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5课
复习提问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
2.西晋的社会风气,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的政治特点及其影响。
5.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6.十六国政权割据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色。
9.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原因、形式和影响。
导入新课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第5课
阅读教材P28-P29相关内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概况。根据材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刘备
成都
221--263
第5课
阅读教材P28-P29相关内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概况。根据材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意义: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要求安定的愿望。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阅读教材P29相关内容,梳理西晋统一的基本概况。思考: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
司马氏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阅读教材P29相关内容,梳理西晋统一的基本概况。思考: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西晋统一的原因:
①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根本原因)。
②西晋建立时,蜀国已经灭亡,吴国统治者也日益腐朽,国力衰弱。
③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阅读教材P29相关内容,梳理西晋统一的基本概况。思考:西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西晋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①政治腐败;②阶级压迫残酷;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八王之乱);④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自永熙(晋惠帝司马衷年号)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
材料一:(晋惠帝司马衷)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 惠帝记》
材料三:材料:西北诸郡,皆为戎……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江统《徙戎论》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影响:①使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②造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有利于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自永熙(晋惠帝司马衷年号)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
材料一:(晋惠帝司马衷)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 惠帝记》
材料三:材料:西北诸郡,皆为戎……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江统《徙戎论》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结合教材内容和“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思考: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民族:羯、氐、羌、匈奴、鲜卑。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原因:
①北方生存环境恶劣,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具有强大吸引力;
③中原王朝的政策引导;
④战乱与动荡的推动。
第5课
结合教材内容和“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思考: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使北方经济结构从单一农耕向农牧结合转变;
③使中原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④中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剥削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
⑤导致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与南方政权南北对峙,改变了传统的中原政治格局。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5课
阅读教材P30第一、二段内容,知道东晋建立的基本概况。结合地图,梳理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政权更替过程。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衣冠南渡”
第5课
阅读教材P30第二段内容,知道“士族”的含义。结合“历史纵横”,概括东晋政治统治的特点,并根据材料分析其形成原因/背景。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 魏晋时期,曹魏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被士族掌控,进一步巩固了其政治地位,为门阀政治奠定基础……西晋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走向灭亡,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司马氏皇族在南迁士族支持下建立东晋……皇族对士族的依赖性强,导致“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同时,士族通过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佃客、部曲),形成独立的经济势力,甚至拥有私人武装,经济上的独立性增强了其政治话语权。总之,东晋门阀政治是历史传承、政权建立方式、经济特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是士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特点:门阀政治(士族专权)。
原因/背景:
①东汉以来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②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③东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④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第5课
根据材料,梳理门阀政治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门阀政治的影响。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式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一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东汉、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后期
隋唐
影响:
①导致皇权衰弱,政局不稳,官僚体系僵化;②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扩大;③阶层固化,阶级流动性降低;④军事力量被削弱;⑤导致东晋政权短命,并为南朝政权的更迭埋下伏笔;⑥削弱了江南政权的凝聚力,客观上影响了南北统一进程;⑦士族垄断文化教育资源,形成独特的门阀文化。
第5课
阅读教材P30第三段和“学思之窗”,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成就:
①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技术明显进步,江南开发加快;
③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材料: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 ,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北齐青瓷莲花尊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第5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概括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江南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原因: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根本)
③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5课
东晋南朝的更替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影响:
①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②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概括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江南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第5课
阅读教材P31第一段,结合图表,思考:十六国在政权统治上何特点?对民族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第5课
阅读教材P31第一段,结合图表,思考:十六国在政权统治上何特点?对民族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影响:①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②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第5课
阅读教材P31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淝水之战 背景 时间
结果
原因
相关成语
4世纪下半叶,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383年。
被东晋以少胜多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在战后迅速崩溃,北方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
前秦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东晋社会稳定,团结一致,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观看视频,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概况。
北魏孝文帝
第5课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材料4: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
材料1: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
