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秋天的怀念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宿(xiǔ) 央求(yāng) 垂打(chuí) 絮絮叨叨(xù)
B.诀别(jué) 侍弄(sì) 憔悴(cuì) 翻来复去(fù)
C.沉寂(jì) 豌豆(wān) 漂落(piāo) 暴怒无常(bào)
D.鲜血(xuè) 仿膳(shàn) 瘫痪(tān) 泼泼洒洒(pō)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史铁生创作的是( )
A.《我与地坛》 B.《务虚笔记》 C.《平凡的世界》 D.《病隙碎笔》
3.朗读“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对“就明天”朗读处理,正确的是( )
A.读得慢,降调 B.读得快,升调
C.读得慢,升调 D.读得快,降调
4.对“‘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中“可恨”理解,结合语境,正确的是( )
A.双腿的生理缺陷外观让人讨厌
B.体现“我”因腿疾失去自由行动能力的痛苦、绝望与对命运不公的怨恨
C.单纯是“我”情绪激动时的随意咒骂
D.表达对双腿曾经能自由行动的怀念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C.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D.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母亲就________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________听着我的动静。
(2)我________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3)她正________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A.偷偷地 悄悄地 艰难地 狠命地
B.偷偷地 悄悄地 狠命地 艰难地
C.悄悄地 偷偷地 艰难地 狠命地
D.悄悄地 偷偷地 狠命地 艰难地
7.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对对碰。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小说《 》《 》《务虚笔记》,散文《 》《 》 《病隙碎笔》等。
9.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2) :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3)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身。
(4)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 :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6) :文中形容花开得旺盛。
10.给下列加点多音字注音。
(1)整宿( ) 宿舍( ) 星宿( )
(2)艰难( ) 患难( )
1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3)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三、语言表达
12.洪州中学正在开展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题活动。下面是九(1)班小苏同学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结合语境,以《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的两位作者为例,为演讲稿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的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自强是身处低谷的坚持,在逆境面前不轻言放弃。翻开课本,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 。
自强不息的真谛是在残酷现实中顽强拼搏,是跌倒后奋力爬起的决心和勇气。
13.请你运用细节描写,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细节描写,10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
14.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中小学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次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定义“美”】下面的宣传语中隐含着“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你将它们提取出来。
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
(2)【活动二:赞扬“美”】母爱是这世上最美的感情。请你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结合实际生活,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16.读完选文,请你谈谈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7.课文三次写到“看花”,根据下图梳理每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和母亲的状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8.下列对课文句子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19.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作为特定的时间符号,隐喻了许多内容。结合选文,写一写你的探究结果。
《5 秋天的怀念》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C B B B D B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垂打——捶打;
B.侍弄(shì),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C.漂落——飘落;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史铁生的创作多围绕生命感悟与苦难救赎,《我与地坛》是散文,以地坛为载体探讨生死与人生,《务虚笔记》是长篇小说,通过多重叙事展现人性与命运,《病隙碎笔》是散文,是作者在病痛中对生命意义的哲思;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为主线,描绘了中国70到80年代城乡社会的变迁,属于现实主义乡土文学范畴,与史铁生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均不相同。这一区分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同作家的独特创作视角与题材选择;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就明天”要体现母亲的期待与急切,读得快且升调能表现这一情感。A、C 读得慢不符合,D 降调无法体现急切之情。
故选 B。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
A.“可恨”并非针对双腿的“外观”,而是针对腿疾带来的后果,失去行动能力,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一选项窄化了“可恨”的内涵。
C.“可恨”并非随意咒骂,而是“我”在双腿瘫痪后长期压抑的痛苦、绝望的集中爆发,带有强烈的情感指向,与语境中“我”拒绝母亲提议、捶打双腿的激烈状态紧密关联,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D.句中“可恨”的核心是负面情绪,侧重于对当下腿疾带来的痛苦的怨恨,而非对过去的怀念,怀念的情感在这句话中并未体现。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
B.有误,引用话语时,如果是完整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如果是部分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外。这里是完整引用母亲说的话,最后的句号应放在下引号前;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1)“悄悄地”更强调动作的轻悄,不发出声响,侧重于客观的安静状态。“偷偷地”带有一定的隐秘性,不想被人发觉的意思。在这句话中,母亲先以一种安静的方式离开(悄悄地躲出去),然后在不被“我”看到的情况下暗中听“我”的动静(偷偷地听),这样的用词更能体现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的关怀和关注,同时又不想让“我”察觉她在关注的那种复杂心理。
(2)“狠命地”表达出一种用尽全力、不顾一切的情绪。“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生动地表现出“我”对自己双腿残疾的愤怒、懊恼和自暴自弃的情绪,比“艰难地”更能突出这种强烈的情感。
(3)“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艰难地”在这里准确地描绘出呼吸的费力,同时也暗示着母亲一生的生活充满艰辛,将呼吸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相呼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生活的不易和她生命的沉重。
