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论教养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22: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论教养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对戏曲的了解比较肤浅,所以不敢mào rán(  )加以评论。
(2)过好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继而增强文化自信、hán yǎng(  )民族精神。
(3)家风中蕴含着先人所kè shǒu(  )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4)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能坚守zì chí(  ),不会受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影响。
(5)村民们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jí qǔ(  )灵感,在舞台上展现犁秧田、打稻谷、捉泥鳅、磨豆腐等场景和技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城的画卷,就这样不经意地在街巷梯道间________。你可以________地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把心底杂俗抛却,把精神负累消灭。老重庆的味道,经历史的________而丰富悠长,那是味蕾上的绝佳体验,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濡养。蜿蜒的山城步道、充满烟火气的街巷梯道、繁华的两江四岸,重庆美在每一个巴渝人的心里!
A.展开 随遇而安 沉浸 B.展开 随心所欲 沉淀 
C.绽放 随遇而安 沉浸 D.绽放 随心所欲 沉淀
4.下面语段中句子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①五一假期,上海街头巷尾的一家家特色小店引领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②据报道,今年一季度,上海新开的特色小店数量已超过3万家左右。③这些各美其美的小店,不仅悄然孵化和营造出新的消费生态和文化空间,还彰显了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④通过举办“上海逛马路节”等活动,让“无小店,不上海”的理念深入人心。
A.将①句中的“引领”改为“吸引”。
B.将②句中的“左右”删去。
C.将③句中的“孵化”与“营造”调换位置。
D.将④句中的“让”删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沉寂多年的“O”记录。
②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O”。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O”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又是一片“O”的荒原,邓稼先的一声巨令,蘑菇云开起遮盖了这个“O”的荒原。
⑤这其中,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O”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O”,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③⑤①④② B.①④③②⑤
③②⑤①④ D.①④②③⑤
名著导读
对比是名著常用的技巧,能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旨更深刻。名著中还常常洋溢着淡淡的“温情”。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对比中的“温情”。
《朝花夕拾》  《西游记》
8.班级开展“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临近体育考试,你的朋友王浩猛增了训练强度,你劝他:“小心意外!”他不以为意,说:“哪来那么多意外?”你再次劝他注意身体,你说:“________”
A.意外是不多,遇上就麻烦,还是小心为好。
B.该说的我都说了,听不听由你。
C.身体很重要,还是要保护好。
D.好心劝你,还不当回事,你会后悔的!
(2)你班同学就“家风对个人教养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的统计表如下:
家风对个人教养有无影响 你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什么
选项内容 比例(%) 选项内容 比例(%)
有 90.91 学校 33.33
没有 0.61 父母和自己周围的人 61.21
关系不大 8.48 社会大环境 5.46
阅读上表后你得出了哪些结论?请写出两点。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论教养
[苏联]德米特里 谢尔盖耶维奇 利哈乔夫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一个人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说起,连续列举了六种不适当的表现,说明这就是缺乏真正的教养。
B.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作者在谈完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后,由“教养”转向“风度”,提出“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这部分内容有些跑题。
D.课文告诉我们,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
1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11、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分析课文的行文思路
文章标题是论“教养”,为什么文中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心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
②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
③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
④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贽。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贽”。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贽,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
⑤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
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
⑥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⑦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
⑧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郎,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郎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
⑨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是关键的环节。
B.先秦时夫妻共食一份肉食,共饮交杯酒就算完成婚礼仪式,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
C.唐时,女儿嫁人上车出发,家人拦车表示不舍时,恶少与无赖会趁机敲诈男方,勒索钱财。
D.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拦门”习俗尤为盛行,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和杖打。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纳征之礼和亲迎之礼,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
