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穿越遐想: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你有幸与竹林七贤谋面;
那么,你会做些什么呢?又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
历史微镜头一
北朝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畅游联想:
闭上眼睛用心感悟诗歌意境韵味;你感悟到的北方文化有何特质?与同期南方文化相比较而言,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历史微镜头二
三世纪危机:276年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等蛮族部落践踏高卢、西班牙和意大利。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世界
“上帝之鞭”阿提拉于434年策马欧洲,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古典宣告结束。
纵横经纬:
横向对比同期东西方历史的300年,有何差异?为什么?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历史微镜头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融合
——以唯物史观下的文化视角看大一统之路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讲授新课
有学者认为,长达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混乱是其表现特征,之所以最终能实现隋唐大一统,是因为该段历史时期内,孕育了诸多统一因素,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推动着中国历史生生不息砥砺前行。
任务1:结合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以6—8人为单位划分学习
小组,进行团队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从政治,经济,文化,
民族关系等角度探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孕育的统一因素,
并分析思考相应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政治因素组
建议: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探寻局部统一的政权与作用;南方官僚政治的重组,北方异族皇权的强化等
经济因素组
建议: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探寻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基本史实与相应的历史影响
民族关系因素组
建议: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探寻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代表性事件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民族交融客观影响
文化因素组
建议: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内探寻南北方文化特质差异与客观影响;通过民族交融与政治重组变异,文化认同感增强助推统一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
思考1:观图如下,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影响如何?
经济因素组
以图证史1:结合图片完善文献中对此时期经济特征的叙述。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手工业
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
农业
北方经济在不断发展
南北经济共同发展
南北方区域性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地方官兴修水利,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健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提高了南方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
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追问:虽然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优势依然在哪方?
为什么?客观上会产生什么影响?
二.魔幻政治之重组异化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P28(历史纵横)
任务2:依据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再结合材料与团队合作3分
钟秒杀学习成果;分析思考南北方的政治生态建设出现了什么
异象?有何影响?
政治因素组
材料1:南朝后半期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整体上大为减弱,其原因就在于
他们的集团日益松散,腐朽。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南朝时期他们的集团
数量逐渐增加,如余姚虞氏聚居达1千多家,然而他们在政治上所起的
作用却不断减少。到南朝后期他们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整体功能已经基
——方北辰《魏晋南朝世家大族论述》
魏晋时期,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南方官僚政治导致皇权垂拱,但终因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分化实现政治重组;深刻的民族交融,客观上推动了十六国以来的北朝异族政权不断强化皇权;此为政治生态的变异新生
三.焕彩流动之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因素组
任务3:依据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再结合材料以及团队合作3
分钟秒杀学习成果;分析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产
生的深刻影响。
材料3: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
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五胡乱华)。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4: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再比如,淝水之战,前秦虽然覆灭,但其毕竟实现了北方局部区域性统一;统治者曾经在思想上倡导儒学,政治上维护士族地主阶级特权,经济上推广汉代区种法等。故而前秦的统一也为北魏后来再次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而北魏政权的改革措施,也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
材料5: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卷七》孝文帝语任城王
政
治
经济
文化
整顿吏治
行三长制
迁都洛阳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均田制
租调制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通汉婚
尊孔子,习汉礼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更近距离的融入汉民族
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丛正音(汉语)。
----《北史·魏咸阳王禧传》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书·高祖纪》
孝文帝去世30年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该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魏孝文帝改革
农业化
封建化
汉 化
代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①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
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魏内部的分裂。
思考2:有学者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政治一统,该如何理解?
以图证史2: 这幅屏风里还隐藏了什么历史信息?
胡汉交融文化交流认同互学互鉴
提示:
①司马金龙是北逃的东晋皇族,娶鲜卑公主为妻。
②胡服:
遮耳长帽、窄袖长裤、短靴
③汉服:
冠冕、广袖长袍、厚履
少数民族
汉族
双向互动,胡汉互鉴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强大的经济内驱力助推着政治大一统;
如胶似漆的民族融合,
加速了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归属感
四.推陈出新之文化新生
任务4:依据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再结合材料以及团队合作3
分钟秒杀学习成果;分析思考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与影响,并进
一步谈谈你的心得认识。
材料6:苏轼: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
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齐厚主(高纬)以谣言而
杀斛律光……世皆以为非也。 ——《东坡志林》
材料7:这是一个动乱而黑暗,迷惘而绝望的时代,名士们摄于
统治者的淫威,苟全性命于乱世,讲自己不想讲的话,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心灵完全被扭曲了。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8:“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
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
而然”。 ——百度文选
思考3:
严苛的门阀士族政治导致了文化上的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理性认知魏晋时期南方的玄学文化?
君弱臣强,争权夺利,才人凋零,文化颓废僵化玩梗!
文化因素组
东晋门阀士族是在皇权与贵族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得以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并辅以九品中正制,使得有志之士不受重用且有性命之忧,统治基础不断萎缩,政治尤为黑暗。这也加剧了东晋一朝的各种政治矛盾。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而南方文化又以玄学清谈为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相关文化现象为主流,从而激发了特殊时代下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成为魏晋风度的滋生土壤,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兴盛。
北朝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约翰·赫尔达
优秀的民族文化必然是开放自由和兼容并包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是大浪淘沙和去伪存真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必定是辐射融汇和精益求精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必将是能挑大梁担大任负重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必会拯救民族危难攻坚克难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终将助力危机缓解社会进步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同时期经济政治的折射和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探索与争鸣1:为何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南北朝的历史主流在
北朝而非南朝?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材料9:南北朝本来是一个病的世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
病较南朝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10:“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实际上,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观点不同是因为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就短时期历史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而言,北朝委实重要,毕竟民族融合主体是在北方,北方兼并了南方,结束了长期分裂动荡,隋唐王朝也是在北朝基础上建立的,进而肯定北朝是主流不无道理。就长时期历史和制度文化建设而言,隋唐政治建设与制度创新,确实沿袭了南朝历史,所以也应该肯定南朝的主流地位。总之,不论是北朝还是南朝,都为隋唐大一统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探索与争鸣2:反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00年左右的东西方历
史,为何历史走向大相径庭?为什么?你有什么
心得认识?
文化差异,历史选择,文化自信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新时期,我们更要继续坚持“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等,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优秀卓越的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文化引导人,造福人与社会!
于右任《望故乡》手迹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不得大陆,不能回乡,大陆乎,何日光复
中华盛世再谱华章;
一国两制助大统一!
课堂总结
历经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古代上的一次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分裂动荡期,也是一次北民南迁江南开发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分裂与动荡,战争与交融,开发与进步,局部统一与整体合流等是该时期比较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其中经济的发展,即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了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化,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伴随同时期内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南北文化呈现出明显差异,即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相对而言颓废玩梗具有滞后性,但从历史长时期来看有一定的可取性;而北方文化受到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显得生气盎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北方完成大一统,结束了长期分裂动荡具有进步性。纵横同期东西方历史,而西方却走上了分裂之路,究其文化因素,东西方的确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因素。
1.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
“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
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
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
强调( )
A.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强化训练
C
A
3.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
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
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
4.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
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
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
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 )
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C
A
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以唯物史观下的文化视角看大一统之路
二.魔幻政治之重组异化
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
三.焕彩流动之民族交融
四.推陈出新之文化新生
课后作业设计
请结合所学知识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分析思考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的这句话,即“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的深刻内涵;并简单谈谈给予你的启示心得感悟。
感谢您的观阅!不周之处,望斧正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