故选D。
7.B
【详解】B.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故选B。
8. 北京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合欢树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市。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的代表作主要包括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在生命哲思与文学形式上的独特探索。
9.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
(1)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诀:分别。文中指看着三轮车远去,没想到这竟是和母亲最后的分别。
(2)烂漫,làn màn,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文中指在秋风中这些花肆意开放的状态,颜色鲜明而美丽。
(3)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身。文中指母亲因为病重疼痛晚上睡不了觉来回翻身的状态。
(4)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文中指母亲得到“我”的回答之后那种超出期望的喜悦。
(5)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唆,唠叨。文中指母亲因为喜悦而和“我”不停地说话的状态。
(6)泼泼洒洒,pō pō sǎ sǎ,文中形容秋天北海公园的花开得旺盛。
注意诀、烂漫、覆、絮等字词的书写。
10. xiǔ sù xiù nán nàn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1)整宿:zhěng xiǔ,一整夜,一晚上。
宿舍:sù shè,企业、机关、学校等供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或供给学生住的房屋。
星宿:xīng xiù,中国古时指星座。
(2)艰难:jiān nán,表示困难,不容易。
患难:huàn nàn,指困难和危险的处境。
11.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1)神态描写主要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此句中“憔悴的脸”和“央求般的神色”都是在描绘人物脸部的状态,通过这种面部表情的描写,能够突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在向他人请求某事,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渴望或无奈等情感,所以这是神态描写。
(2)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传达某种情感等。这里直接写出了人物昏迷前所说的话,通过这简短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己儿子和女儿的牵挂,体现出她在这种特殊时刻内心的担忧和对家人的爱,所以属于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描写。句中的“坐下”和“站起”都是人物的动作,“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生动地表现出她因为高兴而产生的激动情绪,从动作上体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所以这是动作描写。
12. 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依然顽强拼搏,学会了多国语言; 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坚持写作,成为著名作家。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论据。围绕选段主题“自强不息”,结合《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的自强不息的事例写即可。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最终成为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但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自强不息与病魔抗争,著有许多优秀作品。组织语言时,可按照:人物+遭遇+人物自强不息的表现。
示例:①海伦 凯勒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借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阅读、书写和说话,甚至完成了大学学业,最终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②当代作家史铁生因病瘫痪,在生命的困境中著成《我与地坛》。
13.例文:
晚上九点多我才从训练营中出来。抬起头,一个身影闯入我的眼帘,借着昏黄的路灯,我认出那是母亲。她靠在墙边,弓着身子,双手放在嘴边直哈气,或许是想借此变得暖和一些。她还不时跺跺脚,然后用力把衣服裹紧。寒风毫无人性,依然有恃无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这是一篇小作文训练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描写一个片段。细节描写可以用于描写景物,这就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例如写花,就要围绕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来写。细节描写可以用于描写人物,选择恰当的词语,精心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还可以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写母亲对“我”的爱,可以描写她在寒风中忍冻等“我”时的情状。同时可以多运用修辞手法,刻画其神韵。
示例:也许在别人眼里,父亲总是那样严肃,而我的父亲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每当我犯错误时,总担心父亲会打我、训斥我。然而,父亲却总会抚摸着我的小脑瓜说,这次错了不要紧,下次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说着,父亲会自然地用食指刮一下我的鼻子,然后笑笑。
14.(1)(示例)道德价值 真善美
(2)(示例)母亲,在花开的春天,您似阵阵花香,萦绕在我的身旁;在飘雨的夏季,您像一把大伞,为我遮挡风雨;在叶落的日子,您似一件外衣,为我驱走寒凉;在飞雪的时刻,您如一个火炉,温暖我的身心。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为了我,您历经了多少沧桑,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力量。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宣传语“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宣传语主要强调了“最美妈妈”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和真善美的品质。其中,“道德价值”和“真善美”是宣传语中的核心词汇,也是评选“最美妈妈”的重要标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且需要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对母亲的情感,又要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比喻:通过寻找与母亲情感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母亲的美好和重要性。排比:通过并列多个相似或相关的句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使情感更加饱满。
构思内容: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和贡献,她如何无私地付出、如何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等。联想与这些情感相关的事物,如阳光、雨露、灯塔等,作为比喻的对象。设计排比句式,将多个相似的情感表达串联起来,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将上述构思转化为具体的文字,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确保修辞手法运用得当,既能增强表达效果,又不显得生硬或牵强。
示例:
母亲啊,您是我生命中的阳光,
温暖我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您是滋润我成长的雨露,
给予我无尽的滋养和力量;
您是照亮我前行的灯塔,
指引我走出迷茫和困惑。
您的爱,如春风般温柔,
如夏雨般热烈,如秋月般明亮,
如冬雪般纯洁。
您是我心中最美的诗篇,
每一行都书写着无私和伟大;
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画卷,
每一笔都描绘着关爱和温暖。
15.示例一: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
示例二: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