B.文章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述对象,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
C.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强调无论纳征礼如何攀比成风,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秦汉前后两个时期,更偏向秦汉前郑重诚信与承诺的纳征礼。
16.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
B.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通鉴外纪》)
C.唐天祐中,南平王钟传女适江夏杜洪子,时及昏暝,令人走乞障车文於汤贫,贫命小吏四人,各执纸笔,倚马而成。(明·张萱《疑耀》卷三)
D.婚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17.下列诗文不是描述聘娶婚六礼的一项是( )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司马迁《鸿门宴》)
C.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唐·王建《失钗怨》)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18.文章是如何论述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之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友之道,择友为先
许海兵
①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友情会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激情,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友谊会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真挚的友情、深厚的友谊,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不结交朋友,结朋交友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②交友之道,择友为先。“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只有选择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志向高远的朋友,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互相帮助、相互砥砺,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倘若选择了品行不端之人作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从此意志开始消沉,生活开始堕落,最终大好人生也会葬送在这样的“朋
友”手中。
③在择友方面,古代先贤早有良训,明代著名理学家苏浚在其《鸡鸣偶记》一文中提出了“四友”之说,颇值得借鉴。所谓“四友”,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④由此可见,“畏友”就是要在思想品行上互相促进,有优点互相学习,有缺点互相批评,以求共同提高,从而有利于双方的品德修养不断提升。“密友”就是要在各方面互相帮助,连生死之事都可以互相托付,以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昵友”就是只知道互相说好话,一起吃喝玩乐,在思想行为上虽然没有过分之处,但往往是非不分,更谈不上互相批评了,表面上看似你我不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意。“贼友”就是为了一个“利”字而互相利用,没有明显冲突时可以为“友”,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是你死我活了。
⑤“ 。”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交朋友必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这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乃至国家事业前途的大事。
⑥交友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让交朋结友真正成为成就人生的助力。
(选自《月读》,有删改)
19.根据上下文,为第⑤段横线处选一个最合适的句子(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20.下面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论据?为什么?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本是一对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让庞涓心生妒忌。庞涓就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施借刀杀人之计,使孙膑被施以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21.通读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1)贸然 (2)涵养 (3)恪守 (4)自持 (5)汲取 2.A 3.B 4.C 5.B 6.C
7.[示例一]《朝花夕拾》中“我”对阿长的前后印象形成对比。作者先写了阿长的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行为,“我”对她“不大佩服”,在得知她谋害隐鼠后更是愤怒,因抵抗大炮的“神力”而生出的敬意也消失了。后来阿长为“我”买回渴求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萌发了新的敬意。通过前后对比,凸显了长妈妈的善良和朴实,更能表达出“我”对她充满温情的怀念和感激。
[示例二]《西游记》里孙悟空离开唐僧时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孙悟空在打死六个强盗后因不满唐僧的责备而愤然离去,态度十分恶劣。后来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被唐僧驱逐,内心既有被冤枉的委屈,又有对师父的不舍和担忧。前后态度的对比体现了孙悟空的成长以及对师父的温情。
8.(1)A
(2)[示例]①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家风对个人教养有影响;②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和自己周围的人。
9.C
10.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11、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正反论证,形成强烈的对比,证明中心论点,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2.课文开门见山,引出论题——教养;然后阐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举出“无教养”的例子,论述“有教养”的表现;接着剖析“有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其实质就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最后指出“有教养”的本质就是尊重。
13.“教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风度”。一个人的“教养”就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风度上。换句话说,有教养的人才可能有风度,没教养的人就不可能有风度。
14.A 15.D 16.C 17.B
18.①首先引用《唐律疏议》中的话来证明纳征之礼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
②然后引用《礼记·郊特牲》中的话来证明先秦时期纳征之礼的意义,即体现男方对联姻的郑重、诚信和承诺。
③最后列举汉惠帝刘盈、汉相陈平以及唐王朝的纳征之礼等例子,证明随着经济和财富的增加,纳征之礼沾上买卖婚色彩。
19.A
20.示例:可以。庞涓嫉贤妒能,借刀杀人,对孙膑来说庞涓属于“贼友”,可以从反面论证交友要谨慎的观点
21、①交友之道,择友为先;②交“畏友”和“密友”,绝对不可以交“昵友”和“贼友”;③交友要择善而交、择义而交;④交友必须擦亮眼睛,分良莠、辨忠奸,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