质基础厚。
2.政治与改革: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吏治清明;商鞅变法后尊法家、奖耕战,国力日盛,为统一奠基。
3.人才策略:广纳贤才,李斯《谏逐客书》促使秦王嬴政重视人才,网罗天下英才助力发展。
思考:战国七雄纷争不断,为啥最终是秦国笑到最后、完成统一?
一、秦的统一 (一)时代背景——秦国优势
地理给了秦国 “硬底气” ,
政治改革 + 传承给了 “制度力” ,
人才策略给了 “脑力值”
学思之窗: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广纳人才:秦王嬴政改变逐客令,网罗天下英才,不问出身国籍,吸纳各国人才为秦所用。
人才效力:外来人才愿为秦效忠,如李斯等,他们的智慧、才能助力秦国发展,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出谋划策,增强秦国实力,为统一奠基 。
公元前 230— 前 221 年,秦采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灭东方六国,建秦朝,定都咸阳 。
十年征战,“远交近攻”、天下归一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进程——战略方针
可概括为
1.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加强对云、贵西
南夷控制。
2.北方:击退匈奴,公元前 214 年修西起
临洮、 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拓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扩大了中国的版图,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秦朝疆域拓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
何意义?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进程——拓展疆域
过渡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国用十年时间灭六国,这仅仅是军事胜利吗?统一之后,秦始皇如何让‘天下归一’从地域统一走向制度统一?”
“公元前 300 年,赵国邯郸商人王利赶着两辆马车…… 汇率嘛,要看我们大楚的行情。’王利咬咬牙,用 10 枚赵币换了 35 枚楚币 —— 比昨日市价少了 5 枚。刚进楚境,车轮突然卡在车辙里:赵国车轨宽 6 尺,楚国却只有 5 尺半,车轮在窄轨上颠簸,车轴‘咔嚓’一声断裂。他只好花高价雇佣楚地工匠,照着楚轨尺寸重修车轮,耽误了三天行程。
问题: “王利在楚地遇到了这些困难的根源是什么?
各国货币、车轨、度量衡、文字不统一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兼采 “三皇五帝” 名号,定 “皇帝” 称谓,自称 “始皇帝”,皇帝掌最高决策权,突出独尊地位。
2.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辅政,九卿掌具体事务,组成中央政府。
3.地方制度:废分封,推广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负责地方治理。
奠定集权根基
这一制度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为秦朝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公九卿制度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使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创设政治制度
史料阅读:史料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秦始皇?
从制度创建(明法度、定律令,确立秦制 )、国家统一(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历史地位(公天下之端、千古一帝,肯定对后世影响 )几方面肯定秦始皇的贡献 。
1.经济文化:统一车轨、文字(小篆 )、货币、度量衡,促
进交流。
2.社会治理:修驰道、直道;颁法律、编户籍;迁六国贵族豪
强到关中、巴蜀;整顿社会风俗。
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加强了中央对社会的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他举措
一、秦的统一 (四)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政治:建立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政治
2.民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民族
3.历史影响:其统一与制度为后世王朝典范,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
历史
开创格局,影响深远
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刻石宣功的底气,与遇刺、刻字的惊险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展现了秦朝 “外强内忧” 的政治困境。是秦朝统治失序、社会矛盾激化的具体信号,深刻说明看似强大的帝国,正被严重的政治危机悄然侵蚀 。
1.大兴土木:建宫殿(阿房宫 )、陵墓(秦始皇陵 ),耗费巨额人力物力。
2.赋役繁重:频繁征发百姓筑长城、修驰道等,百姓不堪重负。
3.法律严苛:刑法严酷,“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人民动辄触法。
4.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焚非秦国史书、《诗》《书》等,坑杀儒生方士,摧残文化。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使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
导致人民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无法保障自己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对秦朝的反抗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反抗,也使秦朝失去了民心。
民力耗尽,社会矛盾激化
二、秦的暴政 (一)暴政的表现
史料阅读:你能读懂史料的内容吗?
内容:
秦统一天下后,百姓望安、敬君,为巩固统治关键期。但秦王贪鄙、独断,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弃王道、立私权,禁诗书、行严法,重暴力欺诈、轻仁义,以暴虐治天下。指出“取与守不同术”,秦未改策略,仍残暴,终因孤立而亡。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遇雨误期的戍卒,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起义,建 “张楚” 政权,揭开反秦序幕,起义虽败,但反秦浪潮涌起。
2.秦朝灭亡: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军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灭亡 (一)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灭亡
看似简短的时间跨度,浓缩着民众对暴政的反抗、反秦势力的博弈,更印证 “失民心者失天下” 的铁律。
“张楚” 政权称号与楚地民众反秦情绪、复国诉求紧密相关。陈胜起义反秦,借楚地民众对秦暴政的怨恨、对楚国的认同,以 “张楚”(张大楚国 )为号,凝聚楚地力量,呼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民意与期待,利于动员民众、扩大起义影响 。
学思之窗: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秦朝的速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暴政使人民失去了对秦朝的支持,
频繁的战争和徭役使人民疲惫不堪,
法律的严苛和文化的专制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的反抗情绪,
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灭亡 (二)秦末速亡的原因
这不仅是秦朝统治的失败,更折射出古代王朝 “民本” 的重要性 —— 任何忽视民生、压制社会的治理模式,都可能重蹈秦亡覆辙,为后世治国提供深刻镜鉴。
楚汉战争与汉承秦制
秦朝灭亡后,天下会回到什么样的状态?是统一还是分裂?为什么反秦的刘邦和项羽,最后会兵戎相见?
秦朝亡后,刘邦、项羽展开四年楚汉战争。
刘邦 “约法三章”、善用人、听谏言;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分封失当。
最终刘邦胜,建汉朝。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灭亡 (三)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的结局,是人才谋略、政治智慧对个人武勇的超越,印证‘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后世王朝兴衰提供镜鉴”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灭亡—— (四) 汉承秦制
汉朝继承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延续封建统治架构 。
汉朝的统治者认识到秦朝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例如,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保留了郡县制的优点,又吸收了分封制的一些特点,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协调。
汉承秦制的影响
汉承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汉朝的制度调整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课堂小结
“秦王扫六合,始皇定乾坤;三公郡县立,书轨度量同;
北击匈奴去,南征百越臣;暴政二世亡,汉承秦制魂。”
下面我们用几句记忆口诀来结束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