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点梳理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该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创新与建树。唐朝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圈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文治武功成就,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统一局面遭到破坏,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时间轴——时空坐标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盛世奠基
盛世荣耀
盛世危机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2.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及五代十国形势。 3.认识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现的主要表现和影响以及唐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和影响。 4.分析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探究隋朝灭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教训。 大运河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目标导航】
第6课 从隋唐到五代十国
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唐朝繁荣
隋朝建设
隋朝建立
五代十国
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结果;
统一:时间、人物、意义、统一原因
广设粮仓:何地?有何用?
兴建洛阳:谁建的?怎么样?
开通运河:何时 何人 何用
隋朝灭亡
原因:谁的暴政?有何表现
灭亡:何时?标志是什么?
民族交融
唐朝建立
唐朝繁荣
建立:时间 人物 都城 庙号
统一:如何统一?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原因(哪三件事情)过程(时间 规模?)结果如何?
唐朝灭亡:时间?人物
五代十国:时间 黄河流域… 南方……?
特点:北方……?南方……?
后周:人物?怎样?有什么影响?
唐太宗:吸取… 采取了那些措施 出现什么样局面
武则天:唐高宗在位 唐高宗死后 武则天时怎样?
唐玄宗:采取了哪5个措施 出现什么样局面 评价
突厥:地区 东突厥 天可汗 西突厥 后突厥
回纥:地区 怀仁可汗 回鹘 维吾尔族
吐蕃:地区?和亲?交流?会盟?
靺鞨:地区?渤海郡王?
影响:…交融;…开发;…巩固与发展。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原因 过程 影响
藩镇割据:形成?特点?类型?影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隋朝统一的原因
①民族融合不断增强,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②南北经济发展及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③长期战乱后,人们向往统一;
④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力大增;
⑤陈朝的腐化和落后。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广设粮仓;兴建洛阳;开通运河
⑴广设粮仓:地点和作用
①地点: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②作用: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如何评价隋朝的粮仓建设?
隋朝社会经济大发展,粮食产量大,储备充足,国家富裕、强盛。虽然文帝时出现了治世,但搜刮依然重,封建剥削本质未改;炀帝时追求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于是一方面是粮仓丰满,一方面却是农民起义的浪潮,隋最终短命而亡,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隋亡后粮帛未用完,却为唐的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
如何看“藏富于国”和“藏富于民”的关系?
从国家经济发展层面讲,藏富于民有助于拉动消费,激活经济持续发展。藏富于国有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搞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上的竞争。两方面各有利弊,最重要的是怎么平衡,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状况的经济政策;但不管如何都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广设粮仓;兴建洛阳;开通运河
⑴广设粮仓:地点和作用
①地点: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②作用: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⑵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⑶开通运河:时间;人物;中心;意义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
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史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史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史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汴河直进船》
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大运河
思考
如何评价大运河的修建?
开通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三点 四段 五河 六省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
概况: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利:贯通南北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促进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③带动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④保障洛阳的粮食供应。
弊:
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广设粮仓;兴建洛阳;开通运河
⑴广设粮仓:地点和作用
⑵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⑶开通运河:时间;人物;中心;意义
3.隋朝的灭亡:原因;灭亡
⑴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在太原起兵。
⑵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灭亡的原因
有史家指出:“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国未贫。”就是说,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家聚敛了太多的财富,而老百姓却因为统治者的苛政,失去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条件,财富集于国库,百姓却无以生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这和隋朝的两位统治者隋文帝、隋炀帝有直接关系。据记载,隋文帝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和注意节俭的君主,而隋炀帝则是一个十足的骄奢淫逸的昏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如此评价:“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节俭皇帝,因为节俭,剥削减轻,民众得以安居从事生产,开皇年间,户口和财产都有巨大的增进。”“隋炀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奢侈皇帝。因为奢侈,民众被剥削到无法生存的地步:民众只有起义推翻隋统治,才能找到生路。”
—樊宪雷《读史札记:隋朝灭亡之鉴》
你如何看待隋炀帝?又是如何看待隋朝的?
隋炀帝的暴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思考
隋朝灭亡是隋炀帝杨广一人之过吗?
炀
隋炀帝的谥号“炀”是恶谥,按照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有人说隋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你怎么看?