示例三: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16.感慨为人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法尽孝。我们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贴心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瘫痪后的“我”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深刻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文章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不仅烘托出情感的忧伤和思念,也暗示了人生的转瞬即逝。“我”对母亲病情的无知和对生活的失望对比出母亲在自己困顿生活中仍使出全力的爱与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尤其是母亲的忍耐和叮嘱“好好儿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惜。
1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首先回顾文章中母亲对“我”说“好好儿活”的背景和意义。在文中,“我”因双腿瘫痪陷入了自暴自弃、极度消极的状态,母亲希望“我”能振作起来,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悲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珍视生命,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哪怕身处困境也要努力生活下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情况阐述自己的理解。可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惜健康的体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等,这是一种“好好儿活”的体现。个人成长与追求层面,可以谈谈设定目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发展兴趣爱好等内容。这也是在践行“好好儿活”。社会责任角度,可以考虑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心经营彼此间的感情,在相互陪伴与支持中积极地面对生活,让生活充满温暖与爱意,这也是好好儿活的一种方式。
16.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木想要安静地生长,但风却不停地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顺父母,但父母却可能已经不在了。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亲情遗憾的深刻感悟。
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和第⑤段“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写出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巨大的悲痛、自责和懊悔。母亲突然发病去世的事实也揭示了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我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脚步,让父母永远健康长寿,现实却是无情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一个瞬间,不让任何遗憾留下。
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描述母亲离世后的情景,文章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与亲人共度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应该及时行孝,多陪伴家人,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示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诫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眼前人,同时也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变化,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史铁生而言,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指引——即使没有了母亲,也要坚强乐观地活下去,实现母亲未竟的愿望。
17.①无比抗拒
②主动前往
a.愤怒悲观
b.乐观坚强
③病入膏肓
④离开人世 18.C 19.“秋天”隐喻: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在秋天离世,作者在秋天怀念;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坚韧,如菊花在秋开得烂漫,体现母亲对“我”要好好活的期望;代表作者经历苦难后对生命、对母亲的感悟与怀念,是情感沉淀、心灵成长的时间见证。
【导语】《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在克制叙事中藏着汹涌深情。瘫痪后“我”的暴怒与母亲的隐忍形成张力,“躲”“扑”“挡”等动作刻画出病母的苦心。三次看花串联起从绝望到觉醒的历程,秋日菊花是母亲未竟的期盼,也是生命韧性的象征。“好好儿活”四字,浓缩对母亲的亏欠与领悟,于朴素中见深沉,苦难里的温情直抵人心。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可知,“我”对母亲“去看花”的提议无比抗拒。故填写:无比抗拒。
a处:因双腿瘫痪,“我”陷入绝望,把情绪发泄在拒绝母亲上,沉浸在愤怒悲观里,觉得生活无意义。故填写:愤怒悲观。
第二空b处:根据第⑦段中“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说明“我”已从之前的消极中走出,主动前往看花,并且领悟到母亲的苦心,决心和妹妹好好生活,展现出乐观坚强的心态,这是情感变化的最终落点。故填写:主动前往;乐观坚强。
第三空:根据第③段中“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结合第②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可知,能看出母亲病情病入膏肓,身体极度虚弱,却强撑着为“我”着想,用“看花努力唤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故填写:病入膏肓。
第四空:根据第⑤段中“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可知,母亲在第二次看花提议后、第三次看花前就已离世,故填写:离开人世。
18.本题考查朗读。
C.根据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可知,此句的核心是“再也没回来”,这五个字承载着母亲离世的沉重与“我”的怅然若失,应重读“再也没回来”以突出永别的意味;而“出去了”若重读,会弱化永别的冲击力,也无法精准呼应“母亲进来了”中蕴含的亲近感,故处理不妥;
故选C。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多处可以看出故事与秋天紧密相关。根据第③段中“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知,这里点明了时间是秋天,菊花开放之时。根据第⑦段中“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可知,表明多年后的秋天,“我”和妹妹再次来到北海看菊花,此时“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愈发浓烈。所以“秋天”是整个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是作者触发对母亲怀念之情的时间符号。
根据第⑦段中“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知,菊花在秋天这个万物开始凋零的季节里,却开得如此烂漫,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一直鼓励“我”“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就像这秋天盛开的菊花一样,象征着生命的坚韧。母亲希望“我”能像菊花一样,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都要坚强地活下去,体现了母亲对“我”要好好活的期望。
母亲在秋天离世,根据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第⑤段“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知,经历了母亲的离世,在多年后的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此时的“秋天”见证了“我”从最初的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到在母亲的关爱和引导下,逐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懂得珍惜生命,与妹妹相互扶持好好活下去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是作者情感沉淀的时间见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