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新课导入
◎“晋归义羌侯”金印
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预习检测1:根据课前预习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几例“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同时期存在的政权。
预习检测2:根据课前预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典型政权,并分别简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结合三国至西晋政权更迭形势图和相关材料,了解该时期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过程,理解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通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江南开发,认识该时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原因;
3.通过了解北方各族内迁、十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认识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时空坐标和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政治上,大一统局面被打破,朝代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断。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国家从分裂复归统一。
经济上, 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波澜壮阔的北方民族交融和生机勃勃的南方经济开发,为此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
问题1:结合教材,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对下列两幅地图进行描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从汉末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三国时期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自汉末至魏晋时期,原居于西北和东北边远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迁入内地。西晋末年,宗室内战(即八王之乱)引发北方流民南迁。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又被打破。
二、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门阀政治
(1)西晋门阀制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 西晋是门阀士族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特权阶层正式形成的历史时期。门阀士族以家族郡望、门第、官宦、婚姻、家学、族风相标榜,以成员血统高贵、跻身名士、官居清流并享有法定政治、经济与司法特权为标志。它的前身是东汉以来广占土地、世代高官、儒学传家、聚族而居、雄踞乡里的世家大族与魏晋之际门户新立、儒玄兼修的新贵。西晋王朝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大力实施门阀制度(史称阀阅之制),保障世家大族及新贵家族享有各种政治、经济与司法特权,从而定格为门阀士族。
——据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门阀士族的来历及其主要特权。
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统治者为“保障世家大族及新贵家族享有政治、经济与司法特权”所采取的举措。
来历
豪强地主
世家大族
新贵家族
特权
政治特权:世代为官,垄断高官
经济特权:广占土地,建庄园,免赋役
司法特权(豁免权)及其垄断文化传承
士族出身的高官担任各级中正,垄断选官权(九品中正制)
士族按官品等级广占良田,建立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
二、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门阀政治
(1)西晋门阀制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
(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局部
材料一 (西晋后期的社会风气是)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任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据《晋书·愍帝纪》
国家政治腐朽
社会风气败坏
门阀士族自身的进取精神和生命力迭遭腐蚀
西晋王朝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问题3:上述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二、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门阀政治
(2)东晋士族专权
问题4:有学者认为东晋一代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皇权受控于门阀政治的历史时期。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晋书》
(2023·广东高考·3) 表1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原因
历史原因: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统治者依赖南北士族维系统治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盛行
刘裕代晋自立
门阀士族衰败,回归皇权统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政权的更替
二、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上门闩)……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森林)之利,充仞(充满)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宋书》卷54《孔季恭等传》传论
问题5: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成就。
原因
北民南迁
南方安定
自然条件
政策支持
成就
物产丰盈
粮食充足
渔业盐业
丝帛行业
“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示意图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问题1:根据左图,指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其中,除鲜卑族一部分迁入辽宁外,其它少数民族大多迁入山西、陕西及河套地区。
内迁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而是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自称本族也是炎黄子孙,与汉族同祖同宗,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连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次北民南迁活动的概况。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十六国政权的更迭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383年)
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呈现政权林立局面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北朝开启)
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前秦统治者苻坚
体现民族和睦的思想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断遭到某些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认为平城靠北,利于武功,但不利于文治,为了进一步安邦治国,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社会风俗,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就必须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这一切都促使他下决心将首都迁至历朝王都洛阳。
——据常青《中国石窟简史》
◎《孝文帝礼佛图》浮雕
问题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四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举措
迁都洛阳
均田制+租调制
移风易俗
穿汉服
说汉话
改汉姓
定高门
通婚姻
改籍贯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历史意义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这一认识。
封建化
政治上: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国家治理
经济上: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
社会风俗上:移风易俗
文化上:学习儒家思想等中原文化
(2024·甘肃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北魏玻璃项链(大同市博物馆)
注:丝路贸易带来了外来玻璃材料,同时大月氏商人将玻璃制造技术带入北魏。
三、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南北朝对峙及北朝的落幕
南北朝并立形式图(420—589年)
隋文帝杨坚画像
关陇集团:“关”指的是关中,“陇”指的是陇西。陇西在今天的甘肃,地理上偏西北,然而其独特的重要性就在于作为关中混乱时的避居之地。关陇贵族集团是代北鲜卑武人和关陇汉族豪强的结合。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