材料3:“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①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③冯太后奠定基础和孝文帝学习先进文化的坚定态度。
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第5课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材料: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 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①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根本);
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实现政权的封建化。(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迁都洛阳的目的:
①摆脱保守势力的束缚,减少改革的阻力;
②融入中原文化核心区;
③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影响:
打破了鲜卑旧势力的阻挠,为后续汉化措施奠定基础,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孝文帝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违者免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
步陆孤氏 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贺楼氏 楼
切忸氏 于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目的:①获得汉族士族的认同与支持;②调和民族权力矛盾;③规范统治秩序,减少内部纷争,提升行政效率;④构建统治联盟;④强化社会控制;⑤加速鲜卑汉化。
1. 积极影响:①缓和了鲜卑与汉族士族的矛盾,巩固了北魏统治基础;②推动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③规范了选官与社会秩序,短期内稳定了统治阶层。
2. 消极影响:①固化社会等级,阶级流动性降低,加剧了底层民众与门阀阶层的矛盾。②鲜卑贵族迅速腐化,削弱了统治活力。③为北魏衰落埋下隐患。
定门第等级(门阀政治)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魏书·刑罚志》记载北魏修订法律“皆准汉律”。
《魏书·儒林传》记载孝文帝“祀孔子于国学,命皇太子讲《孝经》”,并“广征儒生,以为博士”。
目的:切断鲜卑族与北方旧地的联系,全面接受汉族政治制度,巩固统治。
影响:使鲜卑族彻底融入中原社会,推动了北魏政治制度的封建化。
目的:以儒家文化为统治思想,培养汉化官僚,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影响:推动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复兴。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用汉制、习汉礼
定门第等级(门阀政治)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劳动力,保障国家赋税来源,推动农业生产。
影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汉化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成为隋唐均田制的雏形。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用汉制、习汉礼
定门第等级(门阀政治)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目的:取代混乱的“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保障均田制和租调制推行。
影响: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抑制豪强势力,保证税收和徭役稳定,为经济措施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用汉制、习汉礼
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定门第等级(门阀政治)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 ”
——《资治通鉴》
第5课
阅读教材P31-P32相关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目的:明确赋税标准,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国家财政收入。
影响:简化征收方式,均衡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强北魏经济实力。
内容 特点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用汉制、习汉礼
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①借鉴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与文化,推行汉化政策;②自上而下,涉及面广。
定门第等级(门阀政治)
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奴婢依良民半输……牛一头,调二尺,粟二十斗” ——《魏书·食货志》
第5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史料阅读”,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第5课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及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过程……改革后,人口增加,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增强了北魏实力,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性质,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史料阅读”,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5课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材料四: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了狭隘的民族偏见,与他的前辈相比提供了新东西。……但不容忽视的是,正是孝文帝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消亡。身为拓跋鲜卑最高领导人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与其说是推行汉化,不如说是对鲜卑文化的全盘否定。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更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打破,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无可挽回的隐患。 ——余少华《北魏孝文帝改革述论》
④使北魏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质和军事优势,削弱了其战斗力;
⑤激化了内部矛盾和冲突,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根基,最终导致其灭亡。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史料阅读”,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5课
阅读教材P32最后一段并结合地图,梳理南北朝结束及隋朝统一的过程。
北方的分裂割据(十六国)与局部统一(北朝)
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北周灭亡。
589年,隋朝灭陈朝,统一中国。
第5课
归纳总结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第5课
归纳总结
归纳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色。
1、政治特色:①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②士族政治。
2、经济特色:
①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归纳2: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
①局部的统一; ②民族交融的加强;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人民渴望统一。
第5课
归纳总结
归纳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原因、形式和意义。
1、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地域分布广;③涉及领域多;④方式多样;⑤双向的交流与交融;⑥以“汉化”为主。
2、原因:①统治者正确的民族政策;②民族大迁徙的促进;③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④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
3、形式: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民族战争;④友好往来;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4、意义:①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C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5·全国卷·26)据记载,在今浙江、福建及苏南、皖南地区,东汉中期由官方掌握的户数约42.4万;三个多世纪以后的南朝宋末,官方掌握的户数只有约25.3万。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B.均田制未得到执行
C.编户齐民制度解体
D.江南地区经济衰退
A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4·湖南高考·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C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 (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5·安徽高考·2)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现北周大象元年(579)去世的同州(今属陕西省)官员安伽的墓。墓主人安伽是从凉州迁到关中的安国粟特人,其墓志载:“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这可用以佐证,北周时期(  )
A.实现了对西域的管辖
B.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特征
C.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
D.敬天保民思想影响深远
B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5·湖南高考·3)《魏书》所载北朝人物籍贯:明确的,作者直书其籍贯;声称出自某郡望的,如证实为攀附,作者直书其实际籍贯,如真伪难辨,作者注为“自云”。“自云”并不意味着攀附,只是存疑。这反映了北朝(  )
A.政权频繁更迭 B.基层治理失序
C.家族不断迁徙 D.门第观念盛行
D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5·陕晋宁青高考·2)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担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出任前,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著于私庭,令问彰于邦国”。并告诫他到任后要绥抚饥民,切勿“恃亲骄矜,违礼僭越”。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崇尚儒家礼教 B.倚重士族支持
C.重视军政建设 D.维护宗室特权
A
高考链接
第5课
(2024·江西高考·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