隋炀帝在位的短短十余年间,一方面营造了宏伟华丽的东都洛阳,沟通了千里大运河,完成了一系列的浩大工程;他还开创了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隋炀帝用民过重、急功近利,给百姓带来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罪。
隋朝的历史地位
①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③隋朝的迅速灭亡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⑤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④隋朝恢复了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知识小结】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它实现了国家统一,开凿了联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带有开创性;其丰满的粮仓储存都为后来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⑴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广设粮仓;兴建洛阳;开通运河
⑴广设粮仓:地点和作用
⑵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⑶开通运河:时间;人物;中心;意义
3.隋朝的灭亡:原因;灭亡
⑴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在太原起兵。
⑵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人物
2.隋朝的建设:广设粮仓;兴建洛阳;开通运河
3.隋朝的灭亡:原因;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⑴建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⑵统一:唐朝建立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⑴唐太宗:626 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继帝位,是为唐太宗。
①措施: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贞观之治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⑴唐太宗:626 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继帝位,是为唐太宗。
①措施: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⑵武则天: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在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⑶唐玄宗: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23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繁荣初现
持续发展
空前繁荣
盛世荣耀
C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⑴突厥: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①东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④682年,被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⑴突厥:阿尔泰山地区;东突厥;“天可汗”;西突厥;后突厥汗国
⑵回纥: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的奴役。
①在唐军的支持下起兵反抗东突厥,并先后助唐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②回纥改名回鹊,9世纪回鹊政权瓦解,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⑴突厥:阿尔泰山地区;东突厥;“天可汗”;西突厥;后突厥汗国
⑵回纥:色楞格河一带;怀仁可汗;维吾尔族。
⑶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①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⑷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⑸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民族 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影响
突厥 ⑴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⑵东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⑶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⑷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⑸682年,被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纥 ⑴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的奴役。 ⑵在唐军的支持下起兵反抗东突厥,并先后助唐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⑶回纥改名回鹊,9世纪回鹊政权瓦解,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 吐蕃 ⑴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⑵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⑶唐蕃会盟: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统一
2.唐朝的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⑴突厥:阿尔泰山地区;东突厥;“天可汗”;西突厥;后突厥汗国
⑵回纥:色楞格河一带;怀仁可汗;维吾尔族。
⑶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⑷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⑸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根据上述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特点和影响。
⑴方式:①设立机构;②册封首领;③武力征服;④政治和亲;⑤会盟通好;⑥经济文化交流。
⑵特点:政策开明,包容开放,措施灵活,恩威并施,方式多样。
⑶影响: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思考】观察教材“唐蕃会盟碑”,该碑有何历史价值 你怎样认识盟约中的“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价值: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认识:会盟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汉藏民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表现和历史启示分别有哪些?
⑴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隋唐盛世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是盛世形成的政治保证。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盛世形成的物质基础。④开明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是推动盛世形成的重要因素。
⑵表现:①政治:政治清明,疆域辽阔;②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文化:文化昌盛,科技领先;④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四海一家;⑤对外关系:对外开放,协和万邦。
⑶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②政治清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
⑴原因: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②外重内轻: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成为强大地方势力,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⑵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⑶影响: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①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②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疆频频告急。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④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⑤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新情境考练(2023年高考广东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 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 缓和了朋党之争
C. 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 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
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
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
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
2.藩镇割据:形成;特点;类型;影响
⑴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权力很大,管辖地区很广,③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⑵特点:①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②经济上,拥有财权;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军队不听中央调动,独霸一方。
⑶类型:安史之乱后,在藩镇林立的情况下,李唐王朝为何还能延续100多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可以分为割据型藩镇、防御型藩镇、御边型藩镇、财源型藩镇等四个类型,而真正的割据势力只是割据型藩镇。
⑷影响:①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北民南迁,客观上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③影响五代十国的政局,对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
2.藩镇割据:形成;特点;类型;影响
3.黄巢起义:原因;过程;结果
⑴原因:唐朝后期①藩镇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⑵过程: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⑶结果: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4.唐朝灭亡:⑴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⑵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概况;特点;后周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设;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繁荣;唐朝的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
2.藩镇割据:形成;特点;类型;影响
3.黄巢起义:原因;过程;结果
5.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特点;后周
⑴五代十国:自907 年唐朝灭亡的后50 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 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 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⑵特点:①北方:相继建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②南方:先后并存,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⑶后周: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
五代十国
朝代 开国皇帝 身份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岭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材料 五代十国是唐末农民起义以后割据局面扩大到全国而形成的。五代……实际上是五个大藩镇。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课堂小结
事件
朝代
皇帝
事件
第6课 从隋唐到五代十国
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唐朝繁荣
隋朝建设
隋朝建立
五代十国
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结果;
统一:时间、人物、意义、统一原因
广设粮仓:何地?有何用?
兴建洛阳:谁建的?怎么样?
开通运河:何时 何人 何用
隋朝灭亡
原因:谁的暴政?有何表现
灭亡:何时?标志是什么?
民族交融
唐朝建立
唐朝繁荣
建立:时间 人物 都城 庙号
统一:如何统一?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原因(哪三件事情)过程(时间 规模?)结果如何?
唐朝灭亡:时间?人物
五代十国:时间 黄河流域… 南方……?
特点:北方……?南方……?
后周:人物?怎样?有什么影响?
唐太宗:吸取… 采取了那些措施 出现什么样局面
武则天:唐高宗在位 唐高宗死后 武则天时怎样?
唐玄宗:采取了哪5个措施 出现什么样局面 评价
突厥:地区 东突厥 天可汗 西突厥 后突厥
回纥:地区 怀仁可汗 回鹘 维吾尔族
吐蕃:地区?和亲?交流?会盟?
靺鞨:地区?渤海郡王?
影响:…交融;…开发;…巩固与发展。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原因 过程 影响
藩镇割据:形成?特点?类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